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被逼退位后遭受心理重创,那些背叛她的人,她一个都没放过
导语:武则天被逼退位后遭受心理重创,那些背叛她的人,她一个都没放过
698年,武则天已经进入晚年,身体状态每况愈下,越来越差,这时她才开始考虑起帝国的接班人选问题。
就在这时,武承嗣、武三思也看准了机会,开始蠢蠢欲动,多次请求立一个武家的人为太子,以保证这武周帝国的江山不会落入外姓人之手。
然而,此时的武则天却开始犹豫起来。
众所周知,皇位向来是父死子继,都是传位给儿子的,但武则天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她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她姓武,但她的儿子姓李。
如果传位给儿子,那就意味着自己20余年奋斗得来的江山,将会不再属于武家人,而是被归还给李家。
可要是传给侄子,这事儿似乎也没有任何历史先例,况且侄子再亲,也亲不过儿子。
最重要的是,武家并没有出现那种不世之材,天下人对李唐仍旧抱有希望,如果传位于侄子,将来他们面对阻力,能坐得稳皇位吗?
思来想去,武则天的内心陷入深深的矛盾当中,对于帝国的继承人该选谁,她变得举棋不定,犹豫不决。
关键时刻,狄仁杰出现了,谁知却一番话惹得武则天十分不爽。
只听狄仁杰说道:
臣请问陛下,儿子和侄子哪个亲?如果陛下立儿子为储君,那么陛下百年之后,就会配享太庙,享受子孙绵延不断的祭祀。
如果陛下执意立侄子为储君,自古以来,臣从未听说有侄子会将姑姑的灵位放在太庙供奉的。
没想到武则天听完之后,当即带着怒气说道:这是朕的家事,你就不必多嘴了!
很明显,武则天不大想立儿子为储君,对于狄仁杰支持李唐这件事,武则天是有些不爽的。
狄仁杰不愧是一代贤相,即便武则天不爽,他居然还敢当面反驳。
这时,狄仁杰又回应说:
陛下富有四海,乃是天下之主,臣为股肱,我与陛下之间,本来就是君臣一体,陛下的家事,也是天下大事,臣当然要发言。
果然,武则天听完之后,若有所思,似有动摇的迹象,她的每一个表情都被细心的狄仁杰看在眼里。
狄仁杰很清楚,这件事不能强来,只能循序渐进,要想让武则天立儿子为储君,必须再等一个合适的机会进言。
很快,狄仁杰就看到了机会。
因为没过几天,武则天就做了一个怪梦,她梦见一只鹦鹉折断了两只翅膀,古代人又比较迷信,武则天认为这肯定是某种征兆。
于是只好找来狄仁杰咨询,狄仁杰听完后,顿时灵光乍现,当场看准了机会,跟武则天玩儿了一把周公解梦的游戏。
他说,鹦鹉的“鹉”代表的是陛下的姓氏,鹉通武,乃是天下之姓,双翅则是代表陛下的两个儿子。
如果陛下能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起用两个儿子,必定能够振翅高飞。
不得不说,狄仁杰实在是太聪明了,而且临机应变能力极强,当场就把武则天做的一个梦跟立储之事联系在一起,还说了一番大道理,佩服,实在是佩服。
这种类似于周公解梦之说,要是换了一般人说出来,武则天估计也不会信,可狄仁杰的话在她心里是很有分量的,她愿意听,也愿意相信。
自此以后,武则天坚定了要立儿子为太子的决心,并秘密开始准备。
几个月后,武则天秘密将儿子李显召回帝国首都,并在不久之后,将李显正式立为太子。
这是武则天一生中最重大的决定之一,她这也是在向外界释放一个信号,这帝国的江山,将来会交还给李家,李唐光复是必然的事情。
武则天为何最终决定立儿子为太子呢?其实,武则天这个人,当年为了权力,杀过亲生女儿,也杀过亲生儿子,儿子在她心里的地位也就那样。
如今到底应该立儿子还是立侄子,我觉得她是倾向于立侄子的。
可她最终还是决定立儿子为储君,这里面绝不是什么儿子和侄子哪个亲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应该是迫于当时的局势而做出的不得已决定。
当时,即便是武则天已经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可天下人心还是向着李唐,满朝文武当中,也是支持李唐的臣子居多。
就连她最信任,也是最为倚重的大臣狄仁杰也支持李唐这边。
甚至有一次,朝廷为了讨伐突厥,在后方招募士兵,谁知竟然没几个人愿意来应征入伍,可大家听说此次负责讨伐突厥的是李显时,前来应征的人络绎不绝,报名的地方直接爆满。
可见,李唐这面旗帜是受到绝对拥护的。
这种情况下,如果强行立武家人为储君,必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满朝文武以及各路地方势力中,多数拥护李唐,自己在位时,还能压制得住,将来要是皇位传给武家人的话,他们能压得住吗?
