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2023年1月1日,侯一民先生在昌平泰康燕园逝世,享年92岁。他师从徐悲鸿,是国家级的艺术家,殿堂级别的大师,或许你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但他画的画,你一定见过。

侯一民老先生最让人熟悉的画作并不出现在画纸上,而是出现在人民币上,因为他就是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者之一。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第四套人民币中,从1角上的高山族、满族人头像,1元的侗族女性和瑶族女性的头像,再到100元上的四个领袖像的素描,都是由侯一民先生以及他的夫人邓澍完成。

侯一民老先生是蒙古族,所以他更擅长描绘出少数民族的独特之美。第四套人民币也被称为最精美的一套,即使是1角、1元的面值,也处处彰显着细节,这一张张薄薄的纸币,承载着厚重的、中国独有的民族风情与艺术之美。

中国人民银行于1987年4月27日至1997年4月1日发行,也在2018年的5月1日起停止流通。如今,第四套人民币成为了收藏品和艺术品。虽然它已不再是货币,可陪伴了全国人民31年的记忆仍然历历在目。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而其中的1元纸币最为特殊,上面侗族装饰的女孩是唯一一位因为美貌而被印在了人民币上。

1元人民币整体是较暗的红色,正面的左边是桃花燕子的图案,右边则是侗族女性和瑶族女性的人像。

其中这位侗族女子在色彩和图案的衬托下更是显得面若桃花,让人不得不好奇,这位美丽的女子到底是谁?

误打误撞

1961年,石奶引生在贵州庆云乡寨锦村七组的一户人家。家里共有六个兄弟姐妹,作为老大的石奶引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学着照顾别人了。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因为家境贫寒,石奶引没有机会读书,从小就帮着家里干活。她力气不大,却生得一双巧手。仅仅14岁,她就能自己裁布做衣裳。她一针一线刺出动人的花纹,让单调的麻衣多了缤纷的色彩。

14岁,别家孩子还在课堂里抱着课本,而她抱着自己亲手染的布匹,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虽然钱不多,但她也用自己的一份力,让家里的日子好过了一些。

布料卖得好,石奶引的手艺也在寨子里传了开来。渐渐地,她多了很多徒弟和粉丝。其中有很多年龄都比石奶引大,而无论对方是谁,石奶引都会倾囊相授,并且不收取一分钱。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倘若在寨子里看见许多年轻姑娘簇拥在一起,那最中间的,一定是石奶引。心善的她经常手把手地教寨子里的姑娘穿针引线,年纪轻轻就成了女娃娃堆里的小师傅,热心又开朗的她就像一颗小太阳,给周围的人传递着温暖。

令石奶引没想到的是,她16岁的那一天,竟让她成为了人民币的主角。

这天,石奶引和村子里的姑娘们穿着侗族盛装去从江县洛香镇赶集。与往常不同,姑娘们会穿上华丽的侗族服饰,层层叠叠的装饰碰撞出清脆的响声,给这条街增添了更多的热闹。

石奶引也不例外,她穿着自己亲手做的衣裳,将她的头发整齐地盘在脑后,银色的发饰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此时的石奶引和姑娘们伫立在针线摊前,正在和老板讨价还价。姑娘们你一言我一句,很快针线摊的老板就败下阵来。

石奶引开心地转了个圈,哼起了侗族大歌,随着她的摆动,身上的饰品晃动出银铃般的旋律,仿佛在为她奏乐。

她的皮肤并不白皙,透着健康的红晕,浓密的头发宛如黑曜石般散发着光泽,眼睛犹如一滩清澈见底的湖水,翘翘的鼻头又为她增添了些许灵动和可爱。

这样原始又淳朴的美丽被人群中的一个人尽收眼底,他就是侯一民。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侯一民出现在这并不是偶然,他是背负着重任专门来到了贵州——为了给第四版人民币正面绘制图像。

图像就一个要求,必须是真实的人物,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却难住了这位国宝级的画师。

期间他去了好几个城市,领略了无数张动人的面孔,画了一张又一张的草图,可总感觉差一点,又不知是差哪一点。

于是在好友的建议下,侯一民动身前往了贵州庆云乡寨,也许这里的山清水秀会赐予他灵感。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来了几天一无所获,本来侯一民都打算要放弃了,直到他遇见了石娘引。

侯一民上前轻轻拍了下石娘引的肩膀,石娘引转过身来,看着眼前陌生的汉族打扮的男子,她大大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诧异。

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弓一般的眉睫,荫掩着盈盈的双瞳,青涩的眼神有些躲闪,仿佛从未被凡尘沾染过。

“姑娘,请问我是否能为你画一幅画?”话音刚落,石奶引便摆了摆手,嘴里说着侯一民听不懂的侗语。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幸好与侯一民一同前行的友人是侗族人,原来石奶引只是听不懂普通话。之后当石奶引弄懂对方来意时,她爽朗地笑着点了点头。

