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争霸2000年:为什么历史上,南方总是打不过北方?
导语:南北争霸2000年: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南方总是打不过北方?
纵观华夏2000年的王朝更替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最终实现华夏一统的几乎都是北方的军事政权,这难道只是一种巧合吗?
首先要搞清楚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南北,并不是教科书上以秦岭—淮河这条零度等温线为界划分的南北,而是以长江作为分界线,长江以北为北方,长江以南为南方。
先来大致梳理一下,历史上曾统一中国的政权究竟发源于何处。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现全国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其发源地在甘肃天水一带,兴国之地在陕西,之后的汉朝,发源地在徐州,发祥地在汉中。
晋朝为司马家所建,发源地在今天的河南焦作;隋朝发源地为陕西华阴;唐朝发源地为山西太原;宋朝发源地在河南开封;元朝发源地为蒙古;清朝发源地是辽宁抚顺。
新中国的成立也是北方最先统一,之后才有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豪言壮语。
可以说,除了朱元璋灭元立明,和辛亥革命,历史上就再没有北伐成功的例子,发生一次可以说是巧合,几大王朝尽皆如此,那就不是一句巧合能够解释的。
有一种很简单粗暴的解释,说是北方人人高马大,作风彪悍;南方人身材瘦小,性格软弱,双方打起来北方获胜不是理所应当吗?
显而易见,这种解释并不能让人信服,既然除却了人的因素,那就从其他方面分析一下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
一般来说,影响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无外乎人口情况,经济实力,气候条件,文化水平,士兵战斗力,将领指挥能力,战场地形等,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进行分析。
先来看看历朝历代南北人口分布情况,据史料记载,从先秦至两汉时期,我国北方的人口总数要远远大于南方,彼时北方人口密集地区众多,而南方则只有长江三角洲及川蜀等寥寥几处人类聚集地,南北差距最大时,北方人口总数几乎是南方的五倍。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地区群雄割据乱战不断,造成人口锐减,而南方偏安一隅,再加上有很多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居家南下,人口总数有了明显的上升,最巅峰时期几乎达到了北方的二分之一。
然公元548年,东魏叛将侯景于寿阳起兵叛乱,史称侯景之乱,直至公元552年,这场叛乱才告平息,经此一役,南方人口再次下降,几乎又回到了秦汉时期。
再之后的隋唐时期,中央政权并未重视南方发展,而北方一统之后人口有所恢复,所以北方人口总数仍然碾压南方。
唐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北方再次陷入战乱,为保身家性命,大量百姓开始南迁,南方人口逐渐增加,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百姓更是流离失所,南迁人口再次增加。
直至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权,北方人口流失的情况才得以缓解,可惜好景不长,仅仅167年之后,北宋国都被金国攻破,康王赵构在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建立南宋政权。
至此,北方地区已不在汉人统治之下,当时金国对汉人的压迫是非常残酷的,在这种情况下,北方百姓再次大规模南迁,南方人口逐渐与北方持平,再之后一直到现在,南方人口总数始终在北方之上。
对比过人口,我们再来看看经济。
在西晋之前,可以说南北经济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北方的经济水平要远在南方之上,毕竟南方大多数地区还处于未开发状态。
但西晋之后,北方地区战乱连连,造成了数次北方人口大迁徙,当然,随着人口转移到南方的,还有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资金。
尤其是到了隋朝后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南北交流变得更加便利,南方经济再次得到飞跃,所以有人说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是“过在当代,功在千秋”并不夸张。
到了唐朝后期,南方的经济已经反超北方,韩愈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也就是说天下税赋,南方占了十分之九,可见当时南方的经济已经实现了逆袭。
实际上从唐末起,我国南方的经济实力就一直在北方之上,近代有了发达的海运,这种情况则变得更加明显。
气候条件,文化水平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并非不可克服,至于士兵战斗力,北方士兵不一定就比南方士兵战斗力要强。
综上所述,人口经济方面确实有一段时期,北方要强于南方,可南方却是后来者居上,即便如此,历史上还是鲜有南方政权统一天下的例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排除了其他因素,问题的答案就简单很多,那就是将领的指挥能力和地形。
历史上我国的北方地区战乱不断,正因如此,军队的高级将领也好,普通士兵也罢,在不断的战斗中都得到了充足的锻炼。
反观南方,虽说也出现过许多割据政权,但正是由于南方经济实力强,百姓生活富足,才少了发动战争的动力,这样就造成其军队将领的指挥能力,各个兵种之间的协调作战能力均不如北方。
如果说将领的指挥能力对战争的胜负影响很大,那么地形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打开地图不难发现,我国北方多高山,而南方多平原,即便有山也是丘陵居多,也就是说,北方可守的天险要远多于南方。
南方唯一可守的天险就是长江,一旦长江失守,北方军队马踏江南,那么南方的防线就会被拉长无数倍,在没有热武器的情况下,几乎无法守住。
而南方军队向北方发动进攻就不同,攻破一道防线没关系,还有下一道关口,战略纵深极大,将南方军队生生拖垮,并不是不可能的。
再者热武器出现之前,骑兵是当之无愧的最强兵种,同等规模的步骑对战,步兵几乎不可能获胜。
而一支骑兵部队战力的强弱,战马非常关键,毕竟人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战斗力的,可是拉车的马再怎么训练,也不可能成为来去如风的战马。
那么问题来了,众所周知,我国南方多湖泊,水路纵横复杂,想找到一块上等的养马地并不容易,这就注定了南方战马的质量要远远落后于北方。
也正是由于南方水系发达,才造成南方政权手中都拥有大量的水军,对于南方政权来说这没有错,否则又怎么会发生赤壁之战这样经典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呢?
可是南方强悍的水军一旦到达北方作战,就非常尴尬。
没有发达的水路,想通过河道对北方重要城市发动进攻就是个笑话,转为陆路作战,水军的战斗力又无法跟陆军抗衡,基本上就等于废了。
第三点,我国地势北高南低,在公路不发达的古代,由南方向北方运输物资非常困难,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由南方向京城运输一百石粮食,路上的损耗就要达到惊人的八十石。
在这种情况下,发动一场北伐战争想要取得胜利,需要动用怎样的人力物力,才能保证物资供应充足?
也许有人会说,物资不够一路抢过去不就得了,以战养战了解一下。有这种想法不能算错,只不过是想的过于简单了一些。
对于北伐军队来说,一旦出现敌人坚守城池不出,再加上一招坚壁清野怎么办?攻破城池绝不是旦夕之间就可完成的,别的物资不说,单单粮食一项,每拖延一天就要消耗多少,一旦后勤供应不足,又不能就地补充,恐怕军队也就不攻自破。
相反的,以战养战这个策略,对于北方大军南征倒是非常适用的,毕竟南方经济发达,到处都是富足的城镇,北方骑兵来去如风,抢夺些资源并非难事。
最后还要提一点,就是历史上每次出现南北政权对峙,南方政权几乎都不会主动出击,而北方政权则无一不是对南方虎视眈眈。
究其原因,还是南方生活富庶,对于南方政权来说,只要守住这一亩三分地就好,但北方政权不同,还要时刻抵抗着外族的入侵,而战斗就要耗费资源,想要及时补充资源,拿下南方势在必行。
所以历史上的南宋才会愿意向金国称臣纳贡来换取和平,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也止步于长江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