如果自己百年之后,拥护李唐的众多大臣和势力发动政变或者起兵讨伐,武家的人能坐得稳皇位吗?
很显然,无论是武承嗣还是武三思,都没有这样的能力。
一旦立了武家人,那么整个武氏家族都将面临覆灭的风险,天下大权照样会回到李唐手中。
与其如此,不如自己主动立了李显为太子,这样的话,将来武家的人还能得以保全。
我想,这就是武则天立儿子为储君的最根本原因。
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赶下岗李显成为太子后,仅仅过了三年,武则天再次做出一个重大决定——迁都长安。
自称帝以来,长安作为李唐的首都,也是李唐龙兴之地,武则天是不愿意待在这里的,所以将都城迁到了洛阳,改名为神都。
如今时隔多年,再次将首都迁回长安,只要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是武则天在为还政于李唐做准备。
这里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起点,当年就是在这伺候了唐太宗李世民十几年,也是在这和李治相识、相爱。
同样也是在这,她斗垮了萧淑妃、王皇后,和李治并肩作战,整垮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权臣集团。
如今再回到这里,想必她内心必定是百感交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武则天会在这里走到生命的终点,李显会继承她的帝位,恢复李唐国号和李唐的一切。
但事情总会有意外,武则天怎么也想不到,她离开的方式竟然会是被人赶下岗这种结局。
当武则天决定将李显立为太子,回归李唐旧都长安后,帝国有了明确的法定继承人,总算是解决了最大的问题。
也许这一刻,对于自己的江山到底是姓武还是姓李,武则天的内心已然释怀。
当一个人释怀之后,心里就没了包袱,也容易放纵自己。
解决继承人问题后,她志得意满,所以回到长安后的几年里,武则天开始变得安于享乐,修建宫殿、佛寺,大兴土木。
有那么点提前退休的感觉,然而,作为皇帝,她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整个帝国产生影响。
在这段时间里,武则天无心朝政,加上年纪大了,经常生病,所以她的两名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哥俩逐渐把持朝政,胡作非为。
甚至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张易之、张昌宗哥俩诬陷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和邵王李重润非议武则天和男宠之间的宫闱之事。
武则天得知后,十分震怒,当即将这三人处死。
但此事在史书上存在多种说法,有说是被李显杀的,也有说是武则天杀的,还有说是被逼自尽的。
反正不管怎么样,这件事的影响无疑是十分严重的!
因为永泰公主是太子李显的女儿,李重润是李显的嫡长子,也是帝国将来的继承人,武延基是武承嗣的儿子。
张易之、张昌宗哥俩无故将这三人构陷致死,相当于同时得罪了武家人和李家人,二张与李家、武家之间的关系至此破裂。
但当时却没人能把他们怎么滴,因为他们的后台是武则天。
因此,大家只能选择隐忍,就这样过了四年,又发生了一件十分危急的大事。
705年,武则天重病不起,朝政被二张把持,而且武则天养病期间,谁也不见,唯独只有二张哥俩能见到她。
自古以来,皇帝晚年病重的时候,就是一个敏感期,万一皇帝病逝,太子就得继位,这是一个权力交接的敏感时刻。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大臣还是太子,都无法面见武则天,皇帝的病情也无人知晓。
关键时刻,拥护李唐的太子一党认为这是光复大唐的绝佳机会。
他们决定发动一起政变来逼迫武则天将皇位提前传给李显,以光复大唐。
于是,以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为首的五大臣经过一番密谋后,策划好政变的整个行动方案。
但他们还缺一样核心的东西——兵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由张柬之出面,找到了一个关键人物——李多祚。
李多祚此时是右羽林卫将军,在禁军中混迹多年,根基深厚,而且忠于大唐。
那一日,李多祚的府中,发生了如下对话:
只听张柬之说道:敢问将军,在北门任职多久了?
