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都被金人迅速亡国,后继者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文史宴
文/景迁
本文讲述耶律大石的生平,及其孤旅西征、建立西辽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跟宋高宗自废武功、残害社会相比,不啻霄壤。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2023年春节期间热播的贺岁电影《满江红》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宋朝”热。作为古代经济、文化造极之世的两宋,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吸引了大多数历史爱好者的目光。
相比之下,同为中国历史重要组成部分、曾与赵宋长期并存的辽金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却显得黯淡无光,其杰出人物的事迹往往乏人问津,几乎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本文的主人公就是其中的一位。
辽国兴衰
发祥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的契丹民族,早在南北朝便见诸于史籍。历经隋唐三百余年,部族繁衍生息,逐渐发展壮大,并与中原王朝产生密切联系,有不少契丹人在唐廷任职,其中就包括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李光弼。
唐朝灭亡后,东亚政治版图重现碎片化格局:北有五代、南存十国,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值此乱世,已成为北方举足轻重游牧势力的契丹人正式以主角形象登上历史舞台。
雄才大略的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逐步统一契丹各部,并于916年仿照中原王朝体制,建国称帝,开创辽朝两百年基业。
辽国自肇兴以来不断南征北战,体现了内亚民族一贯有之的尚武传统:东灭渤海、西服诸番、南并燕云,北进大漠,版图日益扩大,与北宋进行了长达25年的拉锯战,并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军事角逐中占据上风,迫使后者不得不以纳岁币的形式签订城下之盟。
至此,武功赫赫的辽朝国势达到顶峰,与占据中原的宋朝并称为“南北朝”,声威远播海内。
辽朝始自立国,契丹人逐步沾染华风,倾心汉地文化。辽道宗曾言:“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充分体现了契丹统治阶层对中原礼仪文化的仰慕与向往。
辽国版cosplay
然而,大辽天下虽承平日久,统治却渐趋腐朽。辽道宗、天祚帝两朝主昏臣庸,契丹贵族内斗不断,互相残杀,国势日渐衰落。
屋漏偏逢连夜雨,原本作为辽国附庸、繁衍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部族经百余年生息,势力日益壮大,渐生不臣之心。
1113年九月,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起兵反辽,女真各部群起响应,1115年正月,阿骨打仿照中原制度,正式称帝,建立金国。
起兵之后,勇武善战的女真人在宁江州、出河店、护步达岗三战皆捷,多次大败辽军,杀得辽朝上下几乎人人胆寒。契丹人闻之色变,盛传:“女真满万,则不可敌。”这个昔日默默无闻的东北渔猎部族已经成为辽国的掘墓人。
面对咄咄逼人的女真人,契丹统治阶层不仅未能勠力同心,共赴国难,反而继续发扬“勇于私斗、怯于公战”的传统。
天祚帝听信奸臣萧奉先谗言,杀害忠良,逼反了前线将领耶律余覩,余覩愤然投了金朝,并积极出谋献策,充当带路党,使金军如虎添翼,一路势如破竹。
被金军凌厉攻势吓破胆的天祚帝命宰相张琳、李处温辅佐秦晋王耶律淳留守南京(今北京),自己则仓皇西遁,带着金银细软逃入夹山(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避而不出,一时与外界断了联系。
