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点赞“取消班主任”,导师制有望获得推广,网友:精简变臃肿
校长可以一个月不来学校,学校照样能维持正常的教育工作,甚至有可能比校长在校时状态更好,可倘若换成班主任,别说一个月了,一个小时不来学校,问题都能攒下一大堆。
其中道理,各位家长和老师自然能明白,不懂教育的人在做领导,管理着教育,而真正懂教育,而且对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的人,却没有基本的话语权,而且地位低下,无人撑腰。
班主任工作,没人愿意主动承担,谁都知道当班主任有多累,相当于一个人干两个月的活,一个月还多赚不了多晒钱。
官媒点赞“取消班主任”,导师制有望获得推广,网友:精减变臃肿
在这种情况下,老教师可以仗着自己资历深厚,和校长叫板:我不当班主任,新教师就没辙了,不仅没这个底气,也没这个胆量。
只能任由校长,把没人愿意干的班主任工作,丢给他们,在现在的中小学校园,体育老师、音乐老师当班主任的现象都算不上啥奇闻异事了。
总之,什么老师都能当班主任,只要他是年轻老师,因为好拿捏,校长、家长都可以对他们指手画脚,长期的积怨已久,使得班主任工作囊括了许多难以根治的顽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地宁波地区顺应着高考改革的趋势,大胆地做出了新尝试:取消了传统的班主任,推行“导师制度”。
所谓导师制度,就是在各年级设立学部,任命一位主任进行管理,每个学主任下辖4名首席导师,这5人为一个小组。
4为首席导师分工明确:行政、教学、德语、生活,再去分管包括自己在内的9位导师,然后再去把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小组,一个班级分配3位导师,按照分工负责各自的导师各自。
这一改革施行到现在,首次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官媒大力点赞了这种“取消班主任”的改革方式,最大的特点也是导师制的优点是:
彻底改变了班主任一人统管全班的局面,把同样的工作划分的更加细化,也更加深化,实现了全体教师教书并且育人的目的。
导师制度背后的真相:是取消了班主任还是所有人都变成了班主任?
可官媒的带头表扬,却没有得到所有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多数家长对导师制的管理方式,仍抱有怀疑,这份怀疑,一方面来源于多次新尝试后的失望。
因此当这一制度展现出有望获得推广的架势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已经不再是期待了,而是:完了,又在折腾了。
也有家长详细的思考了导师制度的内容,做出了对该方案利弊的评价:看似是取消了班主任,实则只是增加了班主任的数量,看似精减的工作,却变得更加臃肿。
以前是一个班级一个班主任,现在的一个班级好几个班主任,放眼全校,除了校领导,其他都是班主任,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吗。
更有家长提出质疑:既然所有老师都承担班主任的工作,那班主任的津贴如何分配?是按照之前的班主任津贴,给每个老师都增加收入,还是平分原本的津贴呢。
前者可能性不大,后者的话,相对于增加的工作量来说,付出和收入显然不够对等,想必抱怨只会更多,不过谁会在乎老师的抱怨呢?
若是这一政策真的全面推广了,老师除了安慰自己:大家都一样累,一样没涨多少工资之外,也没有其他更好的自我安慰方式了。
教书育人,本就是一个完整的词汇,但在应试教育的发展之下,却只能以这种方式,才能实现把教师的教书和育人工作结合在一起,不知道算不算一种悲哀。
写在最后:
但导师制度也有好处,那就是一个老师只负责十几名学生的一部分工作,更容易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引导教育工作的推进,也能起到不小的帮助。
但好处就这么一点,是学生享受得到的,坏处却有一大堆,都是老师在承担的,校领导再次置身事外,坐享其成了,果然,不管是班主任还是导师,折腾的永远只有老师和学生。
倒也不是老师和学生怕折腾,只希望这种折腾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对教育发展有长久意义的,若真要全面推广,教师待遇问题,以及导师制度中存在的细节问题,也希望能够得到解决和完善,这不仅是对师生负责,更是对教育负责。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