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不婚不育、芳龄永续?有钱就不用担心养老?

“不结婚,老了是不是真的会很惨?”这个问题曾困扰过很多人,大概正因如此,在知乎问答上,知友澄沐的同题回答获得高赞。他的长文第一句话就是:不用等老,现在就很惨。

澄沐50岁,单身,无儿无女。多年前,他母亲因脑出血瘫痪,父亲后来也患上老年痴呆。别人给他介绍的对象,一听“跑得比兔子还快”。他曾以为,一个人也能好好过,但是大前年他病了一场,在医院躺了半个月,才发现麻烦大了。他得的是脑梗,住院手续是朋友给办的。朋友帮他买来洗漱用品和一些食物就回家了,朋友家里还有老人和孩子,不可能一直在医院守着。他托护士找了个护工。

此后每天输液的时候,护工守在他身边。他每天躺在床上,心里惶恐不安。别的不怕,就怕瘫痪。走廊里每天都有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姐在练习走路,她是脑梗导致右侧偏瘫,已住院好久。她右脚抬不起来,走路的时候,左脚带着右脚,一点点往前移。整个右臂软软地垂在大腿旁,不起丝毫作用。她的丈夫一边小心翼翼地扶着她,一边不停地给她打气。

他的同室病友,一位是76岁的大爷,一位是55岁的大哥。大爷有一儿一女,轮流给大爷送饭。大爷的孙子孙女也都长大成人,来看过大爷几回。那个大哥虽然只有一个儿子,但有个小孙女,来探望时一口一个“爷爷”地喊着。大哥自己的兄弟姐妹不少,每天晚上都有亲戚来看他,围着病床聊着天,削着水果,开着玩笑。

整个病房,只有他一个人躺在床上,“像路边的小草”。于是感叹,如果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就结婚生子,生病住院时,至少不会有被世界抛弃的感觉。而父母的事情,就会有人同他分担,不至于因为长期的抑郁和焦虑,导致脑梗而且无人过问。

澄沐关切到了“孩子不一定孝顺”的概率。作者的回答是,这并不是主流,在医院,守在重症老人身边的,都是血脉至亲。而我想补充的是,就算不孝顺,至少你的后代还能成为一种关键时刻能替你起到震慑作用的力量。

B站上,“半佛仙人”讲过一则关于“一个丁克要放弃丁克”的故事,前同事是一位很酷的坚持丁克的男人,四十多岁。有一天,他突然说准备要小孩了。这种反悔的例子在丁克圈里并不鲜见。

他的想法是,养儿并不防老,他也不需要孩子孝顺,“我需要的只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年轻的并且与我有血缘关系的肉体,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帮我把钱花出去,转化为力量”。他进而强调,没有子女的老人,就像没有家长的小孩。一个没有家长的孩子在学校面临怎样的环境,一个没有孩子的老人在养老院就是怎样的情况。有了孩子的老人,才有了威慑力。

现实中,很多人都会选择在养老院完成最后的岁月,问题是,在半佛仙人的前同事看来,没有孩子的老人,也是食物链的最底层。护工的优先照顾,向阳的房间……都会优先给予有孩子的老人。

前几天,我岳父回外省老家探望了单身了一辈子的九旬哥哥。那个乡下的敬老院看上去挺好。然而,敬老院弥漫着的隔世孤独、衰败阴森就不用多说了。岳父反复提及的一个细节是,破旧不堪的马桶的一边有个大洞,真怕老人哪次蹲下去后出事。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先和管事的说,不行就自己掏钱换个马桶。

我想问的是,假如在院墙之外,你一无所依,谁来主张与捍卫你的权益呢?

生存环境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人性因素的嵌入,又会将这种不确定性转化为种种烦恼和忧虑。而有些困难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何况你也可能老来缺钱。

无子女的坏处,不止于老来孤独,还有老来弱势,或者说,“老来孤独”不只是我们能够想到的那样,一个人在枯灯下孤独终老,更包括了老来面临各种人性倾轧时的无力感,甚至“在老去的过程中被丛林法则慢慢吞噬”。例如,在絮絮叨叨说着你听不懂的治疗方案的医生面前,在上门来打算从你手上拿走一块“蛋糕”的远亲面前,昏昏沉沉的你只能选择忍。

我们总是在不够老的时候想不到这些可怕的事实。当年的我们,确实完全无法为二十年后的我们作决定,但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别人以惨痛经历所形成的肺腑之言。

我们这代人,在子女问题上经历过很多波折,做出过不同的选择。但很多原本互相鄙视的人,能够在被生活教育甚至毒打之后,逐步取得理念上的一致,足以说明:有些共识与均衡,轻易不要打破,“天道好还”,在重建共识、重归均衡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是个人难以想象的。

(作者系媒体人)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