1122年三月,面对群龙无首的局面,耶律淳在番汉诸臣的拥戴之下即皇帝位,改元建福。在参与拥立的大臣中,就有镇守南京道的辽朝兴军节度使耶律大石。
辽室孤忠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耶律大石,字重德,是辽朝历史上罕见的契丹族出身的进士。1115年,耶律大石在科举殿试中蟾宫折桂,获得第一名的殊荣,被授予翰林应奉之职,不久又升任翰林承旨。
大石不仅精通诗书礼乐,又善骑射,堪称文武全才,是辽国宗室人物中的佼佼者。
耶律淳即位仅三个月便去世,1122年岁末,南京失守,辽朝在燕云失去立足之地。耶律大石认为辽国在西部仍有相当势力,不顾属下反对,冒着杀身的危险,毅然出古北口西行前往夹山投奔天祚帝。
次年二月,大石率部与天祚帝会合,天祚帝怒气冲冲地面责道:“朕尚在,汝安敢立耶律淳?”大石面不改色,凛然答曰:“陛下以全国之势,尚不能拒敌。臣等即便立十个耶律淳,都是太祖子孙,岂不胜于向金人乞降?”天祚帝一时语塞,又感念大石爱国之心,赦免其罪,仍令他担任都统。
1123年四月,耶律大石率军与金军激战居庸关,不幸战败被俘,金人强迫他带路袭击了天祚帝大营。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见大石颜值高、有才华,一心想拉拢他,便把一个女真族女子赐给他做妻子。不想大石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不忘大辽,同年九月,在一次随军西攻天祚帝时,大石伺机率部重新投奔了天祚帝。
天祚帝在耶律大石率部来归后,又得到阴山室韦部族谟葛失的部队,实力一时增加不少,便心血来潮的执意要出兵收复燕云。
大石对天祚帝的冒进之举不以为然,进谏道:“国势倾颓至此,陛下若一味谋求决战,绝非上策。如今不可轻动,当养精蓄锐、蓄势待发。”面对大石的进谏,天祚帝却一意孤行。
耶律大石对辽天祚帝仁至义尽
大石见天祚帝不纳忠言,料定其绝非成就大事之人,便连夜率二百铁骑离开夹山大营,脱离天祚帝北上,三天后渡过黑水(今内蒙古艾卜盖河),当地部族首领献马匹四百、骆驼二十。
稍作休整后,大石率师继续西行,达到辽朝西北路招讨司驻地可敦城(今蒙古国土拉河上游)。
由于路途遥远,金朝对辽国西部地区鞭长莫及,耶律大石作为辽宗室杰出人物,在当地颇有影响力。
他在可敦城召集七州长官及十八部首领开会。会上,大石慷慨陈词:“我祖宗艰难创业,历世九主,历年二百.....忧我社稷,思救君父,济生民于难乎?”
众人在其爱国热忱的感召之下,纷纷起兵响应,不久便集结起精兵数万,战马万余匹。大石在可敦城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初具建国规模。
地处漠北的可敦城畜产丰饶,距离金国达数千里之远,可避免处于国力上升期的金朝的直接军事打击。
耶律大石审时度势,贯彻“养兵待时而动”的战略,暂避敌军锋芒,没有主动出击,而是积极联络争取南宋、西夏,孤立金国。
经过数年休养生息,他已经集结起十余万兵马,决心向外扩张,恢复祖宗旧业。相比颟顸盲动的天祚帝,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的耶律大石判定金朝锐气正盛,短期内不可与之争锋。
而自晚唐以来,西域和中亚地区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原来在此称雄的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都已由盛转衰,辽阔无垠的内陆亚洲正是矢志复兴辽国的仁人志士大展宏图之地,大石决心向西开拓,待羽翼丰满后再调头向东,与金国一决雌雄。
万里西征
一俟确定战略方向,耶律大石立即采取行动。1130年二月,大石以白马祭告天地、祖宗,整军西征,一次名垂史册的远征拉开了序幕。
在大军出发前,他先致书高昌回鹘汗王毕勒哥,历数两国昔日旧好,通报“将西至大食,假道尔国,其勿致疑。”
大辽立国两百余年,在西域中亚诸国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辽军抵达高昌后,毕勒哥亲自迎接大石至宫邸,设宴款待三日。临行前,还献良马六百匹,愿为属国。
