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手记 | 驼铃声处是芳洲——韩双
编导简介
韩双,《记住乡愁》栏目组编导
代表作品:《恩阳——知义感恩巴子城》《黄岗村——千年侗寨 踏歌而行》等。
“山河远阔,人间烟火。
——韩双”
驼铃声处是芳洲
大漠风光,戈壁草原,牛羊成群,驼队斜影……还没踏入这片土地,脑海中就已经浮现出这些极致苍茫的景色。今年二月,我们走进乌拉特后旗,探寻“中国戈壁红驼之乡”的动人故事,感受驼铃声声中的人文风情。
乌拉特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90多公里,这里地域辽阔,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存着一个特有的骆驼品系——红驼。
红驼是我国二级保护畜种,历来就是当地的主导产业。尤其是到了冬季,是红驼毛色最为亮丽的时候,成群的红驼在草原上奔跑的场面很是壮观。
在乌拉特后旗,阴山横亘东西,仿佛是座天然屏障,分隔着南北不同的气候和不同的生活方式。阴山南麓是8万亩狭长肥沃的秀美粮川,种植着玉米、小麦、葵花等农作物,阴山以北3600多万亩的牧场,是养殖戈壁红驼的主产区,形成了“南粮北牧”的自然格局。
在这个人口只有5万多人的乌拉特后旗,红驼的数量就有6万多峰,当地人打趣说,在乌拉特后旗可以实现人均一峰骆驼的自由。过去,牧民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如今,草原上的牧民富裕起来,靠着销售驼绒驼奶,一年能给牧民们带来1亿多元的收入,家家户户五六百平米的院落里,牛羊圈干净整洁,代步工具都换成了小汽车,日子过得舒心又惬意。
拍摄第一天,就赶上当地举办的红驼文化节。初春的乌拉特草原,虽然大部分还被积雪覆盖,然而,这片寂静的草原仍然充满着活力。牧民们身穿节日盛装,牵着心爱的骆驼前来赴会,游客们不惜驱车几十甚至几百公里来到这里,感受乌拉特后旗浓郁的驼乡风情。
在乌拉特后旗,人们总会讲起他们与驼的深厚情感。
“乌拉特”在蒙古语里是“能工巧匠”的意思,乌拉特部落原本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清顺治五年,朝廷为巩固西北边疆,下诏把乌拉特部迁徙到阴山一带驻牧戍边。2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乌拉特人与骆驼相濡以沫,在苍茫的戈壁草原上一路守望前行,经过四年时间,抵达了“家园绿洲”。
90后牧民那青讲述了骆驼归家的故事,不仅感动着当地人,也凝聚起大伙的心,人与自然的守望发展,保护了红驼,恢复了草场,留住了“未来绿洲”。
在乌拉特后旗,另一支新时代“驼队”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乌拉特后旗号”中欧班列的开通,不仅架起了中国企业与亚欧各国互惠互利的桥梁,也给当地的农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老刘家的20亩葵花地,就在中欧班列站点旁,去年秋收后,他家的葵花籽卖出了好价钱,不仅通过中欧班列运到了欧洲,他还可以在当地买到国外的水果和农产品。采访中,老刘的那句“我们已经走上了幸福路,这个幸福路通到我家门口”让人印象深刻。
这条幸福路,一头连着乡愁,一头承载着期待。2000多年前古丝路上的驼铃声声,如今化作“钢铁驼队”的汽笛鸣响。乌拉特后旗人开启了他们新的旅途,大家在互助与交往当中成为朋友,在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守望同行。
编辑 | 谢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