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上海的人均GDP低于北京,为何人均财政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却更高?

随着一季度各项经济数据的出炉,31个地区今年1-3月的成绩单展现在了大家面前。中国有四个直辖市,其中两个是超一线城市,上海和北京的经济实力谁更强呢,我们可以从一季度经济数据中探知一二。

衡量一地经济发达程度的最重要指标是GDP总量,但不同地区的人口总数相差较大,当GDP达到一定规模后人均GDP更有代表性,就好比重庆一季度的GDP总量大概率超过了广州但不会真有人觉得前者的经济实力更强吧,毕竟从重庆去广州打工的人不少,反之则微乎其微。

上海的人均GDP低于北京,为何人均财政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却更高?

截至2022年年底上海的常住人口数量为2476万,北京为2184万。两座城市的人口规模相差不大但比总量的话上海占了便宜,所以本文所有的经济指标均以人均形式列出,这样更加公平合理。

人均GDP北京更高,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上海遥遥领先

2023年第一季度上海的GDP总量为10536亿元,北京为9948亿元,常住人口较少使得北京的GDP总量始终低于上海,今年一季度差了588亿元,但人均GDP的情况就不同了。

上海一季度的人均GDP为42553元,北京为45549元,北京的人均GDP高于上海。

上海的人均GDP低于北京,为何人均财政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却更高?

一般来说GDP越高当地政府越有钱,人均GDP更高的北京是否在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财政收入)上同样高于上海呢?并非如此,上海的财政向来是全国最优秀的,没有之一。

2023年第一季度上海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537亿元,换算成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0246元;北京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738亿元,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就是7958元。

上海的人均财政收入远高于北京,比后者高出了近三成。

上海的人均GDP低于北京,为何人均财政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却更高?

产业结构是导致两地财政收入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

人均财富创造能力上北京更强一些但政府获得的收入远低于上海,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因素可能与两地的产业结构有关。

大家都知道上海是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主打第三产业,其实北京的第三产业占比才是全国最高的。2022年北京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了惊人的84%,比上海整整多出了10个百分点。

上海的人均GDP低于北京,为何人均财政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却更高?

包括金融行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特点是创造财富的效率高,在投入一样的成本、精力和时间的情况下可以收获更多的财富。美国经济常年位于全球首位且人均GDP在主要经济体中傲视群雄就是因为金融业发达。北京经济中第三产业的规模更大,所以人均GDP比上海要高,这和美国的人均GDP比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德国高是一样的。

另外一方面,上海的财政实力非常强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始终远超北京同样与产业结构有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前者是绝对大头,我国的税种繁多,从金额上来说增值税占比很高。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0.37万亿元,国内增值税为4.87万亿元,占全国收入的比例高达24%。

制造业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率一般为11%,金融等服务行业一般纳税人一般则为6%。此外,从事制造业的企业规模较大,很难成为小规模纳税人,而服务业企业里的小规模纳税人不少,他们增值税税率只有3%。所以制造业产值高的城市往往能够收到更多的增值税。

上海的人均GDP低于北京,为何人均财政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却更高?

上海的制造业增加值常年排在全国前三,总规模更是一度位列全国城市榜的首位,可以征收到更多的增值税,加上庞大的体量使得上海的财政收入无论从总规模还是人均上来看均远高于北京。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朋友认为上海有证券交易所,收了大量证券交易印花税,这是不了解我国税收制度引发的错误理解。证券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印花税是典型的中央税,全部归中央所有,与地方财政收入没有任何关系。上交所和深交所收的印花税收得再多也无法为上海和深圳的财政出力。同样,这两年刚成立的北交所代征的证券交易印花税也不归北京地方财政所有。

上海的人均GDP低于北京,为何人均财政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却更高?

人均可支配收入同人均存款倒挂与三个因素有关

说完GDP和财政收入再来讲讲与普通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数据,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存款。

2023年第一季度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首位,达到了23489元,北京排在第二,为21367元,两座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了2122元。

人均存款方面的最新数据未能公布,我们使用第一财经统计的截至2022年年底的数据。上海居民部分人均存款金额为21.3万元,北京为26.8万元,北京比上海高出不少。

上海的人均GDP低于北京,为何人均财政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却更高?

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向来高于北京但人均存款却没有北京高可能与三个因素有关。

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只包括工资收入,还包括了经营收入、财产收入和转移收入。上海的整体工资收入水平和北京相差不大,但其它方面的收入更多一些。以转移收入为例,养老金是转移收入的一种,上海的平均养老金是高于北京的。

顺便提一句,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意味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多,同样佐证了上文提到的上海财政收入更高的结论。

第二,上海的消费支出更高。2023年第一季度上海的人均消费支出为12986元,北京为12045元,赚得多花得也多导致存下的钱不一定多。

上海的人均GDP低于北京,为何人均财政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却更高?

第三,京城向来是达官贵人聚集之地,不少名人、富豪居住在北京,在北京开户存钱。这些人的收入来自五湖四海,并不一定全是在北京赚的,但最后汇聚到了在北京的商业银行开立的存款账户上。“全国赚钱、北京存”的模式推高了当地的住户存款总额,分摊下来后人均存款数额自然就高了上去。

如果不算200万元以上的存款账户,也就是去除富豪们的存款只统计普通老百姓的人均存款数额,那么北京和上海的人均存款差额可能就没那么大了。

欢迎互动、留言,也可关注、点赞@王五说说看,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