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明珠,古道生辉
导语:丝路明珠,古道生辉
作者:邓 勤
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由大汉帝都长安出发,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历史学家范文澜称其“在中国史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美洲之发现在欧洲史上的重要”。关于西汉以后历代经略经营西域的目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巫新华博士认为,首先是打击削弱北方强大游牧政权;其次是使得中原政权“威德遍于四海”;另外还有保持丝绸之路畅通“致四方异物”的强烈经济、文化要求。
某种程度上,中国古代只要是有声有色、具有泛亚欧大陆影响力的王朝,无一不以经营西域为重。吐鲁番是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是闻名遐迩的历史重镇,其辉煌可以上溯至汉唐。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些曾经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为人类文明发展发挥过重要交通作用的吐鲁番丝路古道已经湮没于历史尘埃中。1995年—1996年,巫新华较为系统地考察过吐鲁番以及相关区域的古城、烽燧、戍堡、驿站等古代遗址、遗迹,并用车行、徒步、骑马、骑驴等方式逐一考察了吐鲁番地区沟通外部几乎所有在地理方面可能成为交通通道的山谷、达坂、沙漠、戈壁,出版了专著《吐鲁番唐代交通路线的考察与研究》。
巫新华最新出版的《重走天山路》是其东天山吐鲁番古道考察与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包括“吐鲁番盆地与天山”等六章,作者以西域历史背景、丝绸之路的沙漠戈壁和天山腹地路线为地理依托,以著名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线索,用探险考察的方法从厚重的历史尘埃中发掘这些沉寂的丝路古道,揭开了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枢纽的吐鲁番地区真实的历史面貌,强调了西域十字路口重要的交通作用,再现了古代丝绸之路重要路段灿烂的文化与文明。
本书讨论的吐鲁番地区交通所关涉的地理区域,以吐鲁番盆地为主,同时还包括东天山以北毗邻地区、哈密盆地、库鲁克塔格、焉耆盆地等地区。作者将实地考察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充分结合,对吐鲁番地区的古城遗址、烽燧遗址、古道分布情况等进行了详尽阐述。在第四章《与古道相关的遗址》中,作者谈到吐鲁番地区现在仍然保存有高昌古城遗址、七克台古城遗址等大量的古代城堡、居住遗址和烽燧戍堡遗址。这些古城遗址的性质和准确的地理位置以及年代,对研究古代交通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内含考古测绘图、遗址遗迹图、古代交通路线图以及旅友探险实拍图,图像资料丰富,直观地展现了吐鲁番地区的古道变迁。
作者指出,吐鲁番的一切历史文化成就,都源于它作为丝绸之路门户重镇的地位,都与吐鲁番沟通天山南北、大漠东西的各条古代交通路线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通过追溯吐鲁番的壮美历史,可以给游客历史的真实感、亲切感,仿佛置身于丝路古道,与古人同行。用探险旅游等特种旅游方式,开发这些失落已久的丝路古道,准确把握重要历史人物的经历、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对历史的重大影响,十分重要。(邓勤)
来源: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