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同伴关系的影响(关注孩子同伴依恋)

亲子依恋在儿童期及早期有重要影响,随着儿童初步步入青少年阶段,同伴依恋便是青少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伴依恋质量与情绪社交孤独密切相关,能够直接影响情绪社交孤独,并且通过人际信任的中介变量,间接影响情绪社交孤独,继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拟考察青少年同伴依恋、人际信任及情绪社交孤独三者关系及路径模型,对国内青少年同伴依恋研究加以补充,贡献绵薄之力。

同时,本研究通过对青少年同伴依恋、人际信任及情绪社交孤独的现状进行调查,进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以深入了解。

期望降低青少年情绪社交孤独,增强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形成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与人际交往水平,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可借鉴和参考的信息。

研究在对同伴依恋、人际信任及情绪社交孤独的内涵、研究历程及研究工具进行评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对青少年同伴依恋量表进行双向翻译,同时测量其在中国的信效度。

以青少年同伴依恋量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及人际信任量表共同施测,对北京建筑大学附属中学208名学生及青海民和县一中245名学生进行统一施测,获得研究数据进行统一处理,探寻同伴依恋、人际信任及情绪社交孤独的关系。

同伴依恋、情绪社会孤独、人际信任影响模式的讨论

经研究发现,同伴依恋能够通过人际信任影响情绪社交孤独,存在中介效应。Bowlby提出依恋理论反应的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依恋互动模式,更是在情境之内发生的依恋关系,因而讨论同伴依恋时不能够忽略社会交往因素。

同时,Bowlby还利用“发展通路”来解释人格的发展系统,漫长的依恋系统并非连续。

但总体是在持续发展的,通过青少年时期个体逐步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即对同伴依恋的对象及自身拥有独特的认知表征,以此来解释人际信任及对人际关系的期望。

个体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获得安全型的同伴依恋,更容易获得对人际信任积极的认知模型,更容易信赖外界、信赖他人,提高信任水平。

进一步来说,较为稳定的与亲密同伴的互动模式,在这其中,个体随着关系的稳定与逐步深入,对另一方的信任程度也逐渐加深;而当这种一步步内化的行为方式内化入个体的内部工作模式时,个体在与亲密同伴以外的人相处时,也会首先调用该模式。

因此,当个体的内部工作模式为积极的应对方式,即个体为安全的同伴依恋时,个体对外界的信任水平也随着此积极的内部工作模式,产生更高的人际信任水平。

而当个体的内部工作模式为消极的应对方式,即个体为不安全的同伴依恋时,个体对外界的信任水平也随着这个消极的内部工作模式,产生低水平的人际信任水平。

Eriksen研究也发现,当个体为安全型依恋时,其受到的同伴的关怀与体贴也相对更多,这种稳定的依恋模式为个体提供了稳定的关怀模式。

因而形成了个体由内对外的基本的人际信任水平,他们往往会以善意的方式去理解外界的人与事,更愿意相信其是美好的。

当个体对同伴依恋是安全型时,个体内部也运行着积极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对信任而言也是更高水平的。

而对个体内部也是积极的,即更加稳定、积极、充满幸福感的内心状态,对同伴之间的相处、同伴之间不愉快的解决及关系的改变都有更好的承受能力,在此状况下,个体内心更难以产生情绪社交孤独感。

反之,当个体对同伴依恋为不安全型时,个体内部更倾向于运行着消极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下,信任水平自然降低,而对个体内部也是消极的,更易出现波动。

面对同伴相处,特别是其中的关系不佳、关系破裂,个体内部“不信任的内部工作模式”会马上启动,更不愿意相信他人,从而远离与他人交往,但人终究是社会性动物,在远离群体时难免产生孤独感。

同时,根据情绪理论,消极情绪的传播速度相当之快,消极情绪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内部工作速度也相应很快,消极反应所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型往往因而更难以打破。