侯一民立马在街边支起了画架,石奶引坐在小板凳上,侧对着侯一民,于是这幅家喻户晓的画像就这么诞生了。

其实石奶引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女,她轮廓深邃,有种民族特色的异域之美。

侯一民将石奶引的美一笔一画在纸上呈现,刚开始画时还是阳光明媚,等结束时早已傍晚,石奶引在小板凳上枯坐了几个小时,没有一句抱怨。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侯一民将画好的画展示给了石奶引,并夸赞她漂亮。这两个字她仿佛是听懂了,跟着重复着说了一遍。她看着画布上栩栩如生的自己,目光中惊喜流动,甚至有忍不住用手抚摸的冲动。

这时侯一民注意到了这位少女的手,这是一双完全不符合她年纪的手。与脸上细腻的皮肤相比,这双手显得格外粗糙,摊开的掌心布满了厚厚的老茧和细小的伤疤,还隐约有些染布留下的颜色。

这也是她青春里唯一将自己的美貌记录下的时刻,以至于到了后来,连石奶引自己都忘记了,她曾经,也如此的美丽过。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很快,她就和这位陌生的汉族画师告了别,也对自己的青春告了别。

石奶引

侯一民为她作画是石奶引人生中一件美妙的小事,可她并未向他人炫耀过,而是将这件美好的小事消散在风中。

一转眼,石奶引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人美手巧的她可算是寨子里的香饽饽,慕名而来的追求者们更是把石家的门槛都给踏破了。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追求者中有英俊的、家境好的还有读过书的,可是石奶引愣是一个都没看上。她心里清楚,这些男孩只是贪恋她的相貌,她并不想高攀,而是想踏踏实实地过一辈子。

兜兜转转,石奶引认识了隔壁村的石学海。这个男人也姓石,虽然相貌平平,可眼神里透露出的质朴和善良特别打动石奶引。

他俩第一次见面时,石学海甚至害羞地一直低着头,一紧张便用手去抓脑袋,看着有些憨。说了好一会儿话,石学海才慢慢地抬起头,两个人才有了第一次对视。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在对视中二人惊讶地发现,对方的眼睛竟和自己的如此相像,媒婆也在旁边说着:“你们俩都是大眼睛,像的咧,有夫妻相哩!”

1984年,石奶引嫁给了一穷二白的石学海,没过几年,石奶引就给家里添了一双儿女。

其实石奶引原名叫做石婢学,后来生了孩子后才改名为石奶引。在侗语里,对母亲的称呼是néi或者něi,文字则用奶字来指代。在侗族文化里,大部分婚后的侗族女性名字会变更为姓氏+奶+孩子的名字,她的儿子名字里有个引字,所以生完小孩后,她又被赋予了新的名字——石奶引,翻译过来就是引的妈妈。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从此世上不再有石婢学,只有石奶引。

上要照顾父母,下要拉扯两个小孩长大,五个兄弟姐妹还需要她的帮衬,石奶引的日子过得清苦又忙碌。

石奶引一家靠着种地勉强维持着生计,收成好的时候,全家还都能填饱肚子。可倘若碰到灾年,那就只能吃糠噎菜,饿得睡不着时,只能用稀汤水勉强饱肚。

石奶引力气小,本就比不上村里其他能干的农妇。再加上才生完孩子不久,身子还很虚弱,家里的所有重活苦活全是石学海一人干的。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有一天晚上,石学海回来得很晚,手里宝贝似地提了一塑料袋炒面条,不知是从哪里搞来的。

石学海声称自己吃过了,将筷子摆好,催促着石奶引快吃。炒面已经凉了,口感还很奇怪,沙沙的,有些硌牙。顾不上这么多,饥肠辘辘的石奶引依然吃得津津有味。

而一旁的石学海红着眼眶,默默地注视着石奶引吃完一整袋面条。

“媳妇,跟着我,让你受苦了。”看着石学海身上的泥坑子,石奶引大概也猜到发生了什么。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原来石学海听说村口来了个卖炒面的小贩,咬咬牙便去买了一小袋。回家的时候有些激动,天色又黑,他就摔了一跤。一个大老爷们蹲在路边一边哭一边小心翼翼地将撒在地上最上面一层的面条一根一根捡起来装回了袋子里。

看着眼前的男人,又看了眼熟睡的两个孩子,石奶引心里一阵酸楚。于是这一晚她下定了决心,即使勒紧裤腰带,也要让一家人都能有口饭吃。

于是石奶引重操旧业,再次拾起之前织布的手艺,虽然几年没做女红,但身体的肌肉仿佛有记忆一般,很快她就恢复了之前的水平。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为了提高织布的效率,一家人东拼西凑买了台二手的织布机。除了做衣服,她也在自己拓展业务,绣花鞋、香包、手帕……她成天就坐在织布机前,也为石家人织起了小小的一片天。

