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正的古镇,可惜少了一棵树
这次来石门镇,是因为去嘉兴丈母娘家,开车路过这里。
本来想在新市古镇逗留片刻,结果节假日的新市古镇,很忙碌,找不到停车位。
于是继续往前开了17公里,来到石门镇。
这里的游客就少多了,估计就我们三个人,一扫眼,就找停车场了。
足够古老的镇
杭嘉湖平原,自古鱼米之乡,大小江南古镇,闪烁其间。
石门镇,地处嘉兴桐乡市中部偏西。
在石门镇附近2公里的罗家角遗址,证明了距今7000年前,开始人工栽培籼稻和粳稻。
而第一批桐乡人,显然就生活在石门。
石门是个好地方(丰子恺语),鱼米之乡的好地方,自然是古代诸侯眼中的肥肉!
早在春秋时,吴越相争,吴王夫差“置石门为吴越限”,在此垒石为门,故名石门。
也就是说,石门作为地名,已经沿用了2500年。
比起其他语焉不详的江南古镇,石门镇的古老,是有史料记载的,是不容置疑如假包换的古镇。
老镇素描
然而,石门镇现有的旅游资源,是捉襟见肘的。
无法与周边乌镇,南浔相比,那里有成片成片的老房子,著名的商人。
但我更喜欢石门镇,我更愿意称石门为老镇,“石门老镇”显得更亲切。
我简单地在镇上溜达了一圈,集中老房子的区域,并不大;上百年的老房子,几乎没见着。
倒是看到许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建筑。
那些围墙上的玻璃片,以及用绿色啤酒瓶玻璃渣来装饰的阳台外立面,水泥拦珊,让人感到非常的熟悉和亲切。
作为70后,我知道那时候的公屋建筑,工艺简单,形态实用。
换几个角度看看,在一片低矮的民房中,点缀几幢5层高的宿舍,高大的仓库,老旧的电影院。
难道,这个老镇的以往,曾经住过一大批有居民户口的职工?
房子有高有矮,电线连接你家我家,能住人的,依然住着人,不能住的,就荒废着。
有一种天然的过渡,并没有刻意的保护。
要说保护?这样的年份房子,似乎还不够格,还不如保持原貌。
说真的,这年头,老镇还能保持原貌,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你看河边的这几间老平房,简单的寥寥几笔,错落有致,河边一棵树,江南气息扑面而来。
我站在对岸,凝望许久,画风似乎转变成我的理想生活片段:
河边有一个房子,房前要有流水,开窗与天地四时之气相通,以便惯看秋月和春风,也可以随时倒茶水,呆坐半天晒夕阳。
这里桥多,水多,京杭古运河杭州塘,穿镇而过,船也多。
杭嘉湖的乡村,大概都相似的,动不动“ 三十六只漾,七十二只浜”,一旦走进去啊,容易搞迷糊。
宽进严出,像一所好大学,叫人明白世事的美好,就要在里边,多看多转,而不是浅尝辄止。
置身于其间,脚步轻快,发现自己年轻了30岁,成了好奇的大学生。
可惜少了一棵树
三年前的一个深秋,我曾来过石门镇。
从杭州骑着电动车过来,纵一叶之所如,飘到哪里算哪里,遇见了石门镇。
当时,有一棵树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然而现在不见了。
同一位置拍摄,如今不见这棵枯树。
我来回走了几遍,才确信那棵树真的不见了。
当时这树的叶子已掉光,树枝光溜溜,简洁地向上生长,犹如丰子恺的一幅画,沉静而有妙趣。
我想,丰子恺出生在石门,家乡的风景一定给了他很多的养分。
他家对面,有这样一棵好看的大树,是他艺术灵感的启发,更是眺望家乡的引诱。
如今仅仅相隔三年,妙景不见了。
咳,家乡的每一棵大树,万万轻薄不得啊。
因此,有些画面,真的要且行且珍惜,一不小心就成了记忆。
说到名人,历史上石门名人非常多,绝不仅仅是丰子恺。
然而丰子恺的存在,温和良善,又让古镇变成老镇,仿佛就是昨天的事。
我想,石门镇的难能可贵,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封存着昨日的记忆。
平平静静的江南,寻寻常常的人家。
大树小树,鸟儿低飞,只有几处老房子尚存古风。
可惜少了一棵树!
一点攻略
如果各位来石门镇,直接定位“石门镇农村公路管理站”,附近就有一片停车场。
停车场算是在老镇边上,往东走几步,走几步就到丰子恺故居,故居的周围,就是老房子,非常方便。
老镇门票?当然是免费的。连参观丰子恺故居,也免费的。
但老郑因为要赶路,没进去参观,我总觉得,下次还会再来。
一点思考
每逢节假日,热门景点“超负荷”的状况,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岁岁年年相似的风景之下,如何让游客找到新的兴奋点,重新拾起对“诗和远方”的向往?
我想更多地挖掘周边,寻找那些在我们中年人记忆中的“老镇”。
郑在别处,行摄天地,纷繁世界,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