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小国“胡旋舞”,名人“拥趸无数”,它“凭什么”流行大唐?
大家好!我是胡姬绿珠,虽然取了汉人女孩的名字,但我其实是个外族人,我是来自西域的康国,属于粟特族,你看现在的新疆美女跟我可有几分相像吧。说来我从小就跟着我们康国使团来到了中土大唐,被献给大唐皇帝,供职于皇家内教坊舞伎团。
刚来时汉人也就对我们比较好奇而已,毕竟中原博大精深,有传统的礼乐舞蹈。
但我们西域人更擅歌舞,连唐朝诗人白居易都要称赞“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很快我们的舞蹈——胡旋舞,就在大唐风靡并发展起来了!且听我介绍。
胡旋舞起源中亚的粟特族,汉文史籍中称康国、史国、米国等。粟特人是当时操控着中亚一带国际贸易的主要民族,他们说着一种印欧语,虽然都是散落的小国,但特别会经商,往西跟波斯人交易,往东则把货物沿着丝绸之路带入中原。康国人善歌舞,更早在北周帝迎娶突厥公主时,就有记载随公主陪嫁的康国舞蹈者。在隋朝的“九部伎”和唐朝的“十部伎”都有一支“康国伎”,就是善跳胡旋舞的我们啦。
但胡旋舞真正大范围风靡还是在唐玄宗时期,《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了我们康国国王派遣使者向唐朝皇帝献上精致的锁子甲、珍稀的水晶杯、特产的细犬豹子,以及会杂耍的侏儒,跳胡旋舞的舞伎。
我就是在开元期间,走国际路线来到大唐的。因为是使团朝贡的舞伎,我和其他胡旋女孩一起被归入内宫廷专用的内教坊,负责给皇帝妃子们平时娱乐表演,有宫廷宴会时候表演助兴。
胡旋舞为何会如此受人欢迎呢?
绿珠我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与中原礼乐迥然不同的西域特点
二、上层阶级的推崇
三、统治政策胡汉融合发展。
首先给大家普及下胡旋舞是怎么一种舞蹈,其实看字面意思也懂,这是一种胡人跳的旋转舞蹈。
一般舞者是在一张小圆毯上进行舞蹈的,舞蹈空间有限,对舞者的技艺考验就更大。舞伎在跳时,足尖站立或者是前脚掌三分撑地,好像要腾跳离地而又未离,双手上举,急旋如风。舞伎身披长巾,在越转越快地飞舞时,手执长巾动作轻盈,有种行云流水般的美感,比传统的中原舞要更奔放活泼,而且组合也很便捷,一人可舞,二人可舞,多人亦可一起舞,比之传统乐舞的约定俗成,我们的舞蹈很容易开展。
技术上胡旋舞有高速旋转的优点,这在之前以及之后的汉族传统舞蹈中都鲜少见。
其次我们跳胡旋舞的舞服也都非常具有西域特色的,《旧唐书》中记载就描述了舞伎上身赤粉的窄袖短袄,下身绿色绫罗浑裆裤,脚蹬赤色皮靴,身上还得穿戴叮叮当当的手镯耳环戒指等,如此鲜明夺目的色彩和简洁的衣着,让胡旋舞跳起来特别好看。
大诗人元稹观看后怎么形容胡旋舞的:“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万过其谁辨始终,四座安能分背面。”
尽管他在政治上批判那些跳舞媚主的佞臣和妃子们,可是其品味依旧摆在那里,他依旧用文字再现了胡旋舞的艺术美。
胡旋舞的伴奏也多是打击乐,比起传统汉乐多用弦乐,打击类的乐器节奏感更强烈,呼应胡旋舞明快灵活的速度变化,所谓“心应弦,手应鼓”,有各种鼓类、笛子、铜钹等乐器,相比中原乐的庄重柔和,其节奏更欢快活泼,契合我们舞蹈热烈奔放的气氛。
以上种种与中原舞蹈的大不同凸显了胡旋舞的优点,这么有特点的舞蹈当然人人爱看。
但胡旋舞得以大肆风靡全国,还是得益于当时统治阶级的欣赏以及开明的社会风气。
唐朝的统治阶级本身就融入了汉化的异族血统,对胡风胡人抱有开发态度,唐朝的疆域版图辽阔,吸纳了众多民族人口,要让如此庞大的帝国运作起来,与当时采取胡人自治纳贡的政策息息相关。胡人既融入了中原文明,自然也带来了本民族的宗教习俗和艺术文化。
关于上流社会对胡风开放接纳,对胡旋舞也喜爱有加,最早的例子见于《旧唐书》里记载武则天的侄孙武延秀,因被俘虏在突厥学会歌舞,归来被公主看中做驸马的事迹:“延秀久在藩中,解突厥语。常于主第,延秀唱突厥歌,作胡旋舞。”而玄宗皇帝李隆基本人又是个艺术发烧友,唐朝的“十部乐”中绝大部分为西域音乐,这些综合因素是胡旋舞得以无阻碍进入中原成为当时主流的主要原因。
上有所好,下必献之。
当时西域各国不仅康国,其他小国也都爱给大唐皇帝送出色的舞伎,《册府元龟》中就记载了开元数年间,康国、俱密国史国等小国家,拍马屁积极成性,基本每过一阵就争先恐后地派使者献胡旋女子和宝物,每次必有舞伎.....可见西域各国很知道投其所好,让中原的胡旋舞水平保持与时俱进。待到天宝年间,长安的贵妇都“臣妾人人学圜转”,为啥呢?皇帝爱看啊!我举两位众所周知擅长胡旋舞的著名人士:杨贵妃和安禄山。
杨贵妃那本就是名响当当的舞蹈家,她与同样精通音律的玄宗李隆基是一对志趣相投的灵魂伴侣。他们能一起合开音乐会,一个持羯鼓,一个抱琵琶,可以跳一夜。贵妃本就爱跳舞,胡旋舞也跳得非常出色,有一次她就领着我们一起穿着鲜艳飘逸的衣裳为玄宗跳胡旋舞,玄宗也是乐得击鼓伴奏,看得如痴如醉啊。
