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陕西、山东、甘肃,轩辕黄帝到底是哪里人?
导语:河南、陕西、山东、甘肃,轩辕黄帝到底是哪里人?
河南,陕西,山东,甘肃……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到底是哪里人?关于这个争论,商公子今儿一文说透。
三月三、拜轩辕,早已成为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盛典。但每到这个时候,关于轩辕故里的争论都会出现。现代学界共同认为,黄帝生活在距今5000年前后,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当时正是仰韶、大汶口、龙山三大文化交替融合的阶段,万人聚居的“邦国”迅速增多,最早的国家概念开始出现。
综合来看,史书中对黄帝故里有确切记载的说法,大概有4种:山东曲阜、陕西武功、甘肃天水、河南新郑。各地学者、网友的论据,大多来自史料著作,甚至包括地方史志。
其实,即便成书最早的《尚书》,时代也与黄帝相隔2000年,即便当时很多上古典籍还在,这些记载仍然只能当作参考,不能直接拿来当论据。至于两晋以后文献,可信度就更低了,仅凭这些记载就妄下结论,并不科学、也不严谨。
商公子一贯认为:对于历史的考证,应当严格遵守二重证据法,即史料与文物的相互印证,更何况是涉及半信史时代,更要证据扎实才行。
因此,我们主要以史籍记载、考古发现,以及当地文化传承、民间传说等方面来综合论证。
首先看山东曲阜说:
记载方面,此说主要观点有两则记载:
一是三国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
二是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说:“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
遗憾的是,在《帝王世纪》之前,没有更有力的相关记载。
遗址方面,曲阜处于大汶口、龙山文化区域核心,北20公里就是大汶口遗址,是6100-4600年前的大型聚落,但并不具有城市功能;南40公里有岗上遗址,距今约5000年,具有明显都邑特征,出土的陶、玉、骨等器物丰富,并有玉钺、玉斧、玉璇玑等具有身份象征的器物。
综合来看,黄帝故里山东曲阜说缺少记载,但关于少昊的记载、传说和遗存却十分丰富,且考古发现与史籍记载十分吻合,因此史学界倾向于将岗上遗址列为“少昊之都”。附近有宋代修建的少昊陵,千余年来官民祭祀不绝。
再看陕西武功说: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此说最重要的论据,是“姬水即今天漆水”。
但在这儿说明一下:关于姬水在哪里,目前有武功漆水、岐山岐水、新郑潩水、山东沮水、黄陵沮水等一众说法,但无一例外全都是玩同音、转音的“文字游戏”,是后人毫无根据的牵强附会,拿历史开玩笑,一律不值得采信。
考古方面,武功县境内及周边,确有不少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遗迹,但大多是几万平方米的小型聚落;临近的宝鸡,有该时期遗址740多处,但同样数量多、规模小,迄今仍未发现50万平方米以上、具有明显都邑性质的遗址。
并且,同类文化遗址更为集中、更为典型、规模更大的,是在以河南灵宝为中心的豫西、陕东、晋南一带,其中灵宝西坡遗址面积达4.36平方公里,这里还曾发现过5500年前人工开采的铜矿石,《山海经》《史记》等均记载,这里是黄帝铸鼎的地方。但当地关于炎帝的传说和遗存也不少,其中庙底沟遗址的得名,就是因为发现于一座炎帝庙下。
综合来看,此说存疑。
第三是甘肃天水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
此说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郦道元这篇渭水注,没有其他史料印证。
考古方面,这里发现的大地湾遗址,距今8300年至4800年,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出土陶、玉、骨、蚌文物8000多件,建筑也具有宫殿雏形,还发现了30多个具有文字特征的刻画符。
但综合来看,无论是考古发现、史籍记载,还是民间传说、当地文化,大地湾一期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比炎黄更早的伏羲重合,学界普遍认为这里是伏羲氏族的聚居地,但作为黄帝故里难以自圆其说。
最后是河南新郑说。
在古籍中,这一说法的支持观点是最多的,《世本》《竹书纪年》《史记》《大戴礼记》等都有“黄帝有熊氏居轩辕之丘”的记载,且后来的《帝王世纪》《续汉书》《水经注》《太平御览》均有“有熊国在新郑”的印证。
考古方面,新郑及周边最具代表性的遗址有三个:唐户遗址、西山遗址、双槐树遗址。
唐户遗址面积140万平方米,自裴李岗至东周时期,时间跨度长达6000年,具有大型都邑的特征,还发现了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统。
西山遗址距今5300-4800年,位于郑州惠济区,距新郑市约50公里,初步发掘面积20万平方米,具有明显的城市特征,是圆形聚落向方形城池转变的重要实证。
双槐树遗址距今约5300年,位于郑州巩义,距新郑市约70公里,残存面积117万平方米,拥有三重环壕、大型宫殿、广场街巷,是迄今发现同时期规格最高、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被命名为“河洛古国”。
这里是是史籍所载,黄帝活动最密集的区域,从出生、成长到建都,完整的一生都有迹可循;当地传说和地名系统完善,周边县市的黄帝遗迹多达几十处,且都能与先秦古籍一一对应。
所以综合来看,河南新郑说证据全面、遗址丰富,最为可信。
近些年来,关于黄帝故里的纷争,又出现“寿丘在湖南长沙”、“红山文化就是黄帝文化”、“姬水就是今天的大渡河”、“嫘祖从广西来到四川”、“黄帝生于宜川县寿峰”等说法,既缺乏史料依据,也没有考古证据。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是相互交融形成的,且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8000年来从未中断。
至于“故里之争”,我觉得首先是好事儿,这至少表明人文初祖黄帝,在华夏儿女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不可撼动,争一争也未尝不可,只要有理有据、不打没有意义的口水仗就好。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这种热闹该停一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