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古代官场的潜规则,一不小心就掉坑里

01

官场是讲究提携和关系的。

林则徐死前推荐了左宗棠,而林则徐的举荐人是陶澍,陶澍是谁呢?他是胡林翼的老丈人,而陶澍又跟左宗棠是亲家。

这样枝枝蔓蔓就是那时候中国的官场,没有无缘无故的提拔,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贬谪,一切都有着其逻辑,只是这样的逻辑常常不为人所知罢了。

古代官场的潜规则,一不小心就掉坑里

▲左宗棠像

02

官场是讲地域的。

我们读书时,大学里面有老乡会,同一个县的自然更亲切。这样的情形在官场也是屡见不鲜。

比如明朝末年,以沈一贯、方从哲为首形成了浙党,又有昆党、楚党、齐党等,他们以地域形成党派,同进同退。

而大名鼎鼎的东林党,也是讲地域的,其主要成员都是来自于江南的士大夫阶层。

刘邦和朱元璋在夺取天下的时候,其核心人员都是自己曾经的老乡。皇帝打天下都得靠老乡,你在朝中为官,难道不需要几个老乡抱个团么。

03

官场的联姻。

联姻是稳固地位的最好方式之一,当国家有难的时候,都需要用和亲的方式去化解威胁。而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士大夫,都在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的地位。

东晋时期,手握重兵的郗鉴写了一封信给王导,说自己有一女儿,想要与王家联姻。

此时王导虽然依然权势很大,但已经不能独自掌握朝局,所以需要郗鉴的支持,也是爽快,让郗鉴在王氏中随意挑选女婿,最终郗鉴挑中了王羲之。而郗鉴家族的郗道茂又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为妻。

郗鉴死后,家道中落,王献之又与郗道茂离婚。这就是政治婚姻,结婚和离婚都是出自于政治的需要。

古代官场的潜规则,一不小心就掉坑里

王献之书法

04

在没有科举时,做官主要来自于推荐,也就是察举制,这里面最常见的就是“举孝廉”,也就是孝子廉吏。这种举荐方式,其实就是世家大族的专属游戏。你举荐我家子弟,我又举荐他家,他家又举荐你家,简简单单就形成了一个闭环,也就达成了对做官的垄断。

三国里面,我们所熟知的曹操、孙权、公孙瓒、陶谦、杨修、荀彧、华佗等,都是举孝廉出仕。

这种方式说白了就是权贵专属,以曹操为例,20岁担任洛阳北部尉。曹操的父亲此时在朝廷担任司隶校尉,自然可以把曹操安排在这个位置。

这样选取出来的人,有才能的并不多,所以曹操后来多次下达求贤令,并且明确说,即便是盗嫂受金的人,只要有才,也可以任用。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唯才是举,这也是曹操能够迅速强大,统一北方的重要原因。

古代官场的潜规则,一不小心就掉坑里

▲曹操(影视剧形象)

05

到了唐朝之后,科举逐渐成为选择人才的重要方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参加科举。

商人首先就是不能参加考试的,诗仙李白因为是商贾出身,但却无法参加科举,只得一生都在找关系,走路子,最终才因为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举荐才为唐玄宗所任用。

那农民可不可以参加科举呢?当然也不能,连在县里担任衙役的人,都不能参加科举,自不用说普通农户了。

不要以为一个穷小子可以通过读书,来改变家庭的命运,这不过是个神话而已。清朝规定:冷籍不得参加科举。冷籍是什么?就是三代没有做过官,或三代以内不曾有人中过秀才、举人之类的家族。这也就基本打消了穷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

古代官场的潜规则,一不小心就掉坑里

科举考试的考场

06

再说说站队的问题。

苏轼的经历就是最好的验证。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争论,本质上还是如何更好地管理国家,他们的出发点并没有问题。而苏轼也同样如此,也是基于自己的看法,对国家的治理发出中肯的意见。

但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权倾天下的人物,其身边都附庸着大量的官员,大量的门生故吏,也就夹杂着大量的利益纠葛,最终演变成了两个庞大的利益集团的激烈对抗。

苏轼是司马光一派么,自然不是;苏轼是王安石一派么,更不是。苏轼只不过是一个热心于国家事务的普通官员。但他被卷入变法的漩涡,他的两次被贬,都是站队的问题。而苏轼这样正直的、不选择站队的官员,在仕途上注定是曲折而艰难的。

要知道,苏轼当时是名满天下的名士,这个身份给了他不少的保护。那些更普通的官员,其在党争中的命运就更加凄惨了。

有权力的地方就会有争斗,争斗激烈就会形成党争,在古代社会,历朝历代概莫能外。

站队的风险是极大的,因为很难有一个势力能够长久地占据权力的中心。权力斗争的结果往往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台。

比如,唐朝在武则天到唐玄宗这个时期,政变十分频繁,有逼迫武则天退位的“神龙政变”,有诛杀韦后、安乐公主的“唐隆政变”,有剿灭太平公主的“先天政变”。短短七年之间,就发生了三次决定最高权力的政变,站错队的人自然也要随他们的主子一起埋葬,比如很有名的上官婉儿。

古代官场的潜规则,一不小心就掉坑里

上官婉儿墓志铭

07

那些不遵守规则的官员,又会有怎么样的结果呢?

乾隆时期,和珅为了满足乾隆的巨额花销,设立议罪银制度,假如官员犯罪,可通过交纳银两来免罪。内阁学士尹壮图对此制度很不满,就上书反对,议罪银制度就被取消了。

尹壮图又接着上书说,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贪腐横行,风气很不好。

乾隆是出了名的好大喜功,尹壮图批评官吏,那不就是说乾隆治国无方么。

乾隆不高兴了,你说有贪腐,好,你去查。

乾隆下令尹壮图去各省视察,而和珅早就把其路线告知地方官员,地方官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尹壮图先到太原,只见人民安居乐业,仓库里物资都是满满当当,无一缺漏。尹壮图啥都没查出来,即上奏:“仓库整齐,并无亏缺,业已倾心贴服,可否恳恩即今回京待罪?”

乾隆哪里肯干,又让他到山东及直隶正定、保定等处继续查验,自然又是一片安居乐业的景象。又命令尹壮图一路南下到淮、扬、常、镇等地,全部都是一片国泰民安,童叟怡然自乐的景象。

最后尹壮图什么也查不到,有很多人上书乾隆,杀了这个尹壮图。和珅站出来说话了:不能杀,放了他,才能显得圣主的宽宏大量。

你看,对于那些不合时宜的官员,整个官僚系统铁板一块,联合对其绞杀。

古代官场的潜规则,一不小心就掉坑里

乾隆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