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县城普通家庭出身的体制内女性,为何大量成为剩女?

相信很多人都会发现,在剩女群体里,存在一个分支:那就是县城剩女。

说起剩女很多人往往会觉得这是北上深杭这类一线城市才有的群体。但是实际上,在县城也存在这个群体。甚至最近二年,县城的初婚年龄也出现了后延。其实,县城的剩女,主体上是体制内女性,而且多数属于普通家庭出身。

县城普通家庭出身的体制内女性,为何大量成为剩女?

而导致这些女士成为剩女的,归根结底在于这些剩女的定位出现了问题。

1、县城尴尬

其实都市和县城的差距可谓越来越大。比如在京城,出现了硕博的人数远超本科生的奇特现象。但是在县城,可能除了体制内之外,读过统招本科的人数都寥寥无几。毕竟,在县城,本科生想要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可谓难上加难。

话说小编是辽宁营口人。前些日子就有本地网友在本地的某吧发帖表示,自己大学本科毕业,想找一份本地的工作,结果发现招聘上似乎除了主播之外,没别的工作。其实在县城,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毕竟很多好工作,并非是空有一张文凭就能找到的。

县城普通家庭出身的体制内女性,为何大量成为剩女?

在县城,最好的工作莫过于体制内。对于体制内的男士来说,他们中意的对象当然最好也是体制内的。当然,如果条件较差(比如农村考到体制内的大学生)则可以降低一下条件,娶一个体制外民企打工的白领(按:事实上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对于体制内的女士来说,往往不愿意“下嫁”:对于条件一般的体制内男士,很多体制内女士表示看不上,甚至幻想能够通过体制内的身份,嫁入豪门。

问题是,地方上的企业家子弟,往往更侧重门当户对的婚姻。甚至县城还存在很多“世家”。和世家出身的女子相比,草根出身的体制内女士当然毫无竞争力可言。

2、定位失败

但是很多体制内女士却意识不到前文说得这一点,甚至很多草根家庭出身的体制内女士往往存在这样的荒唐观念:认为只要考上编制,就是人上人,就是上层社会的一员。可话说,虽然客观来说,体制内的群体比体制外的社会地位确实是高,但考个编制就把自己视为上层社会的一员,只怕这种想法是对上层社会存在某些误解。

而正是这种把自己视为上层社会一员的想法,让体制内的剩女不断在幻想中浪费婚恋的时间窗口。对于体制内剩女来说,自己既然是上层社会的一员,那么自然而然自己不能下嫁:于是在剩女们眼里,企业家不行,不属于上层社会;工程师不行,属于草根;体制内农村来的大学生不行,条件太差……

县城普通家庭出身的体制内女性,为何大量成为剩女?

按照体制内剩女的画像,他们理想的对象最好是世家子弟:有编制,且属于高富帅范畴。问题是,高富帅还有编制的,看得上这类体制内剩女?

很多体制内剩女在30岁的时候,或许会意识到过往的荒唐。但是也有很多体制内剩女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还没完全醒脑。

所以,人间清醒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