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口普通的古井,为何能成为西安的热门打卡地?
去年底,西安地铁6号线二期正式开通运行。这条串联起了大唐西市、明城墙、城隍庙、回民街、钟鼓楼、易俗社、东岳庙、兴庆宫等众多著名景点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人文气息爆棚。
然而最吸引人眼球的,却是隐藏在钟楼站6号线换乘2号线过道旁的两口古井。这组地铁和文物的全新CP组合,自从去年底惊艳亮相以来,数次登上话题热搜榜,吸引了无数人前去打卡拍照。
▲左边为元代古井,右边为清代古井 图源陕光灯 乌冬 摄
1
在古井的旁边,立着一块说明牌,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此处砖砌结构的两座古井保存基本完好、结构特殊且有考古学意义上的打破关系,从其出土物判断时代分别为元代古井(J1)和清代古井(J22)。”
▲图源陕光灯 乌冬 摄
什么是“考古学意义上的打破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不同年代的遗址层层堆积在一起,后来修建房基、坑、沟、窑、井、墓穴时,会向下挖破先前的地层堆积,引起遗址的时间和空间次序发生破坏。从年代上来看,被打破的地层堆积的年代肯定要早于打破它的单位,这也是判断遗址年代或时间顺序的重要依据之一。
两口井存在这种“打破关系”,证明当初挖井的时候,打穿了不同年代的地层堆积,也更进一步说明,在此之前,这一片区域早就因为人们长期的各种活动而形成了极为深厚的历史积淀。
作为人间烟火象征的两口古井,是古代西安人在此久居的直接例证,反映了从元代至清代这一区域的历史变迁,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科学价值。
2
但是在西安这样一座“一城文化、半城神仙”的地方,历史遗迹和国宝文物总会或多或少地拥有自己专属的名人和典故。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两口古井缺少一点历史故事的点缀和加持,因而细细咀嚼之下,显得有些单调乏味。
凡是古都,必有古井,有古井,则大多有历史故事,有典故的古井是古都的标配。比如,北京故宫里溺死珍妃的珍妃井,南京鸡鸣寺内陈后主和两位爱妃躲藏的胭脂井,都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在西安,也不乏与本地人文历史融为一体的著名古井。比如户县草堂寺内“关中八景”之一的的烟雾井、含光门里的甜水井、华清池畔的唐井等等,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都很耐人寻味。甚至当年几位临潼西杨村的农民挖出兵马俑的那口半成品抗旱水井,已经和秦俑一号坑融为一体,无声地讲述着奇迹现世时那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
▲位于草堂寺的烟雾井 图源网络
▲发现兵马俑的井址 图源网络
和以上的名井相比,地铁站里的这两口无名古井实在是再普通不过了。
3
在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的宝藏城市西安,为什么两口普通古井能成为热门的打卡地?
这两口井最大的亮点不在于它们的年代,元清两朝在西安的朝代序列里算不上十分显赫;也不在于它们的建筑技巧,普通居民农家小院的砖砌古井在汉唐两代的皇家宫殿面前可以直接忽略不计。
两口井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们极为特殊的位置。总结起来就是:在隋唐长安城皇城区域内明代的钟楼旁边,现代修建的地铁站里发现了元代和清代的古井。
隋唐两朝32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是长安城的皇城区域,周边分布着大量的中央衙署,是当时的国家机关所在地,是维持帝国高效运转的“大脑”和“心脏”。在所有的国家机关里,最重要的是管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尚书省,这些具体的办事机构就集中在皇城中区,大致位置就在现在两口古井所在的钟鼓楼广场一带。
▲红色圆圈为钟楼在皇城中的大致位置 图源网络
公元904年,朱温拆毁长安城,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旧唐书》记载:“全忠令长安居人按籍迁居,撤屋木,自渭浮河而下。连甍号哭,月余不息。”《资治通鉴》也记载:“壬戌,车驾发长安,全忠以其将张廷范为御营使,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
可见当时朱温掳走的不仅是皇帝,还有长安的居民和百官,并且拆毁了长安的皇宫、衙署、民房,“长安自此遂丘墟矣”,历经320余年的京华名都被彻底摧毁。
百官东迁洛阳,衙署拆毁殆尽,长安皇城沦为一片废墟。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京兆尹韩建以长安城破坏严重、地广人稀、难以防守为由,主动放弃了长安的宫城、外郭城,仅以空荡荡的皇城为基础,以之缩建改建为“新城”。
