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影视

彭德怀电话训人,廖汉生不服:让你看看贺龙的部队到底是啥样子

开国十大元帅,虽然彼此间都是相处多年的战友,但他们却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时,他们的性格特点也会影响他们麾下带领的将士。

那么,当一位元帅亲自带出来的部队,被调拨到另一位元帅麾下,这两者之间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本期,笔者要说的就是这样一段往事。

1946年11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调集10个旅,企图对我党我军首脑机关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委下令将晋绥军区统一编成野战军,下辖第一、二、三纵队,并急调一纵赶赴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

彭德怀电话训人,廖汉生不服:让你看看贺龙的部队到底是啥样子

胡宗南

次年3月,胡宗南纠集34个旅25万人对陕北发起“重要进攻”。这种情况,只靠一纵很难守住,于是中央军委又急调晋绥第二、第三纵队西渡黄河奔赴陕甘宁边区,准备组建西北野战兵团。

晋绥军区司令员原本是贺龙,但是晋绥3个纵队调到陕甘宁边区以后,中央军委做出决定:新组建的西北野战兵团由彭德怀统一指挥,贺龙则被安排主管西北战场后方工作。

西野第一纵队司令员张宗逊、政委廖汉生,下辖第三五八旅和独立第一旅。这两个旅都是贺龙直接领导下成长起来的,被外界称为“贺龙嫡系的嫡系”。尤其是政委廖汉生,不仅是贺龙的外甥女婿,更是和贺龙从湖南桑植一路拼杀出来的战友。

彭德怀电话训人,廖汉生不服:让你看看贺龙的部队到底是啥样子

贺龙

彭德怀和贺龙性格不同,作战指挥风格也差别很大。贺龙生得一副豁亮肚肠,性格豪爽,待人热情诚恳,所以他指挥时,对部下都是宽和直爽。但彭德怀元帅性如烈火、不苟言笑,在指挥时很容易“暴脾气”,甚至经常会忍不住训人。

所以,在这种“换帅”,两任主帅又指挥风格迥异的情况下,彭德怀和这些被调到麾下的将士,难免产生摩擦。

就像1947年8月,西野攻打榆林,一纵负责攻城。但是接连攻了两天,硬是没有打下来。正当一纵准备继续攻的时候,他们得到情报:胡宗南已急调三十六师驰援。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攻城无疑会让队伍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所以,一纵只能无奈回撤。

彭德怀电话训人,廖汉生不服:让你看看贺龙的部队到底是啥样子

廖汉生

没能打下榆林无奈回撤,作为一纵首长之一的廖汉生窝着这一肚子火。恰在此时,得知战况的彭德怀打来电话,原本他就性如烈火,得知战事不顺利也心情糟糕,所以说着说着彭德怀就训起了人:“一纵是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贺龙的脸都让你们丢光啦!

原本廖汉生还在电话里向彭德怀解释战斗为什么不顺利,但听着彭德怀的训斥,本来就窝着火的廖汉生越听越恼火,忍不住和彭德怀争执起来。

等电话打完,廖汉生越想越不服气,直接放话:“让你看看贺龙的部队到底是什么样子!”然后便带着警卫连往榆林城方向而去,准备击退追兵,让西野司令部的人都看看一纵到底是什么样的部队。

后来,三纵副司令员贺炳炎得知情况,亲自带了一个营增援,和廖汉生一起击退了追敌。

当然,这样的“摩擦”并不只有一次。还有一次,在西野前委的会议上,由于吵得太凶,廖汉生甚至当场喊着要“撂挑子”。

彭德怀电话训人,廖汉生不服:让你看看贺龙的部队到底是啥样子

彭德怀

好在当时参会的人员中,正好有一手带出廖汉生的贺龙。贺龙及时制止廖汉生后,严肃地对他提出批评。

会后,贺龙也意识到廖汉生和彭德怀之间的摩擦,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协助解决这些隐患。于是他专门将一纵的领导留下开了个小会,并邀请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

林伯渠为了让廖汉生了解彭德怀,说了这样一番话:“有一句古话叫做‘有威可畏,有德可怀’。彭总正是这样的人。你们不要光看到‘有威可畏’的一面,同时要看到他‘有德可怀’的一面……

彭德怀电话训人,廖汉生不服:让你看看贺龙的部队到底是啥样子

林伯渠

在贺龙和林伯渠的批评教育下,廖汉生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专门找到彭德怀作检讨。

结果,彭德怀笑着摆手道“免了免了”。其实彭德怀心里从未因为这些摩擦对廖汉生有什么芥蒂,相反性格本就直爽率性的他,还很欣赏廖汉生有什么说什么的爽快。在彭德怀心里,上下级之间意见不统一没关系,只要摆在桌面上说,即便为此争吵也没什么关系。

此次敞开心扉的沟通交流之后,廖汉生再没和彭德怀闹过矛盾,相反他还凭借自己出色的作战指挥能力成为了彭德怀的爱将。

此后,廖汉生跟着彭德怀横扫西北,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彭德怀对廖汉生的欣赏和看中,建国后也不曾改变。

彭德怀电话训人,廖汉生不服:让你看看贺龙的部队到底是啥样子

彭德怀

1954年9月,彭德怀被任命为国防部长。不久之后,他找到廖汉生谈话,告诉廖汉生:“你是国防部副部长之一。”11月,任命果然下达。被任命的7位国防副部长中,在1955年授衔时,只有廖汉生是中将,其他都是大将上将。

不得不说,从摩擦不断到敬重欣赏,彭德怀和廖汉生让我们看到了军人的坦荡和直爽。他们或许脾气暴躁,但他们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