个体在此不良循环中获得如上瘾般的刺激,但时间内几乎深陷其中,而长时间后,更囿于消极情绪、消极反应的不断叠加,使得个体更难以冲出循环。

因而不安全同伴依恋的个体当形成了“不信任的内部工作模式”时,其工作模式的运转速度及熟练度都极快,更大可能产生情绪社交孤独感。

回到情绪社交孤独的概念上,情绪社交孤独所强调的就是情绪孤立、社交孤立的状态,以及情绪孤独、社交孤独的内心感受,既考虑了现实客观孤身一人的状况,也考虑到了主观感受上的孤独内心感受。

个体在与同伴交往时,当形成了不安全型同伴依恋,经内部工作模式更容易选择消极的,更不愿意相信他人的应对状态,因而更少机会接触到原来的朋友,更不要说结识新朋友,在现实客观层面上处于孤身的状况,情绪社交孤独感较强。

而因现实中长时间拒绝、或者主动回避与同伴相处,这种状态会稳定持续难以改变,但人总是属于社会性群居动物,这是进化的基因决定的。

当个体内心出现社交需要时,已经形成的“低水平的信任内部模式”难以控制个体轻易选择相信他人或者外界事物。

缓解情绪社交孤独感的措施

积极关注男生的情绪及感受

社会角色赋予人们更自然地积极关注成长中的女生青少年群体,认为女生更加敏感、脆弱,情感更加细腻,容易体会到复杂的情感而引起心理不良感受,因而无论是家庭中的父母还是学校及其他教育者往往会给予女生们更多包容、更多支持、更多谅解。

同时,中国传统“男穷养,女富养”的教育理念,往往认为男生就是应愈挫愈勇,管教严厉才更易蜕变得更加优秀,女生应该被呵护、被照料。

随着社会结构不断精细化,当代社会的性别并不是区别的必要条件,不同的男生或女生所拥有的个性特质都越来越多样化。

应该对男生女生给予同样的关注心态,积极观察个体情绪、社交及情感的细微变化,而非随意地一刀切,惯性思维认为当事人的情感并不细腻。

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者应重视学生心理体验

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人群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该地区内发展的青少年相比于以往时期的青少年,更是从小面对着内容繁多的学习任务及其它各个方面的竞争。

一方面,校内学习的压力、课外补习及特长培养的内容之多,极大得让学生缩减与他人谈论自己内心的机会。

另一方面,此时的初中生,面临青春期的身心变化,心中的体验与烦恼倾诉对象逐渐减少,也越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因而,作为教育者,应该更加明确自身的责任与重担,肩负起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发展,尽最大可能地关注学生课上、课下的状态,及时发现问题,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顺利发展。

青少年应扩大人际网络

在青春期中,青少年面临着第二次的自我意识觉醒,他们内心既渴望独立但因自身能力及其他方面原因又无法做到完全意义上的独立,仍旧对父母产生依赖感,因同伴关系,这种对父母的依赖部分转移到了对同伴身上,同时也逐渐发展出对同伴的依恋。

同伴依恋关系可以直接影响情绪社交孤独感,因而青少年应积极参与人际交往,通过各种校内外活动拓展人际网络圈,尝试结识新朋友,与新朋友建立崭新的友谊。

从数量中寻找更合适的同伴依恋对象,增强匹配成功的几率,进而更有利于缓解情绪社交孤独感。

青少年应增强人际信任感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通过人际信任影响情绪社交孤独,因而,增强人际信任是缓解青少年情绪社交孤独的重要步骤。

人际信任受众多因素影响,青少年处于三观尚未成熟的时期,在培养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过程中,青少年自身应从多个角度增强自身对社会、对外界、对他人的认知:

博览群书始淘金,从巨人的肩膀上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从纸张中初步体会人生的哲理。

知行合一,在人际交往、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的三观,自己亲身探索、尝试生活的奥秘、经历世界的坎坷与转折,从认识与实践两个方面增强内心的信任感,通过与他人交往的获益进一步提高人际信任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优秀作者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与我们取得联系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碧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