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文化
外冷内热、倔犟耿直、爱憎分明的范爱农
导语:外冷内热、倔犟耿直、爱憎分明的范爱农
《范爱农》是1926年鲁迅写的回忆性散文,通过追叙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范爱农,1883年4月9号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幕僚家庭,3岁丧父,5岁丧母,和妹妹范云姑一起由祖母抚养成人。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成员,1912年,不到30岁的他溺水而亡。
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绍兴府学堂校长,兼数学、测绘、体育老师,在他的教诲下,范爱农思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材生,也是徐锡麟的得意门生之一。
先生徐锡麟被害,范爱农以言行上的冷漠、反对、说风凉话,掩藏了内心的“热”。鲁迅当时没看出来,因此,当时的他,是厌恶范爱农的。
“酒楼叙旧”发生在辛亥革命的前一年,这个时候,鲁迅已经能够理解范爱农的“冷”,并尽释前嫌了。
辛亥革命爆发,绍兴光复期,范爱农有了从来没有过的笑容,作监学勤快地很,充满希望。这一切,鲁迅都看在了眼里,明白了范爱农真诚、热情和对革命的向往。
辛亥革命失败,范爱农困穷、凄苦、心灰意冷而自杀。死的时候仍是“直立”的,桀骜耿直的。
范爱农是一个外冷内热、倔犟耿直、爱憎分明的先进知识分子,鲁迅以怀念友人的情感线索和范爱农的性格发展交织成文。
鲁迅和范爱农,两人虽然都看不起对方,然而在现实面前,他们的境遇是如此相同,一个“在故乡做教员”,一个“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在民生凋敝的社会里,他们颠沛流离的生活如此相似,惺惺相惜。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