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夫妻同房,为何被叫作“周公之礼”,周公到底做了什么?
周公,想必大家都听过他的名字,他作为周王朝的国君,为周王室的发展殚精竭虑,爱贤求贤的他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同时他还不仅制定了许多道德和制度上的纲常礼仪,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还为后世留下了规范婚姻的“周公之礼”。
这个周公之礼,其实就是夫妻入洞房、行房事的委婉说法。那么,周公在位期间,为什么坚持维护礼仪秩序呢?这个周公,又和婚姻有什么关系,还为此制定了周公之礼呢?
制礼作乐,周公对礼乐制度的贡献
周公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周朝建立后,周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召集并册封天下诸侯,颁布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此外,君臣之纲、师生之纲、夫妻之纲……我国古代的各种耳熟能详的伦理纲常,都源于周公,就连最早的儒家的集大成者,孔子也是他的座下门徒。
周公所颁布严格而详密的礼乐制度,更是后来儒家思想的雏形,对后世影响深远。那么,为何周公这么热衷于制定并维护礼制呢?
作为周王朝开国元勋的他,这么做必然是为统治阶级考虑的。周公制定的礼乐,一开始是为了解决政治问题,也就是周王朝的王位继承问题。
周公出生于商朝末期,他亲身经历了商朝的衰败与覆灭。在他眼中,商王朝被篡权皆是因争夺王位而互相背叛引起的。
归根究底,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牢固的礼乐制度,整个王朝便会摇摇欲坠。为了避免前人的错误,周公便以礼乐为由,完善了用于世袭统治的宗法制度,废除了王位传弟制,确立了传子制,巩固了统治阶级。
但只完善用来解决政治问题的宗法制度还不够,周公还将礼乐制度和尊卑制度生活化、大众化,渗入到社会习俗和百姓生活里面。到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熟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场礼乐制度,是周公自上而下发起的一场制度改革,政治制度与社会礼制相辅相成、互相映衬,目的是维护父权制的社会,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行周公之礼,敦睦夫妇之伦
周公是一位致力于礼义秩序的能臣,在位期间制定了许多道德和法律上的纲领。其中,他在婚姻关系上确立了“周公之礼”。
这个周公之礼,具体包括了什么?周公又为什么要制定这个规矩呢?
相传西周建朝初年,世风日下,男女关系滥于放纵,婚姻制度混乱不堪。辅佐周天子执政的周公看到这个现象后,决心改变这样不良的社会风气。
于是,他亲自制定规矩,整饬民风。周公格外重视婚姻的仪式感、神圣感,规定男女双方从谈情说爱到谈婚论嫁,要严格遵循七个步骤,循序渐进。这七个步骤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
为了让世人更好的接受和理解,周公甚至还以身作则,和他的妻子进行了亲身示范。前六个环节进展的很顺利,但是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敦伦时,周公就犯难了。
原来,敦伦正是夫妻行房事的私密行为,在大庭广众之下,怎么都不方便演示。
这时,周公的儿子在一旁,玩着一个玩具葫芦,这个葫芦一摔,被分成了两个葫芦瓢。周公看罢,顿时计上心头,想到了将仪式继续的方法。
在向大家讲解敦伦时,周公向众人举着葫芦的两个瓢。他将两个葫芦瓢比作一男一女,结婚之前男女有别,不为一体;结婚之后,行敦伦之事,在亲密的身体接触后,两个瓢融为一体,象征夫妻合二为一,组成新的家庭。
在场的众人听到这个形象生动的比喻,纷纷效仿周公之礼的七个环节。渐渐地,社会上男女交往适度有礼,婚姻关系稳步渐行,社会风气得到好转。
就连当时用于演示敦伦的葫芦,也被后人制成乐器,用在婚姻典礼上演奏。
后来,人们便以“周公之礼”来代指夫妻房事,代表古代对婚姻伦理的重视和遵循。
周公之礼对后代婚姻制度的影响
自周公创立“周公之礼”以后,男女关系和家庭婚姻得到了秩序和规范。不可置否,社会风气开始好转,夫妻婚姻也日趋和睦。
但是周公之礼的背后,是一种“形而上”的礼制,是为封建社会所服务的。对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而言,这种形式主义未必利民。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诸如此类的习俗习惯,影响了社会的婚姻观。在封建社会,正常男女不能自由恋爱,充斥着难以抵抗的包办和买卖婚姻。
在这种社会思想下,男女是不平等的,女子作为男人的附属品。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在约束女性的同时,也维护了父权社会的统治。
表面上看,周公之礼重视婚姻礼仪,维护了婚姻关系,但本质确是治标不治本。例如,古代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但是却可以纳妾;通过约束女性,来维护父权社会的利益;通过向广大女性灌输“贞洁观”,来维护婚姻关系;通过将“男主外女主内”,来保障家庭稳定。
周公之礼,只解决了婚前的秩序;但是婚后的稳定,周公之礼可维系不了。以至于,在封建社会,需要牺牲广大女性的利益。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如周公之礼这样和谐有序的爱情观、婚恋观,不滥交不乱情,培养正确的社会伦理;但是我们也要奉行男女平等,在婚姻中照顾两性利益、发挥两性力量、维系两性关系,才是符合当下的新周公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