李多祚:30年了。
张柬之:将军今日钟鸣鼎食、金章紫绶,过着位极人臣的生活,难道不是昔日大帝(唐高宗)的恩泽吗?
一说到大帝,李多祚顿时鼻子一酸,眼眶里两行泪开始打转,随即回应道:是啊!
这时,张柬之才切入正题:
将军既受先帝知遇之恩,然而如今先帝的儿子身为太子,权力却被二张把持,他们日日谋划迫害太子,情势危急。
今日我等不忍见太子遭遇如此境地,决意以武力除掉二张,奏请陛下传位于太子,匡复大唐,天下安危如今全系于将军一身。
这么明显的信号,李多祚显然是听明白了,于是当即说道:为了匡复大唐,我李多祚愿听从大人调遣。
两人一番对话之后,就此决定合作,政变需要的兵权已然到手。
至此,五大臣、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三方势力决意择日发动政变,光复大唐。
此后,张柬之以宰相的身份先后设计调离了武家的人,将李多祚升职,并安排不少太子亲信到禁军任职。
另一边,在太平公主和张柬之的策动下,武则天身边的红人女官上官婉儿被策反,决定加入到太子党,并负责封锁一切消息,监视皇宫内的一切动向。
万事俱备后,终于决定在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动手,大臣们带着数百名禁军悄悄朝着玄武门开进。
谁知却发生了意外!
当军队抵达玄武门时,这里的守将田归道率领“千骑”守卫在此,说什么也不肯开门,外面的军队也进不去。
如果再这么耗下去,政变一定会流产,到时候就前功尽弃了。
关键时刻,张柬之恍然大悟,如果能请太子李显前来玄武门,就可以打开这道门。
因为田归道的政治倾向也是忠于李唐,只要太子亲自来此,就能证明他们的确是为了光复大唐,而不是作乱。
可这么危急的情况下,太子李显却退缩了!
李多祚带着军队去请太子李显移步玄武门时,不知道是因为太过于害怕武则天,还是出于对五大臣的不信任,李显当场下令关闭大门,哪儿也不肯去。
不管李多祚怎么劝,他都不听,要这么下去,大家都得完蛋。
最终,李多祚干脆把话说得很直白:
我等诸将不顾家族安危,甘愿冒着家族覆灭的危险匡扶大唐社稷,殿下为何看不到我等的忠心?
如今已然是箭在弦上,成败在此一举,殿下却选择退缩,我等虽然命贱,不值得怜惜,但还请殿下自己去和将士们解释!
李显终于被说动了,别人跟你无亲无故的,还冒着家族覆灭的危险去帮李家恢复李唐江山,自己却躲在角落不出面,将来有何脸面再见人?
于是,李显决定跟他们走。
果然,太子一来,田归道当即明白了一切,立马打开玄武门,政变的军队一拥而入。
朝着武则天寝宫的方向没走多远后,正好撞见张易之、张昌宗哥俩,于是,禁军将士当场就砍死了他们,为天下除了大害。
不一会儿,士兵们便在李显和大臣的带领下涌入武则天寝宫中的大殿内。
这时,武则天才如梦初醒,当场被惊吓得立马从床上起来,随即用一种十分威严的语气怒吼道:
谁在作乱?
大臣们被这一声怒吼震得都不敢出声,唯独张柬之不紧不慢地回应道:
张易之、张昌宗意图谋反,臣等奉太子之命诛杀这二人,由于怕走漏消息,所以没有事先向陛下禀报,如今惊扰了陛下,实在是死罪。
听完张柬之的狡辩后,武则天一转眼就看着儿子李显,说:
是你让他们这么干的吗?那俩人已经被杀了,你也可以回到东宫了。
谁知话都说完了,在场的大臣以及太子李显都没有要离开的意思,现场沉寂了十几秒后,突然出现了一个声音:
太子岂可再回东宫?当年天皇(唐高宗)病重不治,弃臣等而去,将爱子托付于陛下,如今太子久居东宫,已经长大成人,却还只是太子,天下民心早已思念大唐。
我等不敢忘记昔日太宗陛下、天皇陛下的恩泽,所以尊奉太子之命诛杀乱党,如今乱党已灭,臣等恳请陛下,不如就此传位于太子,以顺应天下民心。
大家定睛一看,说话之人正是五大臣之一的桓彦范。
可武则天听完之后,看着眼前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顿时如遭雷击,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平日里对这帮人都不薄,他们竟然背叛自己。
女皇不愧是女皇,她当场就把其中几个大臣说得面红耳赤!
