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人被处斩时,为何都乖乖听话跪下?有3大原因不得不跪
古装影视剧中会有这样的桥段,犯人在街市口等待行刑之时,他们都会乖乖地跪在地上,有时眼睛还会闭起,等待着刽子手的砍刀落下。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些问斩的罪犯会那么听话自觉地跪在地上呢?
斩首之刑,由来已久
早在殷商年间,斩首之刑就已经存在了。
殷商遗址中出土的甗就是最好的证明。甗原本是一种用来煮汤的器皿,可在被考古学家发现的这个甗中居然摆放着一个异族少女的头颅。
这个人首分离的少女是商朝的俘虏,而她被残忍割下的头颅则是商人祭鬼神时所用的祭品。
战国时期的秦国重视商鞅变法,这位政治家的变法中有一项就是以人头来论功勋。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点来说,就是秦国士兵谁在战场下收割的人头数多,谁的战功就大。
斩首除了出现在战场上,也出现在了秦的刑法之中。《史记》有载,“悬首于木上曰枭”,在秦朝除了将脑袋砍下来外,还要悬挂示众,用作警示。
但有一点很奇怪的是,古代罪犯在面对斩首之行时,他们不但不会做最后的反抗挣扎,反而是静静地跪在那儿,等着死亡的降临。为什么这些犯人会下跪呢?
甘愿下跪,只求一死
第一,犯人是为了在死前受得罪少一些。
与电视剧中刽子手一刀砍下,人头立马落地的情形不同,现实中的斩首可没有那么干脆利落。
根据史书的记载,古代的斩首会分成两种,一种是“砍”,一种是“剁”。而且,有些刽子手还会因家属孝敬的金额不同,采取不同的斩首方式。
如果是钱给到位了,刽子手的刀就会从犯人的后颈骨隙中砍下,这是最利落的斩首方式,犯人也不用受太多的痛苦就死去了。但如果给的钱不够多的话,刽子手不会去寻找骨头之间的缝隙,而是会直接将脖骨砍断。可骨头是坚硬的,假如刽子手用的力不够的话,这一刀下去脖子很可能不会砍断,接着就会再补一刀。
当然了,也有刽子手会使用“剁”的方式将犯人处死。此时,刀就会从颈骨上方落下。
对于犯人来说,他们已经被判处斩首的极刑了,肯定是要死的了。但是还是想少受一些痛苦而死去。
并且,跪在地上更方便刽子手挥刀使力。如若犯人身形高大,砍刀很可能就不会落到脖子上。砍错了身体部位,刽子手肯定会再补一刀,而此时的犯人就要硬生生地挨两刀才死。
这种死法无疑是增加了痛苦。另外,斩首通常都是在菜市口执行的,到时候一定会有围观群众的,刽子手也不想在那么多人的面前出现斩首失误的情况,所以就会让犯人跪下,方便找到受力点。
奴性思维,所以下跪
第二,犯人是因封建礼法才甘愿下跪的。古时社会有着着跪拜之礼,这是用于身份的区分。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中,就有“君为臣纲”这一条。
在臣民心中,君主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是需要事事依从的对象。所以,古代臣民在见到君主之时,都会行跪拜礼,以示敬畏。
在《周礼》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诸臣在觐见周天子之时,会行“揖礼”,即“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还,揖门左、门右”。
此外,《礼记》有云,“天子为三公下阶……于公卿大夫拜,皆答拜”。古代之所以会存在着跪拜礼,是上位者维护其地位所制定的礼仪制度。
而古代只有犯下不可宽恕的滔天罪行时,才会被处以斩首之刑,比如说这弑君之罪。
所以,犯人在被判了斩首后,出于古代的奴性思维,他们也已经觉得自己罪无可恕了。于是,在问斩之时,就会乖乖地跪下,等候审判。
关入大牢,精神崩溃
而这第三个原因则是犯人自身的恐惧所致。死亡是未知的,即便是到了今天还是如此。但在古代科学观念还处于蒙昧的状态下时,古人更加忌讳死亡。
古人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不灭。但这灵魂也是需要再次接受审判的,而能审判灵魂的则是地府之中的阎王爷。
如果生前做了善事,阎王就会为其来世寻找个好人家投胎,可一旦是以罪恶之身进入地府的,阎王就会将其打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还有接受各种各样的酷刑的惩罚。
虽然说这种观点用现代科学观来看,是一种迷信思想,可古人却对这深信不疑。自知逃不掉,便只能被迫接受。
除此之外,西汉的董仲舒还提出了“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罚为秋,刑为冬”的建议。
于是,在西汉之后,斩首一类的死刑大多会在冬天进行。可如果犯人是在夏天被关进大牢的呢?那么他就要等到冬天,再处斩。
看过古装影视剧的也都知道,古人的大牢是黑暗阴森的,是不见天日的,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会让人精神崩溃。
倘若还要等到冬日再问斩,这个漫长的等待对犯人来说就是一种心理上的煎熬折磨。所以,等到他们的行刑之时,心理上已经呈现出一种摆烂、任由宰割的状态了。
于是,当刽子手喊了“跪”的一声后,他们也不就不会挣扎,乖乖跪下等待了。可能在一部分的犯人看来,死还能痛快点,那个暗无天日的牢房,更是生不如死。
因此,出于这三个原因,古代犯人在斩首前,就都会自觉地跪在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