石奶引的手永远在不知疲倦地做工,无论春夏秋冬,长时间浸泡在冰冷的水里或者大染缸里,时间一久,手指都发黑了。

她的手指浮肿,指节粗大。指腹和掌心长满厚厚的老茧,细密的伤口显得掌纹有些杂乱,沟壑之中满是岁月的风沙。

寨子里的大多数人都拥有这样的一双手,在石奶引眼里,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手。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此时的石奶引也不过二十多岁,辛苦的日子每天都在重播。可只要全家人不挨饿不受冻,她就觉得很幸福。

石奶引的生活几年如一日,她一针一线地绣出精致的花纹,只为多卖点人民币。她不会知道,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她的画像正在被人印在人民币上。

人民币上有石奶引,石奶引却没有人民币

1987年4月27日,第四版人民币发行。

经过了将近十年的反复筛选,最后终于敲定将石奶引的画像印在一元人民币的正面。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此时的石奶引坐在织布机前,长期做针线活让她有些视力下降,她微微眯着眼睛缝好了一双绣花鞋。她不知道的是,自己的美丽容颜,已经传遍了整个中国。

没想到时隔十年,她还能再次见到16岁的自己,而且是出现在1块钱的纸币上。

看见纸币上的自己,石奶引感到不可思议,少女时期的青葱回忆立马涌上心头。

她将这张崭新的1元纸币整齐地收好,一直没舍得花出去。石奶引没有告诉别人,在她心里自己只是个普通的村妇,能荣幸地出现在人民币上,让她受宠若惊。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但很快,寨子里眼尖的人们认出了人民币上的石奶引。贫穷的小村落出了一位登上人民币“大明星”,这事让所有村民都为之激动。没过几天,方圆百里的人们就都知道了。

慕名而来采访的记者络绎不绝,还有人千里迢迢只为一睹她的芳容。只不过现在的石奶引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皮肤不再细腻,生活的苦难也带走了她的青春,和当年的画像判若两人,于是很多人“失望”而归。

这些人只在意她的美貌,至于艰苦的生活、美好的品质、坚韧的性格他们通通视而不见。

她成了吸引游客的噱头,村长将她的照片挂在村口,吸引了很多来旅游的客人。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可是这番轰动并未持续很久,石奶引的热度很快冷却了下来。热闹的村庄又渐渐恢复了宁静,名气并未让石奶引一家尝到甜头。不久后政策改变,石奶引一家领了16年的低保还被撤销了,日子过得还不如从前。

于是村子里传着这么一句话:「人民币上有石奶引,石奶引却没有人民币。」

岁月也败美人

有人说,石奶引错过了发财的机会。

可是对石奶引来说,她朴实惯了,她的心里只装得下一亩三分田,只装得下那台二手织布机,只装得下一整个石家人。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这里,便是她的整个世界。外面的虚浮繁华,她不懂。

日月如梭,转眼30年过去了,当年娇憨纯真的奶引如今变成了奶奶。

这一年,果树种植专家凌裕平来到贵州扶贫,从村民的口中得知了石奶引的故事,于是他决定去拜访石奶引一家。

可没想到,石奶引的家远不如她的名声这么大。小小的平房里住着石奶引夫妻俩和两个孙子,儿女则在城里打工,家里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而眼前的老妇人,很难让人和纸币上的少女联想在一起。此时的石奶引56岁,可看起来却比同龄的凌裕平大10岁。

她佝偻着腰,穿着侗族服装,脸上尽是深深浅浅的皱纹,曾经的美人也在岁月的风沙里变了模样。

凌裕平和石奶引握了握手,这是怎样的一双手?令他一个男人都觉得坚硬粗糙,眼前的一切让这位专家鼻子一酸。

于是凌裕平决定手把手带着石奶引走上脱贫的道路。

贵州是红土地,如果只种稻子,收成很有限。于是凌裕平联系了扬州的爱心企业家,给石奶引送了3万条泥鳅种苗,让她放养在稻田里。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除了稻田,还开发了石奶引家附近的山地,种上了香水柠檬。

除此之外,石奶引还跟着凌裕平学了最新型的养殖和种植技术,苦了一辈子,石家人终于实现了脱贫。

面对村里其他人羡慕的眼光,石奶引也没藏着掖着。她腾出大把的时间,手把手教授乡亲们新型的种植和养殖技术,还交流了不少赚钱的心得。

这场景,像极了当年14岁的她手把手教其他姑娘做女红。和煦的暖风吹过,也将她带回当年的碧玉时光,一切的一切,仿佛只是少女一场酣甜的梦。

石奶引:16岁因长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四十年后她过得怎么样?

后来日子好过了,儿女想把她接到大城市生活。石奶引拒绝了,她这辈子都没离开过这个美丽的寨子,这里承载着她所有的泪水与欢笑,她看着身边头发有些花白的老伴,做一个普通的农妇,何尝不好?

美貌,是上天赐予她的礼物。而美德,是她自己给自己的礼物。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石奶引

[2] 百度百科——侯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