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俗语“富不住大屋,穷不走远路”,为什么和我们现在的认知相反?

提起房子,可以算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努力的目标,尤其是中国丈母娘一直给这种压力,很多人辛苦奋斗几十年,就是为了能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

有过买房经历的人都知道,在买房子的时候,户型面积是考虑的重点,现在人谁不想住个大点的房子呢?

俗语“富不住大屋,穷不走远路”,为什么和我们现在的认知相反?

只不过可能因为经济问题,只能忍痛选择比较小的房子。

但是,始终心里还是想着等我有钱就买个大房子,我觉得这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想法,古人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老话说得好,“富不住大屋,穷不走远路”,这是古人对生活的看法。

在我们看来这很难理解,为什么有钱了还不能住大房子呢?

古人其实也是有他们的顾虑的。

俗语“富不住大屋,穷不走远路”,为什么和我们现在的认知相反?

第一点就是财不露白的道理。

古时候兵荒马乱是比较常见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土匪啥的,下山光顾一圈,他们抢劫的对象肯定不会是那些住在破烂房子里的人。

土匪强盗的首选肯定是那些豪门大户,为了自家的安宁,有钱人家里都会请一些看家护院的武夫,不过房子越大,请的人越多,花费也就越大了。

所以不少有钱人,都会选择不那么大的房子,一方面降低了被抢的可能性,一方面也能减少家里的开支。低调做人,明哲保身,是不少古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俗语“富不住大屋,穷不走远路”,为什么和我们现在的认知相反?

不住大房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那就和房子的人气有关。

古人认为,每间房子都是有他的人气在里面的,人气越旺,家族就越兴盛。

如果家里空房子太多的话,人气就会消散减少,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我们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那些破败的院落就是这样,住的人少了,自然而然就会变得荒凉了。

俗语“富不住大屋,穷不走远路”,为什么和我们现在的认知相反?

咱们再来看看第二句“穷不走远路”,这点其实和我们现在也是截然相反的。

生活在大城市的朋友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感觉自己身边很多工作都是由外地人来做的,越来越多的人都涌进了大城市。

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也是这几年越来越常见的现象了,外出打工成为很多偏远地区年轻人的出路。

但是在古代,就算再苦再穷,也是没多少人到外地讨生活的,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俗语“富不住大屋,穷不走远路”,为什么和我们现在的认知相反?

其实这和古代的社会状况有分不开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古时候交通不发达,出行非常不方便,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知道欧阳修曾经被贬官到滁州,在滁州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醉翁亭记》。

从京城到滁州大约有1200里的路程,我们现在坐高铁可能几个小时就到了,不过这趟路,欧阳修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才走完。

这还是欧阳修有马车的情况,穷人出行靠的肯定是两条腿,用的时间就更长了。

俗语“富不住大屋,穷不走远路”,为什么和我们现在的认知相反?

距离又远,时间又长,谁也不敢保证路上不会发生什么意外,就算平安到达了,以后想回家探亲,也是一件麻烦事。

在古代讲究的是孝道,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也是非常痛苦的。所以,即使是穷苦人家,也是很少有到外地工作的。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习俗,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生活。你的心有多大,世界在你心里就多大。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必要去纠结房子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