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很多父母说,怕孩子营养不足,历代中医把答案藏在古籍里!

很多父母说,怕孩子营养不足,我们为人父母,总是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最好的呵护。

每次翻开中医古籍时,看到历代医生们,把那些临床病案记录下来,把那些血泪背后的教训总结下来,告诉后来的父母们,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我总是想我们真是三生有幸,不用走弯路,就能得到祖先的智慧,就知道如何守护孩子健康。

在这些古籍里,最经常提到的就是饮食问题,富裕人家的孩子因为吃多导致各种疾病。

历史是如此的相似,几千年的时光流转,沧海桑田,许多东西都已改变,唯有父母爱孩子的心,依旧没有变,不论古代还是现代,所有父母的本能,就是倾其所有,将最好的留给孩子,特别是食物。

因为爱,蒙蔽了我们的理性,我们却从未想过孩子是否能够承受这样食物,幸好,幸好有一代有一代的中医们在耳边反复提醒我们,真正的爱,是理性而克制的。

很多父母说,怕孩子营养不足,历代中医把答案藏在古籍里!

我们一起来看下,古代医生们是如何说孩子饮食:

《活幼心书·伤积》:“凡婴孩所患积证,皆因乳哺不节。过餐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积停中脘,外为风寒所袭,或因吃卧失盖,致头疼面黄,身热眼胞微肿,腹痛膨胀,足冷肚热不安,昏神饮食不思,或呕或哕,口噫酸气,大便酸臭…”

这段话,简单来说,孩子吃生冷、坚硬不好消化的食物,会引发疾病问题,比如肚子热脚冷、口气重、大便酸臭、腹胀腹痛等。

《诸病源候论·宿食不消候》:宿食不消由脏气虚弱,寒气在脾胃之间,故使谷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气既弱,故不能磨之。”

简单来说,孩子吃太多了,或者晚上吃太多,导致食物经过一个晚上还没消化完,新的食物又进入身体,反复这样,脾胃不堪重负,孩子脾气就弱了。

所以对于孩子娇嫩脾胃,夜宵不是真爱,晚餐进补要慎重呀。

《幼幼集成·泄泻证治》云:“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

简单来说,孩子泄泻根源,主要是脾胃受伤,脾胃伤害主要是因为饮食没有节制,寒温不调。饮食在影响着脾胃,脾胃在影响着疾病。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中所言:“小儿恣食甘肥生冷,不能运化,则胃肠积滞矣。”

简单来说,孩子任性吃肥甘厚腻、生冷的食物,脾胃无法消化吸收,都滞留在胃肠里,身体就堵车了。

《幼科要略》中所说:”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世俗医者,固知谓六气之邪,皆从火化,饮食停留、郁蒸变热、惊恐内迫、五志动极,皆阳。”

简单来说,孩子为什么那么爱上火?跟饮食也有关,饮食停滞在体内,郁蒸变热,就是我们日常经常说的积食化热。

如何养孩子呢?大道至简!

《育婴家秘》说:“育婴家秘无多术,要受三分饥与寒。”

《小儿病源方论·养子调摄》说:“养子若要无病,在乎摄养调和。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生,则生病。”

历代医生们的谆谆教导,无外乎告诉我们一个朴素道理——养育孩子,饮食有节,是健康的根基,好像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没有这个根基,健康大楼难以建起来!

对于现代孩子而言,饮食有节特别重要,面对着丰盛的物质,孩子要学会驾驭物质,不能被物质反控制,导致健康受损、精神匮乏。

当然,我们也不要走到另外一点极端,孩子多吃几口,就害怕孩子积食生病,就对孩子发火,这样惴惴不安反而更伤孩子,因为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心不安,则十二官危。

孩子只要大多数时间饮食有节,偶尔贪吃,也是允许的,不要苛求完美。

有些孩子确实是脾胃太弱,食物吸收率太低了,会造成身体的营养不足,生长发育明显滞后,如果单单靠饮食有节是不够的,脾胃需要助力一把。

该要医生介入调理脾胃时,就要介入调理;该需要药膳助力时,就助力一把;该推拿、艾灸时,就积极调养。

中医生活方式,要以温暖而有爱的方式进行,而不是让自己生活在焦虑和恐慌里。

祝福每一个孩子,愿孩子们拥有精神丰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