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空气改善十年,收获不只蓝天

“空气改善十年,收获不只蓝天。”在第54个“世界地球日”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在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举办的“添蓝”特别活动上表示。

在他看来,空气质量的显著改善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蓝天,也带来了可观的健康收益,包括预期寿命的增加、健康风险的减少、医疗开支的节约等。

空气质量提升带来健康改善

空气污染是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2012年修订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纳入了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细颗粒物(PM2.5)等关键污染物浓度限值指标,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里程碑。

伴随《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关键政策的成功实施和多项减排措施落地,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已经走过峥嵘十年,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北京大学环境健康研究团队在活动上分享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以下简称评估)的最新成果。

评估表明,自2013年大气防治“国十条”实施以来,中国彻底扭转了空气污染的态势,空气质量的大幅提升也带来了可观的健康改善。并且,随着空气污染深度治理的推进,健康收益愈发显著、受惠人群更加广泛。

研究团队也指出,当前我国的空气质量距离理想水平仍有差距,建议进一步开展多种空气污染物的深度、协同治理,减少有害健康效应。

评估结果还显示,通过“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的实施,我国PM2.5暴露浓度实现了48%的下降,53%的人口暴露浓度水平已经低于国家标准限值,PM2.5相关预期寿命损失从1.86年下降到1.38年。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表示:“仅在‘大气十条’时期,空气质量改善减少了约占GDP一个百分点的家庭医疗支出。”

环保公益人邹毅现场展示了连续多年拍摄的《北京·一目了然》图集,该图集见证并纪录了北京越来越多的蓝天。

让更多人从空气治理中受惠

随着空气污染深度治理的推进和PM2.5、臭氧的协同治理,健康收益愈发显著、受惠人群更加广泛。

评估显示,从“大气十条”到“蓝天保卫战”时期,相关健康收益从1.9个月增加到3.9个月,衡量健康收益不均衡程度的基尼系数从0.32下降到0.18。

“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受惠更多。”薛涛补充道,“从健康影响的地区排序来看,因为PM2.5暴露浓度下降带来预期寿命增加比例更高的地区是上海、浙江、重庆、江苏、北京等地,这与空气质量改善幅度的排序并不完全一致,这和各地人口结构特征密切相关。”

薛涛表示,空气污染易感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有慢阻肺、心血管疾病、哮喘等基础疾病的人,他们暴露在PM2.5污染中更为脆弱。

因此,研究团队建议在健康风险管理中给予易感人群充分关注,更清洁的空气可以使更多人更大程度地获得健康收益。

实现理想空气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为了进一步保护公众健康,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更新了《全球空气质量指导值》,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大幅加严了PM2.5、二氧化氮的指导值,并增设了臭氧高峰季指导值,同时也设置了过渡阶段目标供各国的空气质量管理参考。

评估显示,2020年我国PM2.5和二氧化氮平均暴露浓度,分别达到世卫组织第一阶段过渡目标值和第二阶段过渡目标值水平以下,臭氧仍处于第一阶段过渡目标值以上。

研究团队认为,我国的空气质量即使全面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距离理想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建议进一步开展多种空气污染物的深度、协同治理,以减少有害健康效应。

“标准的修订在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中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项目总监万薇说,“但在大气污染攻坚战阶段,现行标准对已达标城市已经难以发挥很强的‘旗帜’作用了。”

万薇指出,从各地“十四五”规划中设定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来看,已达标地区缺乏设置更高目标的动力与积极性,甚至可能自行“松绑”。2023年第一季度的空气污染反弹和重污染天气过程提示,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成效尚未稳固,改善步伐的放慢或将使得奔赴清洁空气理想目标之路更加漫长。

“我们在‘大气十条’实施十年之际,举办这场以空气和健康为主题的特别活动,一方面是回顾过去的成效,另一方面也是展望一个更清洁的未来。”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付璐希望,“不仅是中国,而是全亚洲、全世界都可以没有空气污染,健康地与地球一起深呼吸。”

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