自高昌国北方重镇别失八里(今新疆奇台西北)西行,辽军进入喀喇汗王朝境内,遭遇当地部落的抵抗。耶律大石不愿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贸然与对方爆发大规模冲突,遂率部众折向也迷里(今新疆额敏县)。
辽军以此为根据地,招抚周边突厥语部族,得到各方响应,户口数很快增至四万余户,控制了东起今蒙古国土拉河、西至新疆额敏河的广大地区。
1132年二月,耶律大石在也迷里正式称帝(天祚帝已于1125年被金军俘虏,三年后驾崩)。大石入乡随俗,依照突厥人习俗,号称菊儿汗(一译古儿汗,即大汗或汗中之汗的意思),自称天佑皇帝,建元延庆。
西辽至此正式立国,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历史学家也称其为黑契丹或哈剌契丹。
作为契丹人杰出领袖和辽朝宗室的优秀人物,从脱离天祚帝到建立西辽,八年之内,矢志复国、坚韧不拔的耶律大石远涉山川,屈指行程三万里,展现出非凡的胆略和过人的气魄,完成了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跟随大石西迁的契丹人约两三万,其余族群更多),在遥远的异域实现了复国夙愿。
西辽建国后,高昌回鹘即行归顺,耶律大石命回鹘汗王依旧统治这一地区,同时在高昌境内设监国加以督察。
而由回鹘人和葛逻禄人建立的昔日西域强国喀喇汗王朝早在十一世纪中叶即分裂为东西两部(东汗国与西汗国),辽军西攻东汗,遭遇顽强抵抗,转而进攻位于巴尔喀什湖附近的七河流域。
当地散居着不少原从辽朝迁来的突厥-契丹人,辽军一到,纷纷倒戈投向西辽,使辽军人数猛增一倍。大石将大军集结于西辽与东汗的边境,伺机而动。
不久,东汗君主阿赫马德去世,儿子伊卜拉欣即位,其人懦弱无能,难以服众,东汗境内的葛逻禄人和康里人纷纷叛乱,袭击掠夺其部属和牲畜。1134年初,走投无路的伊卜拉欣不得不请西辽军队进驻东汗王廷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八剌沙衮水草丰美,土地肥沃,耶律大石抓住这个天赐良机,终于登上了“不费他分文的宝座”(西方史学家语),一举占有了这片中亚少有的耕牧两宜的膏腴之地。
大石决定在此建都,改称虎思斡耳朵(意为强有力的宫帐),同时在形式上保留了东汗,作为西辽的附庸,并册封伊卜拉欣为土库曼王。
耶律大石称帝建国
西辽定都虎思斡耳朵之后,包括吉尔吉斯人、康里人在内的周边部族纷纷归顺,国势日益强盛,契丹人心中蓄积多年的复仇之火重燃。
1134年三月,耶律大石命萧斡里剌为大元帅,率军七万远征金国,但由于大漠阻隔、战线绵长,辽军非战斗减员很多,东征无功而返。大石闻讯,仰天叹曰:“皇天弗顾,数也!”
其后数年间,西辽多次发起对金朝的进攻,金朝派大将粘罕征讨西辽,金军在大漠中遭遇设伏的辽军突袭,加之气候地形恶劣,粮草断绝,人马死伤无数,大败而归。
西辽与金国数次交锋,虽未能取得全胜,撼动其根本,却彰显了矢志复国、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
威震中亚
1137年,耶律大石率部西征,进入中亚富饶的费尔干纳盆地,一路上未遇多少抵抗,继续西进途中,辽军遭到喀喇汗王朝西汗国军队的抵抗,但西汗军哪里是西辽大军的对手,一触即溃,西汗君主马赫穆德仅以身免,逃回王廷撒马尔罕。
大石秉持“穷寇勿追”的理念,未予追击,只是巩固新占领的地区。
此时的西汗已经沦为中亚强权塞尔柱王朝的附庸,不甘失败的马赫穆德向塞尔柱苏丹桑贾尔求援。面对来自东方新兴西辽的威胁,桑贾尔历经数年厉兵秣马,亲自统领十几万骑兵东征西辽。
1141年9月9日(回历2月5日),塞尔柱与西辽大军在卡特万(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北)遭遇,继公元751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血战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之后,东亚王朝军队再次与中亚穆斯林军队兵戎相见,这就是中亚历史上著名的卡特万战役。
两军对阵,狭路相逢勇者胜,塞尔柱军队虽多而无谋,辽军兵少却精锐,骁勇善战的辽军在开战不久便将对手截为两段,使桑贾尔的部队首尾不得相顾,辽军乘势全线掩杀,获得全胜。
是役,塞尔柱军队战死者达3万余人。桑贾尔狼狈逃至呼罗珊,他的妻子和左右两翼指挥官都沦为西辽的战俘,其境遇堪比惨败于高加米拉的波斯王大流士三世。
塞尔柱帝国最后的希望桑贾尔
