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后,汪精卫为什么要抛弃前半生的荣耀,去做日本人的傀儡
导语:抗战爆发后,汪精卫为什么要抛弃前半生的荣耀,去做日本人的傀儡
自从孙中山去世后,国民政府内的权力争夺主要集中在蒋介石与汪精卫之间。蒋、汪二人都深得孙中山的信任,曾被公认为孙中山的继承人。但两人的结局却迥然不同。
蒋介石虽败退大陆,可仍能在岛上统治几十年,也算得到善终。因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领导了中国的抗战,收复了大片国土,名声自然要比汪精卫好得多。
而汪精卫却因出卖民族利益,成了千古罪人。
但抗战前的汪精卫,他的表现甚至比蒋介石还要“爱国”,还要支持国家的统一和完整。当北伐结束后,蒋介石集中精力打内战时,汪精卫和他的“武汉国民政府”,不止一次地痛斥蒋介石的“清党”政策,主张“联共”“容共”,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十分不满。
那时的汪精卫,是以左派领袖人物的身份,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年轻时的汪精卫,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追随孙中山,那时的他意志坚定,誓言要坚决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当保皇派抨击孙中山和同盟会元老是“远距离革命家”时,汪精卫挺身而出,策划并亲自参与了行刺摄政王载沣的计划,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真正的革命者。
刺杀载沣的计划失败后,汪精卫被捕入狱。但他抱着必死的决心没有妥协。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令孙中山大为感动,称:“此即无异断吾臂也。”认为汪的被捕断了他的一条臂膀。那时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把汪精卫与一个“逆贼”联系起来。
汪精卫在国党内的地位并不次于蒋介石,又是孙中山信得过的人,很多人都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抛弃前半生的荣耀与光环,去追求日本人给他的那种虚无的头衔呢?以他当时所处的位置,的确有点儿不合常理。
其实这个答案并不难找。
汪精卫由一个左派人物迅速变成日本人的帮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他对国际局势的误判和缺乏战略眼光造成的。
“七七事变”后,中国举起了抗日的大旗。但自身所处的环境也相当险恶,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战争的惨烈超乎想象。在经过短暂的抵抗后,汪精卫开始对中国的抗战变得悲观失望起来。他认为,凭中国现有实力无法战胜日本。继续打下去,除了徒增伤亡外,失败无法避免。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持这种观点的人并非只有汪精卫一个,而是大有人在。抗战初期的中国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在所有的列强中,美国无意卷入中日之间的战争。英、法、德等国不会帮助中国,中国能依赖只有一个苏联。
但二战前俄国人在国际上的声誉比日本人更加臭名昭著。况且俄国人对中国领土的觊觎并不亚于日本。他认为,如果让苏联帮助中国抗战,不论能不能战胜日本,最终也会被苏联统治。如果被苏联统治,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亡国。既然战败无法避免,与其让苏联统治,还不如让日本统治。
就是这种对国际局势的误判让他选择了投靠日本,成了千古罪人,遗臭万年。
再一个,做为一个党的领袖人物,汪精卫缺乏应有的战略眼光,只看到中日之间在军事上存在的差距,却没有想到中国做为一个大国,日本要想在短时间内占领中国是根本不可能的。虽然日本已经占领了东北和华北的部分地区,但西南、西北及华南大部分地区仍在中国手中。在没有到决定胜败的最后关头,就作出“再战必亡”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他对抗战的悲观失望也是导致汪精卫身败名裂的另外一个原因。
这一点汪精卫甚至还不如蒋介石。抗战有多艰难,相信蒋某人不可能不清楚。可蒋介石却始终没有公开投降,硬是咬着牙挺了过来。在经过漫长的五年等待后,终于迎来了“珍珠港事件”的爆发。美国的参战帮了蒋介石的大忙,也打破了汪精卫的“再战必亡”论。
做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蒋介石远比汪精卫幸运。日本的入侵改变了两人的命运,汪由一个热血青年沦为千古罪人。而蒋介石则是被别人逼着由当初的消极抗日成了抗日的“英雄”。如此反转,的确让人难以预料。这也告诉人们,一个人能否成功,主要还是得靠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