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抄袭韩国抄出来个千亿企业,这家“老字号”有多狠?

达利园在我国是人尽皆知的品牌,几乎走进每一家超市都能在货架上看见达利园小面包、蛋黄派等产品。

就这么一个国民级品牌,在网上却极少能查到和公司有关的信息,创始人许世辉更是连一次专访都没做过,隐藏于人海之中,闷声发大财。

卖的是国民级产品,创始人却从不露面,低调异常,这是为何?

抄袭韩国抄出来个千亿企业,这家“老字号”有多狠?

因为达利园的商业模式实在有点说不出口。这家市值近千亿的企业靠“山寨”挣钱,而且“山寨”是达利园成功的核心竞争力。

这叫创始人许世辉如何接受采访?别的企业家谈起自家企业,全是“今年我们在创新上的投入创历史新高,自主研发的新品已具国际竞争力”。

许世辉一开口则是“我们的成功全靠抄同行,希望同行加快研发,好让我们抄点新的爆款”。

这话没法说出口,同行不告达利园“山寨”就是好事了,许世辉何必自找麻烦、高调炫耀?

闷声发财它不香吗?中国有多少人能靠“抄作业”赚600个亿?

他许世辉做到了。

抄袭韩国抄出来个千亿企业,这家“老字号”有多狠?

除了达利园这个品牌外,许世辉手里还有和其正、乐虎、豆本豆、可比克、好吃点等多个知名品牌。

这些品牌都有个共同特点——全是“山寨货”。

蛋黄派山寨好丽友;和其正山寨王老吉;乐虎山寨红牛;豆本豆山寨维他奶;可比克山寨品客;好吃点山寨达能。

纵观整个达利园的产品线,那抄的叫一个彻底,不给创新留一点空间。

在这个以“中国创造”为荣的商业环境中,人人谈创新、颠覆、高科技,但许世辉如同和创新有仇一样,30年如一日,坚持走山寨路线,这是为何?

因为山寨的钱实在太好赚了。

1997年,韩国好丽友在中国推出了他们的拳头产品——蛋黄派。

抄袭韩国抄出来个千亿企业,这家“老字号”有多狠?

蛋黄派是好丽友的原创,在韩国本土卖得很火,在中国推出后,也很快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跟着韩流文化一起,每年在中国赚走近20个亿。

彼时的达利园还是福建众多小作坊中的一个,名不见经传。许世辉为了卖自家生产的饼干,终日奔波在全国各地。

可惜生产饼干的同行实在太多,达利园的产品没有特色,许世辉跑断了腿,销售也没有太大的起色。

直到他无意间听到一位朋友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正流行吃一种名叫“派”的东西,达利园才迎来了转机。

吃了一盒好丽友后,许世辉觉得蛋黄派没什么稀奇的地方,就是在“鸡蛋糕里放点奶油”,一个成本不过两毛钱,韩国人却卖两块钱一个,利润空间巨大。

回福建后,达利园开启了“写轮眼”模式,从包装设计风格,到蛋黄派的口味、大小,把好丽友抄了个遍。

唯一的区别是好丽友卖两块钱,达利园卖一块钱。即使便宜一半,许世辉依旧赚爆了。达利园从一家土里土气的饼干工厂,华丽转身成了“与国际接轨的零食集团”。

抄袭韩国抄出来个千亿企业,这家“老字号”有多狠?

想到“山寨”好丽友的人远不止许世辉一人,当时国内至少推出了30多个蛋黄派品牌,为何偏偏达利园活了下来?

原因有二:

第一条是许世辉懂得与零售商分利。做过零售的人都知道,卖一件产品的利润一般不会超过30%,遇到香酒这种不愁卖的商品,利润可低至10%。

为了调动零售商的积极性,许世辉一口气让出了50%的利润。一个达利园蛋黄派零售价1元,零售商进货只需5毛,如此丰厚的利润,让众多零售商对达利园趋之若鹜。

许世辉自己则甘愿赚小头,每个派仅赚3毛。

第二是许世辉擅长打广告。央视、省台、市台、报纸、广播,到处登满了达利园的广告,提升了达利园的知名度。

那时候的消费者比较纯朴,不如今天的精,他们在央视看到了达利园的广告,会认为这是个大牌,买了肯定不会吃亏。

让利征服了零售商;广告说服了消费者,达利园蛋黄派想不火都难。

抄袭韩国抄出来个千亿企业,这家“老字号”有多狠?

自此,许世辉找到了财富密码,开启了疯狂的山寨之路。薯片、凉茶、豆奶、红牛,什么火抄什么。

有些专家很瞧不上达利园的行为,批评说:“一家没有创新的企业,永远做不大。”

诚然,达利园在所有的食品细分领域都没做到第一,但都能挤进前三。别小瞧老二、老三,当达利园手中握有七八个前三的品牌时,所积累的总销量足以傲视同行。

食品行业不是高科技,创新能力有限。企业用的原材料无非是油糖米面,想要脱颖而出,最靠谱的办法是靠成本优势,做大规模,用低价压死对手。

以达利园生产的小面包为例。生产小面包的流程中有一步是用吹风机把面包从模具中吹出来,以方便下一环节的包装。

有时吹风机没吹准,面包会被吹到地上。普通人见到这种情况,大概率会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但达利园的员工见到这种情况,不会立即处理,而是等下班后统一清理。

这是因为员工有弯腰捡面包的时间,流水线生产出的新面包已把掉地上面包的成本覆盖掉了。捡面包只会耽误时间,影响生产效率。

抄袭韩国抄出来个千亿企业,这家“老字号”有多狠?

由此可见,达利园是一家靠产量和效率取胜的企业,薄利多销,数量比创新重要。

据了解,每年全球食品企业投在研发新品上的费用大约为260亿,其中成功的新品不到20亿,剩下的240亿都是创新带来的风险,打了水漂。

达利园无意把钱浪费在虚无缥缈的创新上,它宁愿踏踏实实地跟在创新者的身后,亦步亦趋的“山寨”,然后用低价抢占市场,赚点辛苦钱。

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达利园没有创新精神,也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必须创新才配得上“成功”二字。

达利园把两块钱的蛋黄派打到一块钱,让消费者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品尝到美味,也是另一种成功。

难道十几块的瑞幸一定比三四十的星巴克难喝?

我认为让更多人喝到廉价咖啡的瑞幸和吃到廉价蛋黄派的达利园,比星巴克和好丽友更伟大。

作者:江左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