耶律大石取得了这场“在伊斯兰教中没有比这更大的会战”(穆斯林史学家语)的胜利,塞尔柱王朝自此一蹶不振,其势力退出了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区。
西辽声势大振,耶律大石乘胜进入了亚历山大大帝曾经踏足、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中亚古都撒马尔罕,将其设为陪都,并更名为河中府。
与处理东汗一样,大石也在形式上保留了西汗,册封马赫穆德之弟伊卜拉欣为桃花石汗,并设置监国督察其统治。不久,大石派遣额儿布思率军进攻中亚另一大国花剌子模,花剌子模慑于西辽军威,被迫归顺,并承诺每年交纳3万第纳尔的贡品。
大石在河中府驻扎三个月,而后西巡起儿漫(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北)等地,所到之处,各族民众竭诚欢迎这位新的中亚之王。结束巡视后,大石班师虎思斡耳朵。
治国有方
经过多年的南征北伐,耶律大石治下的西辽国势臻于极盛,疆域东起土拉河上游,东北至叶尼塞河上游,西北越巴尔喀什湖,西至咸海南岸,正南以阿姆河为西段,以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为界,东南隔沙漠与西夏接壤,横跨今天中国、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数国,其领土之广袤绝不亚于昔日辽朝鼎盛时期。
西辽疆域辽阔,境内聚居着契丹人、回鹘人、葛逻禄人、汉人等诸多民族,北部偏远地区还有康里人、钦察人、乌古斯人等突厥语部族,东部边境则有阻卜、乃蛮等部族。
西辽版图
面对这片广阔无垠、民族众多且区域情况极其复杂的土地,耶律大石因地制宜的采取了以下措施:
1、将原辽国的南北面官制度移植到中亚,这对以游牧起家而立国的多民族政权而言有着普遍价值。同时在南面地方官名的设置上,灵活采用了类似八思哈的突厥语称谓,使当地民众易于接受。
2、对附属国采取羁縻政策,根据不同情况或让其完全自治(如位于布哈拉的“布尔罕王朝”),或任命监督官常驻其首府(如高昌回鹘),或者定期派遣官员巡视并收取贡品(如花剌子模)。
3、针对中亚地方势力强大,废除分封土地之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大司马按:此为弊政。)
4、为防止将领拥兵自重,造成军阀割据,禁止将军直接掌控军队,将军权收归朝廷。
5、维持中亚传统的农耕、游牧二元经济体制,在农耕区轻徭薄赋,争取地主阶级支持。
6、针对西辽境内族群复杂、宗教多样化的特点,执行开明的宗教政策,允许各种宗教和谐共存。
耶律大石以高超的统治手腕稳定了西辽国内局势,大力推动了西域中亚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大石本人也成为西域中亚各族民众心目中的英雄,他的名字是整个西辽国家的象征,以至于多年之后,西辽已经亡于蒙古,成吉思汗的谋臣、同为契丹人的耶律楚材还称赞大石“颇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
1143年,耶律大石在虎思斡耳朵驾崩,结束了戎马倥偬、南征北战的一生,享年57岁,庙号德宗。大石去世后,西辽继续在西域中亚保持了巨大的影响力,国祚延续七十余年。
公元12世纪上半叶,原本偏居东北一隅、繁衍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的迅速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在金军铁骑的冲击下,雄踞东亚、南北对峙的两大政权辽国与北宋轰然倒塌。
天裂于北,大厦已倾。王朝鼎革之际,以康王赵构为首的宋室南渡,南宋与金人且战且和,最终偏安江南,延续国祚一个半世纪。
相比之下,更具王佐之才的耶律大石肩负复国重任,率辽室西迁,一路栉风沐雨,虽备尝艰辛仍不易其志,终于在族群林立、宗教复杂、文化多元的中亚站稳脚跟,开创中兴霸业。
自汉唐以降,东亚王朝再次统一了西域和中亚,以耶律大石为首的辽国志士在雄浑广阔的内陆亚洲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史诗。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