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篇播出内容:《清流——闽西山乡 林茂粮丰》播出时间:2023年3月23日(周四)20:00播出频道:CCTV-4 中文国际频道

闽西山乡 林茂粮丰

福建三明清流县,坐落在闽西的群山之中,因“清溪环绕,碧水回流”而得名。尽管处在山多地少的福建,这里却是全国商品粮基地,每年粮食产量达8万多吨。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这是1930年毛泽东率红四军挥师赣南,途经清流时留下的诗句。受制于闭塞的交通,到20世纪80年代,清流还是省级贫困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水泥路铺进了山沟沟,这座闽西山乡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勤劳质朴的客家人的耕耘下,清流涌现了一批果树村、茶叶村、养鱼村。曾经“路隘林深苔滑”的景象,变成了“路宽林茂粮丰”的模样。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掌握“新技术” 做“新农人”

随着国家路网建设不断发展,清流发展得越来越好,但无论怎么改变,土地都是人们的依靠。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与过去全靠人工不同,如今,现代化机械的使用,让当地人的田间耕作变得更加高效省力。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对于这些年的变化,巫善生深有感触。九年前,他的父母承包了200多亩农田种水稻。那时家里只有一部老式拖拉机和一台小型收割机,即便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忙不停,一年到头也挣不到多少钱。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不忍父母如此辛苦,巫善生辞职回到家乡。在外闯荡过的他有着更广阔的视野,他意识到想要种地更轻松,需要转变思维,借助现代农业技术。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为此,他报名参加了县里的技术培训班,熟练掌握了各种农用机械的操作。如今,巫善生家已拥有现代化农机50多台,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他家管理的土地也从最初的200亩扩大到530亩。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多余的精力去搞其他农作物轮种,让一亩地的收入从最早的500多元增长到了3000多元。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如今,清流县像巫善生家这样耕作面积超百亩的种粮大户,已经有13家。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家乡,成为掌握技术的“新农人”,助力乡村发展。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水稻托管 解放双手 提高品质

助力清流农业生产的,不仅有现代农业技术,还有新的管理模式,“水稻托管”。魏建森做的便是这“水稻托管”工作。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那几年,清流许多年轻人到外地打工,留在家里的多是老人,耕作十分吃力,且大家的耕地分散,面积也小,购买农机设备不划算。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为此,原本做农机生意的魏建森,召集了50多位农机手,拿出200多台机器,成立了农业服务合作社,为大家提供代耕代种服务。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从种植到收获,大家都可以找合作社来做,每项服务收取相应的费用,比如打田是130块钱一亩,机播是60块一亩,若是全程托管,每亩地则需要700元的托管费。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水稻托管模式让分散的土地连在一起,形成了山区大农场,不仅整合了土地资源,节省了人力,还提高了水稻品质。过去,农户种植的水稻品种各不相同,产出的水稻质量参差不齐。如今,有了统一管理,生产出的稻米品质更好,卖出了更高的价格。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如今,清流县有4万多亩农田被托管,山谷里、坡地上,片片良田在客家人的耕耘下,成为清流乡村最美的风景。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工厂建在家门口 顾家致富两不误

清流豆腐皮,有着8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极为喜爱的食物之一,也是当地一份致富的产业。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兰爱珍做豆腐皮已有20多年时间。20世纪90年代中旬,她在家门口开了一家小作坊,由于经常忙不过来,她便召集村里的姐妹一块儿做,大家相互扶持,渐渐把小作坊做成了小工厂。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2007年,“清流豆腐皮”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看到发展前景的兰爱珍,本想扩大工厂规模。但当她看到厂里的女工,经常在照顾家人和来厂里上班之间匆忙奔波时,便放弃了这个想法,而是改为成立合作社,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建作坊。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听闻这个消息,很多在外打工的人选择回来创业,邱秀华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建厂需要十万块钱的费用,邱秀华一时间拿不出来,这让她不知如何是好。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就在这时,合作社的伙伴帮她渡过了难关。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大家就定下规矩,先进社的,经营好的,要拿出资金帮助刚加入的社员,同时也要在技术上给予扶持。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如今,靠着经营家门口的这座小厂房,邱秀华和丈夫一年可以收入10多万元。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随时照顾家人,生活越来越幸福。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如今在清流,“家门口的工厂”已经发展到116座,随着家庭作坊的普及,清流豆腐皮年产量达到了6000多吨,带来的收入超过3亿元。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今晚20:00,走进福建清流,看一座林茂粮丰的闽西山乡。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

编辑 | 王琳艳

制图 | 刘晨

来福建清流,看客家人如何把山林耕地变作沃野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