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曾国藩托付后事,李鸿章询问何人可堪大用,他说出了五个顶尖人才

众所周知,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正是清王朝由盛转衰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他以一介书生之身,建立湘军、平定叛乱、整肃政风、倡导洋务、开启“同治中兴”,使久染沉疴的满清王朝在大厦将倾之际又得以延续半个多世纪之久!可以说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的曾国藩无疑是当时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崛起对清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在曾国藩的倡议下,清朝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等等。诸多的历史功绩也让曾国藩成为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为我国积累了大批优秀人才。然而,有许多读者不知,除了生前为大清朝培养了众多人才外,曾国藩在病危托付后事时,面对李鸿章询问何人可堪大用,他也曾说出了五个顶尖人才为后世称赞!

曾国藩托付后事,李鸿章询问何人可堪大用,他说出了五个顶尖人才

熟悉曾国藩的人都知道,曾国藩的一生办过很多大事,而且运用的手段都是非常高明,后被人推崇为千古第一完人。但其实早年的曾国藩的智商并不是特别高,曾国藩出生于普通耕读家庭,祖父曾玉屏少文化,父亲曾麟书更是前后考了十七次,才高中了一个秀才。而曾国藩的科举之路,一开始也和他父亲有点像,前六次考秀才都失败了,直到第七次才勉强中了一个秀才。为什么说他是“勉强”呢?因为他的名次是倒数第二。

可以说曾国藩的科举并不尽如人意,在随后的会试中他也是多次落第,最终经过不懈的努力曾国藩才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成功登第,位列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同进士不是进士出身而按进士出身对待)。而正是因为同进士出身的身份,多年以后有人在其面前以“如夫人”作为下联对上联的“同进士”而引得其大发雷霆。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好在,科场的失意只是暂时的,曾国藩自从踏上仕途之路后,很快就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随后的朝考又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因此亲拔其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曾国藩托付后事,李鸿章询问何人可堪大用,他说出了五个顶尖人才

曾国藩自28岁高中进士,到38岁做翰林,任侍郎,从中进士开始,凭借着坚韧不拔性格十年七升,连跃十级,步步升迁成为二品大员,可谓是创造了清朝官场的奇迹!然而,不仅如此,紧接着曾国藩又在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的情况下临危受命办团练,组建湘军,经过长达12年的浴血奋战,曾国藩的湘军最终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平定了这场历经咸丰、同治两朝,几乎灭亡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

最终曾国藩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也因此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成为当时文人墨客敬仰的对象。而纵观曾国藩一生所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尤其是平定叛乱、力挽狂澜这种非活即死、创造历史的大事件面前,没有一大批人才、没有一大批忠勇死士,是不可能实现的,可以说曾国藩能成功无疑与他独特的识人和用人高招,是密不可分的。

曾国藩托付后事,李鸿章询问何人可堪大用,他说出了五个顶尖人才

关于用人,曾国藩曾经说过一句话,“至用人一节,实为万事根本。”意思就是说但凡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什么比识人、用人更重要的了。所以他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每当闲暇,曾国藩都会找机会接见部下,物色人才。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就曾带着三个人来拜访,打算让老师看看哪个可委以重任。当时,恰巧曾国藩有事外出,回来后,得知李鸿章带人来见,便仔细观察府里那几个陌生的面孔。最后,还没等李鸿章向曾国藩请教此三人如何的时候,曾国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左立者忠厚老实、小心谨慎,安排后勤管理工作;中间者心思飘浮、无所用心,无法胜任要职,可安排闲杂事等;右立者直率忠勇,可堪大用。”

果不其然,后来左立者干事谨慎,从无差错,成了后勤的一把好手;中间者则被朝廷革职查办;唯有右立者后来成为淮军名将、官至台湾巡抚、兵部尚书,在台湾大败法国侵略者、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的刘铭传。

由此可见,曾国藩识人之明名不虚传!

曾国藩托付后事,李鸿章询问何人可堪大用,他说出了五个顶尖人才

在晚清时代很多大人物如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焘、刘荣、鲍超、丁日昌等人都是曾国藩发掘举荐的人才,他们在修身、齐家、从政、治军和学术等很多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仅此一面曾国藩便堪称是将察言观色发挥到极致的人,从中延伸出来的“识人之明”这种能力,不仅让他成为桃李满天下的名师,更是为晚清时代培养出了很多人才,成为那个时代最亮的明星。

但要说曾国藩最得意的门生,还要数被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了。李鸿章一生都以曾国藩的学生自居,在科举以后便投到了曾国藩门下做幕僚,二人情同父子,李鸿章也因曾国藩的敲打指点青云直上。同治十一年(1872年),主政晚清三十余载曾国藩走到了人生尽头,在临终的前一段时间,曾与李鸿章见面托付后事,并且叮嘱他,一定要注意培养后人,承先启后。

而作为曾国藩最得意的弟子,李鸿章深知老师曾国藩是个正人君子,经常以儒家圣贤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极少在背后评论时人。于是李鸿章便询问:“何人可堪大用?”曾国藩思考片刻说出了五个名字——左宗棠(文襄)、彭玉麟(刚直)、郭嵩焘(无谥号,可谓“远识”)、刘长佑(武慎)、沈葆桢(文肃)。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他们都是顶尖人才,亦是国家栋梁。

曾国藩托付后事,李鸿章询问何人可堪大用,他说出了五个顶尖人才

同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午后在花厅散步,因脚麻倒在了儿子曾纪泽的身上,当天晚上一代名臣曾国藩就这样走完了他光彩夺目的一生,享年62岁。清廷闻讯,举朝震惊,下旨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但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甚至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