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财经

襄阳历史上有位真正为百姓的父母官是个外地人

这个人名叫郑敦允。

郑敦允,清长沙县人,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道光八年(1828年)出任襄阳知府。在任期间审理办结了积压多年的案件;惩治了不法商人;引进筒车灌溉;感念民生疾苦,修建汉江防洪大堤。将樊城土堤改为了石堤。花费两年时间维修汉江大堤,于1830年冬竣工。1831年的汉江两岸经历了一场特大洪水,刚修好不久的河堤冲塌了一大半。当时郑敦允已调任武昌粮储道(管理漕粮储运,四品),任职地距襄阳500里。他听闻汉江水灾,深感失责,主动要求调回襄阳修堤。老百姓听说他要回来,奔走相告,走了300里赶去迎接。1831年8月,郑敦允回到了襄阳,征集受灾群众作为修建堤坝的民工,让他们不至于流离失所。在修建堤坝的过程中因积劳成疾,于1832年初不幸病逝。老百姓感念郑敦允的恩情,将其尊称为“郑公”,刻“民不能忘”石匾于公馆门码头。此后1835年又在码头对面修建郑公祠。郑公祠在近现代城市建设中缺乏维修败落拆除,仅剩“郑公祠”石匾存放于米公祠碑廊。

一个外地人在襄阳兢兢业业,受到了民众的纪念。生平不详,但他做过的事情却清晰地被记录了来。他应该得到后人更多的纪念。

襄阳历史上有位真正为百姓的父母官是个外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