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蜀263亡,魏265亡,吴280亡,竟然是因为孙坚心系大汉?你相信吗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刘禅投降蜀国灭亡;公元249年,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政变,曹魏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西晋建立,魏国灭亡;而吴国一直撑到公元280年,吴国凭什么最后灭亡呢?

蜀263亡,魏265亡,吴280亡,竟然是因为孙坚心系大汉?你相信吗

王夫之的“唯心主义”明末大儒王夫之,在他的《读通鉴论》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王夫之认为,董卓乱起之后,虽说讨董联军声势浩大,但真正想着拯救大汉的的,只有孙坚、曹操两人。所以日后天下三分,孙坚(后人)得其一,曹操得其一,而孙坚后代晚于曹操后代灭亡,是因为孙坚比曹操更心系东汉!

蜀263亡,魏265亡,吴280亡,竟然是因为孙坚心系大汉?你相信吗

王夫之认为,关东群雄起兵讨伐废立皇帝的董卓,那些只会空谈的儒士不说。为何袁绍、袁术兄弟也踟蹰不前,没有进攻董卓呢?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早就产生了不臣之心(早怀觊觎之志),二袁想的是董卓废立皇帝,摧毁了东汉王朝最后的尊严,正是自己崛起的最佳时机。

蜀263亡,魏265亡,吴280亡,竟然是因为孙坚心系大汉?你相信吗

而只有孙坚、曹操这两个“憨憨”上蹿下跳,鼓动大家出兵进攻董卓,在无人响应之后,孙坚、曹操自己出兵,结果曹操兵败,而孙坚却让董卓闻风丧胆。董卓为了拉拢孙坚,不惜提出和孙坚联姻,结果孙坚这个“直男”,直接回怼:“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吾死不瞑目。”

蜀263亡,魏265亡,吴280亡,竟然是因为孙坚心系大汉?你相信吗

果然,孙坚勇往直前,击败董卓、吕布后进入洛阳。 当时洛阳空虚,数百里内没有烟火。孙坚入城,见此惨状,无限惆怅,潸然泪下。他命令部队清扫汉室宗庙,用太牢之礼祭祀。收复洛阳之后,孙坚本想继续追击董卓,彻底搞定他,奈何诸侯互相倾轧,孙坚只好还军鲁阳。

蜀263亡,魏265亡,吴280亡,竟然是因为孙坚心系大汉?你相信吗

王夫之大大称赞了孙坚的“正”,乃心汉室。虽然此后孙坚、曹操也都慢慢生出了不臣之心,但曹操比孙坚“蜕变”得更早(坚之正,犹愈于操之速易其心者多矣),所以孙坚比曹操更加是忠臣,所以他认为孙坚的子孙最后灭亡,这是天道!

蜀263亡,魏265亡,吴280亡,竟然是因为孙坚心系大汉?你相信吗

历史客观规律王夫之的观点猛然一看,让人感觉非常新奇,但在现在来说,这属于标准的“唯心主义”。因为他没法解释,刘备创立的蜀汉,为何最先灭亡。难道刘备早早就有了不臣之心,觊觎皇位?讨董卓时,刘备还只是个草根,他怎么会有那么大的野心!

蜀263亡,魏265亡,吴280亡,竟然是因为孙坚心系大汉?你相信吗

东吴最后一个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原因可以明确进行一下探究:第一,地利。东吴有长江天险,不论是曹操、曹丕时代,还是司马代魏之后,北方士兵不善于水战,需要时间训练、需要时间造战船。而且吴国实力要远远强于蜀国,蜀虽有山川之险,但架不住邓艾偷渡阴平,所以最先灭亡。

蜀263亡,魏265亡,吴280亡,竟然是因为孙坚心系大汉?你相信吗

第二,人和。孟子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比地利更重要的因素,曹魏因为士族强势崛起,失了人和,所以曹家被赶下皇位。蜀汉后期,人才凋零,当邓艾兵临城下,益州集团迫不及待的投降了。而东吴,孙氏政权和当地世家大族,组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所以他们撑到了最后。

蜀263亡,魏265亡,吴280亡,竟然是因为孙坚心系大汉?你相信吗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学生时代背诵这句话的时候,没有多深的感悟,经历多了、读书多了才知道这真是颠古不破的真理!强大如曹魏,有山川之固的蜀汉,都先于吴国灭亡,完美地展现了了“人和”的力量。其实不光一个国家、一个政权如此,我们每一个小家庭,一个公司,一个单位,人和才是最重要的!以上两个原因,只是我个人一点浅见,肯定不够完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补充完善!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王夫之《读通鉴论》、吕思勉《三国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