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经济韧性的三个方面(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

一、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源于一九八七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其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会危害到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即优先考虑当代人尤其是贫穷落后地区居民的基本生存需要;同时要保障后代人的需要不受损害。

报告围绕人口数量、食物安全、物种灭绝、能源消耗、工业发展和人居环境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具有内在联系,不能割裂开来,因此将可持续发展理解为一种包含某种限度的概念。但这种限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相关。

(1)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基于以下两点认识所提出的: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资源稀缺性的限制;

(2) 经济增长受到的限制与人们选择了何种资源消耗和资本积累模式密切相关。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认为,某些经济发展落后地区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生产和消费的均衡发展状态,如果希望这些不发达地区获得经济增长,就需要先将这种低水平的稳定状态打破,让该地区的消费和生产等要素同时获得发展。

发展经济学家内尔森提出了一种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该理论认为限制落后经济体发展的最大阻碍在于,该区域长期处于人均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存或者勉强糊口的状态,即使在短期内能够通过一定的经济刺激获得经济增长,但是同时又会带来人口的迅速增加,于是人均收入又将回到原本的低水平甚至更低水平的状态。

在哈维莱宾斯坦的《经济落后和经济增长》中,其提出存在一种临界最小努力的观点,与内尔森一样,该观点也认为落后经济体同时存在人均收入递增的潜力和降低人均收入的因素,期望该地区摆脱这种不发达的状态转向发达状态,就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给予其大于某一最小临界规模的外部刺激,一旦突破这种临界状态就能进入经济发展水平跃迁的正反馈循环。

非均衡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因不具备雄厚的资本和其他要素资源,所以无法对该区域所有的部门进行全面投资,均衡发展是不现实的。最为实际的做法是有选择地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行重点投资,其余部门可以利用这种比较优势产业的重点投资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益,逐步获得发展。

(三)自组织理论

组织是指某一系统内的一种有序结构,根据这种有序结构的进化形式是否依靠外部指令可以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所以,自组织理论就是研究某一系统在没有受到外部指令影响的情况下,依据某种规则进化形成有序结构的理论,主要研究区域系统如何从无序进化到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规律。自组织理在区域经济学领域的运用,主要可以通过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进行理解。

第一,在微观层面上,由于技术分工的不断细化,导致产业链延长,产业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产品种类也愈加丰富,直接使用市场组织生产活动会伴随交易费用的增加,所以随之出现的就是现代企业制度,其能够为各经济系统减少交易费用,使用企业替代市场组织生产,这种出于减少交易费用为目的自发形成的自组织行为还能够规避产业链上下游支付给供应商的额外费用。

第二,在宏观层面上,能够观察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增长动能转换的阶段,这种动能转换阶段总是出现在区域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调整或技术创新革新的时期。其实,这种动能转换同样是来自于微观企业制度的发展,企业组织在生产、技术、组织架构方面的自发变化会逐步扩大到宏观层面,以至于最终以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式展现出来。

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进出机制、更为合理健康、适应本地现状的产业结构,都构成了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二、经济韧性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近二十年我国经济的腾飞,不仅表现在各地区经济水平的绝对数在不断增加,还伴随着其产业发展的完善、产业结构的升级,区域内市场需求的扩大,投资规模的增长,以及对教育科研的愈发重视,这都表明各地区的经济韧性在不断增强。

同时,在经济韧性的帮助下,一个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路径不会被轻易改变,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具体而言,经济韧性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1) 宏观层面上来看,具有经济韧性的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水平更加富有效率,能够及时地进行调整,尽量减小各种预期外的负面事件对中观企业主体以及微观个体的影响;同时经济韧性越高也意味着金融服务水平更高,金融业可以说是百业之源,金融的普惠化更是对各类中小型企业具有积极意义,不会因为宏观经济的波动而威胁到自身经营与发展。

(2) 中观产业层面,多篇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多样化相比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富有经济韧性的经济系统也必然拥有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及产业关联度。中国经济已经走过依靠产业的专业化降低生产成本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大产品竞争力的发展阶段,今后随着对经济韧性愈发重视,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必将愈发健康与合理。

(3) 微观层面中的各类经济参与者,在拥有较强经济韧性的经济系统中也能焕发更大的经济活力。居民消费、企业投资等都会在高经济韧性的保护下变得更加充分,随之而来的是更加有效的市场需求,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4) 基础支撑层面,高经济韧性的经济体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教育研发及创新等要素也有更高的要求,便利的基础设施服务、良好的生态环境、高水平的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人才资源和由此产生的创新动能。总而言之,经济韧性从宏观、中观、微观以及基础支撑等层面都表现出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促进作用。

三、经济韧性的三个维度对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前文在界定经济韧性概念和研究对经济韧性的测度方法时,认为经济韧性概念大致包含了三个维度的意义:抵抗与恢复力、适应与调节力、创新与转型力。抵抗恢复能力侧重区域对于外部冲击的承受能力,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状态有关,经济体量越大,经济系统面对未知经济波动与干扰的鲁棒性就越高;

适应调节能力强调区域在承受住外部冲击之后,及时调节经济系统内部逻辑,做出及时准确的变动;创新转型能力关注在一系列举措之后,区域经济系统能否迅速地找到一条效率更高的经济发展路径。经济韧性的三个维度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作用路径也不同,因此各自对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应该也存在差异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优秀作者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与我们取得联系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璎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