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文人的精神图腾——竹

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竹

竹,在中国地位甚重。

苏轼于《於潜僧绿筠轩》中写: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宁可不吃肉,也不能少了竹。可见,竹对于中国文人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竹,青翠挺拔,婆娑有致,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

其无牡丹富丽,无松柏伟岸,无桃李娇艳,但清华其外、澹泊其中、清雅脱俗、不作媚世之态,自有一种虚怀若谷之气。因此,人们也常赋予它虚心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

千百年来,先辈无不追崇以竹为代表的高洁气度。从殷商时代的“,到明代的“竹纸”、秦汉时期的竹鞋、竹笠……竹子与中国文明的演进息息相关。

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竹

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竹子的用途和内涵精神也始终浸透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之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对保存人类知识、推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此,竹是喻物诗和文人画作中的常见题材,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也十分重视画竹,但这绝非偶然,而是清雅澹泊、傲然风骨的中国文化价值追求与审美趣味、思想认知的必然体现。

寻根溯源这一传统,对墨竹画发展来说亦然。据说,唐代墨竹画就已流行,但已无从考究。

至于北宋,文同、苏轼等则使墨竹画发展到高峰。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亦被后世人视为墨竹绘画的鼻祖。

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竹

图 | 北宋·文同《墨竹图》绢本 ,131.6 x 105.4厘米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墨竹图》用凝重圆浑的中锋画竿,竹干劲挺,竹枝虬曲,节与节笔断而意连,竹叶八面出锋,凌空倚势,挥洒自如,墨竹聚散无定,疏密有致。

文同尤长于画竹,其在技法上创“以墨深为面,墨淡为背”竹叶法,主张画竹必先“胸有成竹”。苏轼形容文同画竹,“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也是画竹大家。

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竹

图 | 北宋·苏轼《潇湘竹石图》,绢本,水墨,纵28厘米,横105.6厘米 |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苏轼画竹,叶尖铦锐鲜活,楚楚有生气,竹竿以楷书及行书撇、捺、竖、横等笔法写就,笔笔到位。

元代画竹之风盛行,墨竹名家辈出。其中,李衎、赵孟頫、高克恭并称为元初画竹三大家。李衎尤善画枯木竹石,善画墨竹。

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竹

图 | 元·李衎《沐雨图》轴,绢本设色,纵111.5厘米,横5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图中画坡石上雨竹四竿,下生兰草数丛。竹叶繁茂下垂,雨竹玲珑多姿。竹的枝叶以双钩法绘就,以汁绿敷染,青翠欲滴。除此之外,李衎还有《四清图》、《竹石图轴》、《双钩竹图》、《修篁树石图》等多幅墨竹存世画作。

明代夏昶,亦善画墨竹,以楷书笔法画竹,所作竹枝烟姿雨色,偃直浓巯,气韵生动。他的墨竹“时称天下第一”。

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竹

图 | 明·夏昶《淇澳清风图》局部,纵22.3厘米,横471厘米,纸本水墨 |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墨竹画作被董其昌誉为“国朝开山手”的明代王绂,其从不拘泥于轻拢慢染,而是挥洒果敢,达到了“落墨即是,出笔便巧”的境界。王绂笔下的墨竹,无论是构图运意,还是用笔着墨,都能将竹的仰偃浓淡、疏密掩映,表现出潇洒澹然的姿色。

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竹

图 | 明·王绂《墨竹图》轴,纸本,墨笔,纵113.8厘米,横51.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朝画竹也相当兴盛,石涛、郑板桥、吴昌硕等大家为画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毕生精力专攻兰竹,功力之深,也非他人所能比及。他一生写竹、画竹,更酷爱咏竹。

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竹

图 | 清·郑板桥《竹石图轴》,纸本,水墨, 纵102厘米,横59厘米 | 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竹

图 | 清·郑板桥《十笏茅斋竹石图》

郑板桥所绘墨竹,瘦硬坚劲,潇潇飒飒。其竹节瘦劲有力,竹叶疏密相间,墨色浓淡有别,下笔势如破竹,一气呵成。他的墨竹画秀劲简远,透出一股清刚之气。竹之傲人风骨,竹之高洁素雅、坚韧不屈的物性尽现笔底。

但与文同的“胸有成竹”不同,郑板桥画竹提倡“胸无成竹”。意为,胸中无竹是无竹之样,但其心却反生出于竹,是心之所化竹也。

究竟是“胸有成竹”,还是“胸无成竹”,其属异曲同工,皆看心中所化竹罢。

郑板桥还写《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以竹喻己,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的刚正不阿与铁骨铮铮。

清末民初吴昌硕爱竹也善写竹,他的墨竹以粗枝大叶、恣意纵横为特色。

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竹

图 | 吴昌硕《墨竹》, 纸本设色 ,37厘米×68厘米 | 现藏于北京画院

吴昌硕画竹,老辣苍拙、气势如风,独具金石味。其通过干、湿、浓、淡、疾等不同笔墨语言,绘就出黑白天地间的竹林交响乐。

自古,中国人爱竹,不仅是爱竹的清雅澹泊,也深爱如竹一样的傲然风骨。以竹喻己,以竹写千千万万不畏风暴敢于搏斗的人。

这样一种“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虚心劲节,谦恭自律,挺拔向上,朝气蓬勃。

结语

竹叶萧萧,中通外直。

虚怀若谷,谦逊强劲。

这是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意象。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总监制:张筱曼

监制:邓莫南、王菁菁

责编:彭锋、韩丹

撰稿:张金梦

编辑:刘梦迪、张金梦

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