缩建后的“新城”不再是帝国首都,而是降级为地方都会。先后成为五代后梁(907~923)大安府城、永平军城,后唐(923~937)复称西京长安、京兆府城,又为后晋(936~947)的晋昌军城,后汉(947~951)和后周(951~960)的永兴军城。辖域范围与名称虽然有所变动,但治所始终沿用唐末所筑的这座“新城”。
▲以皇城为基础缩建的“新城” 图源网络
北宋时期,又改名为京兆府城。南宋、金、西夏三足鼎立时期,位于南宋和金国边境的京兆府城,由于临近战争前线,被双方反复争夺,军事意味浓厚但是人口规模非常有限。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忽必烈封嫡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以京兆府为封地。第二年,忙哥剌被封为秦王,在城内开始营建宫室。到了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安西王管辖区域作为对宋战争前线及军事基地的使命宣告结束,忽必烈立即开始削藩,改京兆府为安西路总管府,京兆府城亦改称安西路城。到了公元1307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城池改称奉元路城以示臣服之意。
宋金元时期,虽然城址建制与名称不断变动,但是城垣整体规模轮廓始终沿用唐末“新城”。元代对于城池建筑进行过大规模的整修改筑,钟楼地铁站内的那口元代古井,就是在这一时期挖的。
▲元代的奉元城 图源网络
韩建以皇城为基础缩建的这座新城,历经五代、宋、金、元四个历史时期,沿用时间长达460多年,整体形制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
根本性的变化发生在明朝初年。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大将军徐达攻占奉元路城,朱元璋下诏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城池也随之改称为西安府城,随后启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工程。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并诏命长兴侯耿炳文、都督濮英、宋国公冯胜扩建增修西安府城,城墙分别向东、向北大规模扩建,把原来属于长安城宫城太极宫的大部分区域纳入城区,并且兴建钟楼、鼓楼以及秦王宫城。这一城市格局,经历明、清、民国,一直沿用至今。
▲明代的西安府图 图源网络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在西安府城内东北部建立“满洲八旗驻防城”,简称“满城”,专供八旗驻防军和满人居住。满城将明代的秦王宫城也包含在内,现在的钟楼成为满城的西南角楼,东门长乐门城楼成为满城的东南角楼,北门安远门城楼成为满城的西北角楼。
钟楼地铁站里的清代古井,位于满城的西南角,就是这一时期挖掘并投入使用的。
▲清代的满城位于城墙内的东北片区 图源网络
▲满城的大致区域 图源网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安同盟会和哥老会率先响应,发动武装起义,从西、南两面夹击满城,推翻了清政府在陕西长达近270年的统治。战斗结束后,满城内的满人和士兵逃亡殆尽,再加上战火的严重破坏,这座昔日戒备森严的城中之城沦为一片废墟。
民国元年(1912年)9月,陕西都督府下令拆除满城西、南两面的城墙,由于满城东、北两面的城墙是借用明代西安城东、北面城墙的一部分,因此拆除西、南两面城墙后,满城实际上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辛亥革命后的满城 图源网络
两口古井以及所在的这片区域,历史跨度长达1400多年,既见证了巅峰盛世的荣耀,又饱经战火的洗礼,更多的时候则代表了普通人对于平凡生活的坚守和热爱。一千多年的沧海桑田,数个朝代的轮转更迭,周围早已物是人非,两口年龄相差数百年的古井的发现,既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又是西安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百代、生生不息的鲜活例证。
4
6号线二期的开通,意味着地铁最后一次穿越西安城墙,也意味着城墙里的地铁线网已经编织完成。之前很多人提出的“地铁+博物馆”、“地铁+古墓”、“地铁+文物展示”等建议并没有实现,这既有地铁站客流聚集与疏散的考量,又有资金不充裕的掣肘,毕竟在地铁站里修一座造价不菲且没有任何盈利性的博物馆,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不是优先的选项。
有意思的是,随着6号线二期的开通,东西向的1号线、6号线与南北向的2号线、4号线,刚好在城墙里组成了一个大大的“井”字形地铁网络。而钟楼站换乘通道旁的两口井,则位于“井”字型地铁网中心位置的西南角。
▲西安城墙内的“井”字型地铁网
因此,钟楼站里的这两口古井,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城墙内地铁建设和文物保护展示的唯一实物例证,面对停下匆忙的脚步而驻足于此的所有人,默默讲述着西安这座“现代”的“古都”穿越古今的动人历史。
作者:乌冬
陕光灯(shaanlight)出品
原创作品,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