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名将一流运气!亚历山大如果远征东方会死无葬身之地
亚历山大是西方伟大的军事家,短短一生,建立了庞大的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他不仅是西方一流的名将,还有一流的运气,没有在占领印度后再进攻中国,否则亚历山大将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
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呢?
下面我们从行军路线、兵力对比、兵器阵型、地形地理、战法战将、后勤补给六个方面做下详细的对比。
一、行军路线
古代印度地图
如果亚历山大要进攻中国,有三条路线。从南向北,分为南线、中线、北线。
南线,就是出印度,进入缅甸,进入辽阔的热带丛林,从缅甸到云贵川等地,瘴气遍布,毒蛇遍地,陷阱无数,土著人攻击等等,亚历山大远征军基本没有成功走出的可能性。这条路走不通。放弃。
中线,需要翻越喜马拉雅山,天寒地冻,冰天雪地,千里无人烟。这条路也走不通。放弃。
北线,就是从现在的阿富汗、印度北部出发,经过中亚草原,进入西域和西羌,到达秦国。这条路也艰辛无比,一路上有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横亘南北,方圆数千里干旱缺水,人迹罕见,是生命禁区。如果能克服千辛万苦,走到陕西,不用沿途国家、部落打击袭击,就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就把远征军消灭了一半以上了。
虽然难走,这条路比起前两条还算唯一的生路。
二、兵力对比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4万和骑兵7千向美索不达米亚进军,击败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征服了波斯的全部领土,建立了一个大帝国。公元前325年侵入印度,占领了印度的大半领土。这时亚历山大的兵力人数我没有查到相关资料,我们对亚历山大宽容一些,假设他的兵力依然是4万步兵,7千骑兵吧。
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前323年)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的战国时代,同时期秦国的国王是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他们恰好是同龄人。秦惠文王是秦国四雄主之一,当时的秦国已经经历过商鞅变法,国势强盛,上下一心,将士们勇于公战,特别奖励军功。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秦惠文王特别重视人才,重用了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名将和文臣辩士。张仪在出使韩国的时候,对韩王说:秦兵有一百多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我们知道张仪是有名的说客,去吓唬韩国的时候,必然有夸大的成分,那么我们给秦兵打个三折好了,就算秦军有三十万。
亚历山大的军队,我们照顾他,算他行军万里,来到陕西,一个不少,全军4.7万人。秦国大军,我们100万打三折,算30万好了,打亚历山大的部队,我们只出动10万好了。
现在兵力对比:10万比4.7万。
请问大家,亚历山大取胜的可能性有多大?
强秦虎狼之师
三、兵器阵型
马其顿方阵是亚历山大征服整个希腊、波斯、印度的法宝,是将步兵组成密集、纵深的作战队形,号称马其顿方阵,中间是重装步兵,两侧为轻装步兵,每个方阵还配有由贵族子弟组成的重装骑兵,作为方阵的前锋和护翼。
马其顿方阵的正面冲击力是很大的,方阵中的常备兵数量较多,携带马其顿长矛(长13~14英尺)和圆盾。 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着,将长矛对准前方,而第二排士兵则是将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这样可以增强正面对骑兵的杀伤力。而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
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的正面冲击力是巨大的,薄弱面在侧翼和背面。
秦军的兵种分为弩兵、轻装步兵、重装步兵、战车、骑兵,其中弩带有铜弩机,这大大加强了弩的射程,是主力的远程攻击部队。据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实地考古发现,有两种弩,小型弓弩射程150米,大型弓弩最远800米,这样一阵箭雨飞过,敌人死伤惨重。
秦军箭雨
等两军相接,轻装步兵在前,重装步兵在后,使用矛、戟、铍(长3米多)等长兵器,担任中军。秦军的战车相当于是现代的“坦克”,担任突击。骑兵多用于奇袭。
实际作战的时候,秦军弩兵先用强弓硬弩对敌军进行尽可能的远程打击,最大可能的杀死杀伤敌军一大批士兵,造成敌军阵型混乱,然后用战车冲击敌阵,动摇敌人防线,最后中军全军出击,一举歼灭敌人。
秦军弩兵
四、地形地理
千沟万壑
这是秦国的地形图,千沟万壑,地形崎岖不平,地貌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原面积较小。整个陕西省山地和高原的总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1%,平原只占19%。
马其顿方阵,最适合在平地平原作战,要的就是整齐划一,这种地形如何作战?
秦军是本土作战,熟悉地理地貌,他们的侦察兵会在高处把他们的长处短处原原本本的汇报给将领。秦军将领会笨到找一块平地去冲击他们的长枪阵吗?
既然地形崎岖不平,既然到处沟壑纵横,哪里不是杀敌的好战场?在道路崎岖狭窄的黄土高原上,亚历山大和他们的士兵排成一字长蛇阵,三三两两的行走在山路上。
到处是伏兵,到处是箭雨,到处是陷阱,等找到一块平地的时候,伤亡之大估计连马其顿方阵都摆不成了。
五、战法战将
亚历山大时候的秦国,名将很多,虽然当时没有白起、王翦,但是公孙衍、司马错都是名将,熟读孙子兵法,多次领兵出战,经典战例斩首数万人,实战能力和理论水平,是亚历山大不能比的。
亚历山大纵横亚欧非,战无不胜,但是比起同时代的中国人,军事能力还是不够用。具体到陕西的群山万壑之间,亚历山大再大的本事,也很难取胜。再加上马其顿方阵牢固但是不灵活,是很难适应在陕西的山地作战的。
六、后勤补给
亚历山大带领军队远离祖国马其顿,行程数万里,在敌国作战,哪里有后方和后勤?即使可以以战养战,但是也必然饥一顿饱一顿。至于武器装备的损耗,更是无法补充。
秦国以逸待劳,后勤保障绝无问题。保卫国家保卫家乡,同仇敌忾,全民皆兵。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军军官一颗人头,就可以获得爵位(公士),还可以分得土地一顷,房子一处,仆人一个。斩首越多,爵位越高。如果一个秦兵斩首两个敌军甲士,父母如果坐牢,可以立即释放。如果妻子是奴隶,可以马上转为平民。而且军功爵位可以由儿子继承,如果父亲战死疆场,儿子可以继承爵位和战功。一人杀敌立功,全家受益,还能传子。
所以全体秦军将士,一听打仗,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我们脑补一下,四万七千马其顿远征军,顺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缓慢蠕动。在山梁上,到处是冷箭,无处躲无处藏。在谷底,箭雨不停,石头滚木无穷无尽,好不容易到了一块平地,漫天箭雨过后,是无数眼睛发红的秦兵秦将。不需要多少时间,这点远征军就被消灭殆尽。
亚历山大劳师远征,屡犯兵家大忌。秦国已经是商鞅变法后,奋发图强的封建制国家。而马其顿还不过是落后的奴隶制。秦国奖励军功,将士们以立功受奖,杀敌报国兴家为荣,如果亚历山大率兵前来,是不知天时;一路途径沙漠,戈壁、山地、沟壑是不知地利;劳师远征,士兵疲惫不堪,伤病交加,民怨沸腾,是不知人和。不知天时、不识地利、不知人和,焉能不败?!
亚历山大的时代,马其顿的军队和东方中国的军队不在一个层级上。他们如果前来中国,就是万里送人头。
亚历山大不愧是西方一流的名将,他不仅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也有一流的好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