据传著名的《霓裳羽衣舞》就是杨贵妃依照玄宗李隆基创作的《霓裳羽衣曲》编配出来的。
在这支舞蹈中,杨贵妃就将传统舞蹈与胡旋舞的回旋动作融合在一起表现,那轻柔又曼妙,或急或缓的动作和舞步,如天仙翩翩,简直是宫廷舞蹈中的一支精品舞。唐玄宗看到爱妃能跳得这么契合自己的曲子,高兴地给在旁边配乐,还把这支舞列为我们舞伎们必修的“培训教材”。
安禄山也是我的同族人,不过他是早就移民大唐的安国粟特人后代。可别看安禄山后来大腹便便,他本是军官出身,也很擅长跳胡旋舞,所以功底可一直还在,《安禄山事迹》载:禄山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玄宗每令作胡旋舞,其疾如风。连他这个平时走路都吃力的大胖子都能旋转得虎虎生风,可见玄宗有多爱看胡旋舞了。两人作为最上流阶级的舞王和舞后不是虚言。
胡旋舞为上层阶级所推崇后,在民间也大肆风靡开来。实际上胡旋舞在民间的引入时间应该更早。因为早在公元679年李世民在位期间,当时唐朝就在西北边塞地区收纳了归降的十万突厥部众,其中就有已跟突厥融合的粟特人,即“昭武九姓”部落。胡旋舞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在西北地区已早有盛行,诸位如今可以在敦煌壁画上欣赏到胡旋舞闪转腾挪的姿态。
边塞诗人岑参就在参加使君宴会时观赏到胡旋舞,他在《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中写尽对胡旋女及舞乐的惊叹: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
当时他所在的凉州就是胡汉混杂气息浓郁的地方,在平稳与突厥、吐蕃的关系后,这里一跃成为唐朝GDP最高的几个地方之一,岑参所欣赏到的应该也是胡伎所表演的纯正胡旋舞。当时西域国家献出的都是本国水准最高的舞伎,因此最一流的胡旋女当属在我们这种在宫廷侍奉的。其余在民间的大多是商人贩卖的奴隶、战俘妻女或是流民出身,但这丝毫不妨碍民众对舞蹈的痴迷。
《新唐书》中记载,政府还经常会在节日举办大型游乐会,是举国欢庆的全民活动,对音乐舞蹈需求若渴,民众喜欢的胡旋舞自然得经常上演,想来这也是当时的优秀人才落户政策吧。
开元、天宝时期,胡风在中原地区蔚然成风。不仅长安专设了专营蕃商货物贸易的集市,洛阳、扬州和广州等地也遍布了胡人商客的身影,着胡服、吃胡食在当时被引为潮流。定居于中原的胡商开设的酒肆中经常有胡姬以歌舞的形式卖酒助兴,客人可以边饮葡萄酒,边在间隙时间欣赏胡姬曼妙的胡旋舞和异域曲乐,这也是众所周知的“胡姬酒肆”。
李太白也曾写道胡姬能歌善舞的模样:“......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胡姬貌如花,当庐笑春风。”
这些景象说明了唐朝百姓物质生活富足,才有空余时间去追求潮流艺术,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
另一方面,当时大唐强大的国力让周围西域诸国纷纷俯首纳贡。稳定的局势,繁荣的丝绸之路促进商贸与文化交流,异族人也能有一个宽容的环境谋求发展。由于政策上胡汉有别,汉人是严禁从事商贸的,因此占据有利地理优势的粟特商人可是东西商贸走廊上的主力军。他们就好像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犹太人”:把中原的生丝、瓷器、金银铁器贩卖到西方,把西域的珍宝异玩、香料药材、牲畜和奴隶运到中国。他们纷至沓来,也争相来圆一个大唐梦。而他们将西域优秀的文化注入,尽管对原本已约定俗成的华夏礼乐是一种冲击,但更多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也是如胡旋舞这样的西域民间舞蹈风行起来的原因。
安史之乱后,时局大不如以前稳定,东西商贸之路受到很大影响,胡汉之间也有了很大裂痕。白居易、元稹等诗人批判我们胡旋舞使人耽于声色,醉心乐舞使得当时社会风气奢靡。聚居于中原的粟特人也不得不隐姓埋名,分散迁徙,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也不再有我们这样出色技艺的舞伎来到中原,缺少专业的舞伎乐工,西域的舞乐无法在中原普及下去。
后世的文献中不再有对胡旋舞的专项记载,但大家也不必觉得失望,胡旋舞是西域舞蹈,它已经和中原传统舞蹈融合在一起,《水浒传》云:“......歌舞满筳,胡笳聒耳,燕姬美女,各奏戎乐,羯鼓埙篪,胡旋慢舞。”可见此时的胡旋舞形成了一种慢舞,这即是胡旋舞融入中原舞乐的一种变迁,明清时期亦有其影子。
今天的传统舞蹈中依然留有胡旋舞在内的西域诸舞的痕迹,如果没有胡旋舞的传入,很难想象现在大家的舞蹈动作是什么样子。我绿珠虽是千多年前的古人,但能把胡旋舞为何风靡大唐一时给大家讲述清楚,快给我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