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内蒙古包头,别称鹿城、草原钢城。这里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就在包头地区设立九原郡。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这交融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繁荣。20世纪初,包头已是西北著名的皮毛集散地和水旱码头。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魅力包头

人们都说,一座城市,因为有了历史才显得厚重。包头就是。

下面是一组上世纪30年代的包头老照片,每一张照片,都蕴含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通过这些老照片(黑白照片AI上色),我们能真切感受到90多年前包头的独特魅力。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包头城

30年代,站在一座建筑的最高处远眺包头城。

高大的城墙一眼望不到尽头。城墙下,一支驼队正在缓慢通行。

城内的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据说,城内树木不足百棵。

近处这个院落,看上去像是一座寺庙,飞檐高挑,蔚为壮观。想不到90多年前的包头,原来这么美!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街道

这是包头城外的一条主干道。道路宽阔,一眼望不到头。照片拍摄于1930年。

在路的两侧,是典型的北方民居和土墙,黄泥麦秸涂抹的土坯屋,一些房顶上晒着干草。

两名男子正牵着几头牛,从路上走过。路边还矗立着欧式的灯柱。

此情此景,瞬间就有了古道、西风、瘦马的独特意境。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包头街道

包头城内,一条繁华的老街。

街道两旁,是一些中西式建筑。沿街店铺一家挨着一家,生意兴隆。

最近处的广告牌上写着“德铭号绸缎庄”,还注明了经营的商品名称。

街道上,行人来往穿梭,还能看到黄包车师傅拉着车子奔跑的身影。

看到这充满年代感的照片,让人瞬间穿越到了90多年前。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羊皮筏

黄河岸边,停泊着很多羊皮筏,划羊皮筏子的水手被称为&34;。

羊皮筏,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据说羊皮筏子在包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这些皮筏子,根据材料不同,又分为羊皮筏和牛皮筏。

十几只、几十只、上百只皮胎捆扎成的筏子,重量很轻浮力却很大。据说,最大的皮筏子满载能达到十几吨。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马车

冬季的旷野里,一名戴着皮帽的车夫,正赶着两辆马车向前走。

车上装着一些货物,走在前面的一匹马很听话,一支沿着地上的车辙走。

坐在马车上的车夫,身上穿着皮袄,手里拿着马鞭,悠闲自得。

仔细看,这种马车的车轮很独特,不是太常见,它用木板制作而成。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包头小镇

1939年,包头一座小镇上的景象。有高墙大院,也有低矮的民房。

在一些房子的后面,拉有土围墙,里面圈养着几只骆驼。

最近处的院子里,一头小毛驴正拉着石磙,沿着碾子转圈。主人把打下来的谷物装进袋子里。

照片中的每一处细节,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码头

黄河岸边的一处码头上,停泊着几艘渡船,乘客正在排队登船。

此时,黄河上风平浪静、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一眼望不到不。

不过,黄河也有风高浪急的时候,渡船在江水中犹如一片树叶,很危险的。这就要考验船工的驾驶技术了,他们也被称为浪尖上的摆渡人。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织羊毛

包头城外的空地上,两个人正坐在板凳上织羊毛。

他们织羊毛所使用的装置很有特色,有点类似过去的手摇纺车。

主要由车架、轮子、锭子组成。操作这种织羊毛的纺车,还真是需要有一定的技术的。

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就会断头;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毛卷就会拧成绳,线就会打成结,就不能用了。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沿着山势,修建有一座白色的寺院,这座寺庙叫五当召,是内蒙古最大的寺院。

五当,在蒙语中是柳树的意思;召,就是寺庙的意思。

五当召,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乾隆十四年(1749年)进行了重修,赐汉名广觉寺。现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小市场

这是包头的一座小市场,位于南海子附近,几名包头女子正在逛街。

她们年轻漂亮,身穿不同颜色的旗袍,走路风姿绰约。

路边停着一些带棚的马车,正等着载客。

南海子风光秀丽,如今已经开发成为了一处规模宏大的湿地公园。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包头城外

包头城外,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除北面大青山外,豁然开朗。

站在玉皇顶上,极目远眺包头城东北方向。近处是一些民房,远处有一处河湾。

土黄与砖灰,是这座老城的基调。

转龙藏,只是一座小小的山阜,山头最高处叫做&34;,上面有一座亭子。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驼队

大路上,忽然传来一阵叮当的驼铃声,一名男子带领一支驼队走来。

十几只骆驼的背上,装载着一些货物。这种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动物,具有很强的耐力和运输能力。

在当时。骆驼是北方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街头卖艺

30年代的南海子附近,一名老者正带着两个孩童,在街头卖艺。

他们手拿不同的乐器,扮演不同的角色,口中唱着当地独有的曲子。

他们唱得很精彩,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不时为他们叫好。

为了生计,老人带着两个孩子卖唱,也能获得一些收入养家糊口。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制作牛皮筏

黄河岸边一个码头上,一名男子正在使劲给一只皮胎吹气。

皮胎被吹鼓起来后,再把皮胎捆扎到制作好的木头框架上。这样,一个简易的牛皮筏就制作好了。

远处,一只巨大的牛皮筏上,已经装满了货物,载货量大得惊人。

浅水区也有一些小的羊皮筏,皮胎气量不足,就需要对其进行维修了。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这是一个小吃摊,位于二里半地区黄河渡口附近。背景就是一望无际的黄河。

摊位很简陋,用布搭起一个棚子,可以遮风挡雨。棚子下面摆放的有桌椅。

店家看到有人拍照,停下手里的活朝这边看过来。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土城墙

这是30年代包头镇城墙里面的情景。城墙高出地面数米,城墙上设有垛口和射击孔。

城墙上面是一条大路,高出地面。车马长年累月地行走,使得路面高低不平。

据说,原来的包头城的外形像青蛙,因此也叫“青蛙城”。

当时的包头城设有东门、西门、南门、东北门、西北门五个城门,南门设在青蛙的头部位置。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集市

这张照片,拍摄于包头中央街的一个露天市场,热闹非凡。

从照片上看,人们都穿着厚棉衣,应该是春节前夕。街道上挤满了前来赶集的人。

街道两侧是门店,建筑古色古香。

冬日的阳光照在房屋和人们的身上,平添了几分暖意。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织麻袋

在一处墙根前面,几个人正在编织麻袋。

一些邻居也蹲在墙根看着他们忙碌。

他们面前的简易装置,就是制作麻袋的重要工具。两名男子是专业的织麻袋高手。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渡船上

黄河岸边,一艘渡船停靠在岸边。

正值中午时分,一名男子正在炉子上做饭,几名船工坐在船头休息。

生活在黄河边上的人,他们以船为家,靠船养家。他们吃住都在自己的船上。

这些黄河摆渡人,生活很清苦,却为人们送来了方便。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集市

在南海子附近的一处集市上,一名男子正蹲在地上挑选西瓜。

摊主的袋子里,装满绿色的西瓜。男子看到西瓜不错,一边抱起一只西瓜,一边与摊主讨价还价。

远处的遮阳棚下,是各种各样的小吃摊和农贸产品摊位。

90年前的内蒙古包头,20张珍贵老照片,承载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黄河边上

这是黄河边上的一个码头,码头停泊着很多船,一眼望不到头,人们排着队登船,船上满了乘客。此段黄河,水流平稳,很适合船只摆渡。

写在最后:90多年前的包头,城市面貌独特。壮观的城墙、动听的驼铃、独特的羊皮筏,都让人印象深刻。叹古惜今,如今的包头,沉淀了厚重的草原文明,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全球轻稀土产业中心。相信,包头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