这时武则天眼球一转,看着李湛,因为他是李义府的儿子,李义府当年是武则天的心腹,是她一手提拔起来的。
只见武则天对他说道:你也参与了此事,我向来对你们父子不薄,想不到你却做出此等事情来。
李湛听完之后,脸上顿时露出羞愧的表情,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
说完了李湛,武则天又转眼看着崔玄暐说道:别的臣子都是他人举荐才被我提拔的,而你,崔玄暐,是朕一手提拔上来的,没想到你也背叛朕!
崔先生显然内心比较强大,只见他面不改色,不慌不忙地回应道:臣这么做正是为了报答陛下对我的大恩啊。
武则天虽然极其愤怒,也十分不满,但如今大权已被五大臣和太子掌握,她已经别无选择,只好宣布让太子监国,没几天就将皇位禅让于李显,是为唐中宗。
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
武则天临终一席话,将背叛者尽数诛灭李显登基后,武则天被送到了上阳宫养老,李显也会每隔10天就去看望她。
谁知,有一次,李显去看望武则天时,当见到武则天的那一刻,顿时大惊失色!
原来,武则天善于梳妆打扮,也经常保养,所以平时她的面容看起来不太显老,看上去仿佛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的样子。
可这一次,李显眼前武则天面容憔悴,满脸皱纹,尽是沧桑感,一眼看去,十分可怜。
看到这一幕,李显差点惊掉了下巴,双方对视几秒后,武则天显然是明白了李显脸上的惊讶表情。
此时她已退位,帝国的权力也交了出去,面对儿子时,她竟然忍不住哭了出来。
李显见状,毕竟自己的母亲变成如今这副模样,还是因为自己,所以他顿时百感交集,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时,武则天才开口说道:
我把你从房陵接回来,立你为太子,本来就是要把皇位传给你,都是那五个贼子贪图功劳,才把我害成这副样子。
作为儿子,人心都是肉长的,李显听完后,顿时鼻子一酸,眼泪瞬间就流了出来。
随即跪地连忙给老太太赔不是,哄了好半天,好不容易才安抚住了武则天的情绪。
回来之后,武则天的那句话给李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来翻译一下武则天的那句话:
武则天是在告诉李显,她已经将李显立为太子,并且重返长安,一直在为李显继位而做准备,换句话说,自己也活不了多久了,用不了几年,李显就是板上钉钉的皇帝。
既然李显的皇位是板上钉钉的,李唐光复也是必然的,那么五大臣又为何连最后这么点时间都等不了,迫不及待地要逼武则天退位?
很明显,五大臣就是为了借助这场政变,以博取光复大唐的政治资本,以便于在李显登基后,继续把持朝政。
李显虽然能力不咋滴,但也不傻,他在一番思考后,更加确信了武则天的说法。
因为,即使他是皇帝,可放眼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大臣是属于皇帝的嫡系属下,反而五大臣凭借复辟大唐的功劳,威望大涨,整个朝堂以及宰相班子全是五大臣势力。
而他自己昔日东宫的嫡系,早在武则天时代就已经被贬官的贬官,流放的流放,目前根本没有一个在身边。
这种状态,自古以来都是帝王最为忌惮的事情,我们对这种情况有个专门的形容词:主弱臣强!
皇帝弱,大臣强悍,那么大臣就会变成权臣,再进一步的话,就会有架空皇帝,威胁皇权的风险。
想明白了这些之后,五大臣就此成为李显的眼中钉、肉中刺。
李显为了避免出现权臣当道,相权威胁皇权的局面再次重演,开始打造自己的嫡系力量,以对抗五大臣。
李显为了彻底掌握皇权,做了这些事情:迅速召回昔日东宫嫡系旧部,全部委任官职。将患难之妻韦氏立为皇后,并准许她参政。说动上官婉儿加入帝党,封其为昭容,掌管诏令,获得上官婉儿的政治人脉。召回武三思,并扶持他进入决策中心。极力弱化神龙政变的价值,突出武则天合法正统,以削弱五大臣的威望。做完这些事后,五大臣的势力受到严重的制衡。
而且,这五大臣显然是没有想过要跟皇帝对抗到底的,所以李显不断出招,五大臣根本没有做有效的反击。
直至最后,在武三思的运作下,五大臣先是被明升暗降,接着被贬官外放,于半路上被武三思派人杀掉。
至此,神龙政变五大臣悉数被杀,武家再次崛起。
李显虽然干掉了五大臣,却也因此养肥了韦皇后和武三思。
此后的日子里,武三思不仅撩到了上官婉儿,还和韦后结成同党,把持朝政,李显可谓是赶走了一波正直的权臣,却招来几个恶虎。
不久之后,太子李重俊因无法忍受韦后的迫害,遂起兵发动景龙政变,诛杀了武三思,但政变最终以失败告终。
李显没几年也离奇去世,韦后又想做第二个武则天,宣布临朝称制,把持朝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唐朝将会诞生第二个女皇。
但事实上,韦后并没有武则天那么高深的权谋和资历。
很快,太平公主联合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一举诛杀了韦后一党,将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拥立为帝,是为唐睿宗。
李隆基凭借唐隆政变的功劳,登上太子之位,与权倾天下的太平公主展开一系列斗争。
最终太平公主决定发动政变干掉李隆基,由于计谋泄密,被李隆基先发制人,发动先天政变,干掉了太平公主。
至此,武则天留下的后遗症才算最终结束。
烟郭说武则天晚年决定传位于儿子,将李显立为太子,又在不久之后还旧都于长安,我们有理由相信,她是真心想传位给儿子,这对她来说也是定好的事情,不会再改变。
所以,她一直对神龙政变这件事情耿耿于怀,至死也不明白这帮人究竟为什么这样迫不及待地要自己退位。
而且逼她退位的人,恰恰是她亲手提拔并重用的心腹之臣。
她不能理解,也不明白,她对这些人不薄,他们为什么要背叛自己,最终落下一个被人赶下岗的结局。
在她退位之后,她又亲眼看着自己一手建立的武周帝国,所有的制度、名称、服饰全部被更换成李唐旧制。
亲眼见着自己的心血在自己眼前消失,这种打击也是存在的。
在这样的多种因素下,武则天生命的最后一年应该是心理遭受重创,她过得并不开心。
鉴于武则天已经作古,我就斗胆给她解释一下她没能理解或者理解不到位的那个疑惑。
当时的局面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把帝国的权力中心看成是三股力量存在,分别是:武则天、张易之、张昌宗哥俩、拥护李唐的大臣、太子党以及李唐宗室。
武则天病重的那段敏感期内,她又不见大臣、不见儿子,只见张易之、张昌宗哥俩,这种情况十分危险。
假如我是李唐宗室或者拥护李唐的大臣,那肯定会怀疑张易之哥俩。
怀疑什么呢?
要知道,武则天谁都不见,所以外界对于武则天的病情根本什么都不知道,万一武则天病逝了,就会有风险。
因为张易之、张昌宗哥俩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弄得朝廷上下鸡犬不宁,又得罪了太多的人,一旦李显登基,他们势必遭到清算。
这个时候,只有他们哥俩能见到武则天,为了保住既得的荣华富贵,也为了避免将来被清算,他们完全可以对外封锁消息,甚至可以伪造一份假的遗诏。
遗诏中传位给一个容易掌控,又对他俩没有威胁的人,让这样一个人做皇帝,他俩就可以保住既得的利益以及避免被清算。
对外就可以宣称武则天临终前改主意了,所以立下遗诏,改立太子。
反正只有他俩能见到武则天,没人能知道武则天遗诏到底怎么回事,到时候盖一下玉玺,那就是合法的遗诏。
如果事情发展成这种结局,那么李显不会成为皇帝,李旦也不会成为皇帝,光复大唐更是不可能。
到时候遭到清洗的,将不再是张易之哥俩,而是拥护李唐的大臣以及李唐宗室,甚至引发天下大乱。
所以,这应该是促使五大臣以政变的方式迫使武则天退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武则天来说,五大臣是背叛者,对于李显来说,五大臣一开始是功臣,后来又变成了威胁皇权的权臣集团,最终被尽数除掉,他们败在了对形势的认识不够深刻。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