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落凤坡死的人是诸葛亮,庞统能打败司马懿吗?答案显而易见
导语:如果在落凤坡死的人是诸葛亮,庞统能打败司马懿吗?答案显而易见
三国谋士中,以“卧龙、凤雏、幼麟、冢虎”最为盛名,即分别指诸葛亮、庞统、姜维、司马懿。除了“幼麟”之名还有一说是年少成名的周瑜,剩下三人都占稳了各自的名号。
如果当年,“凤雏”庞统没有惨死在落凤坡,而是“卧龙”诸葛亮战死雒城,“冢虎”司马懿又是否能够笑到最后?要想详细分析这个假想,还需要从复盘建安十九年,刘备和刘璋决裂,率军围攻雒城的那一段日子开始说起。
01 复盘“凤雏落坡”在《三国演义》当中,庞统身中数箭死在了落凤坡,不同于《三国志》中的寥寥数语,《三国演义》中对于庞统的死做了极为详细的描写和铺垫,而我们这里要去复盘的,就是以《三国演义》当中的“凤雏落坡”。
“凤雏落坡”的背景是著名的益州之战,身为谋士的庞统,他强大的执行力和谋略能力,在整场战争中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执行作用。
益州之战中,刘备和刘璋决裂,庞统再提出上、中、下三策吞并益州,上计为瞒着刘璋筛选精兵强将,在其反应过来之前突袭都城;中计为用策略捉拿杨怀高沛,夺取他们的士兵再进军益州;下计为退守白帝城,引荆州军队攻取蜀地。刘备稳妥起见使用了中策,攻打下了白水关,一路南下进军到了涪城。
故事到这里,看似进展顺利,但庞统的命运却逐渐开始被不稳定因素动摇。
首先是在涪城,庞统责备刘备现在在攻打别人的领土,身处战场却还在享受莺歌燕舞,这不是一个仁义之君的行为,他戳穿了刘备的虚假仁义,也招得了醉酒刘备的怒火。然后诸葛亮也以书信的形式发出警告,声称通过天象和术法推演,战争很有可能进入不利状态,而且这种不利情况会应验在将帅身上。
出征雒城前,庞统的马突然失控,庞统从马上摔下来,刘备见此状,把自己的座骑白马的卢让给了庞统,于是庞统告奋勇担任前军,带着部队走进了小路行至一地势逼窄之山谷处,听说此地名叫“落凤坡”,大喊道这里就是我凤雏庞统的天赐墓地,尔后遭埋伏于此的张任部队,由于庞统骑着刘备的白马,被误认作刘备,乱箭射死于“落凤坡”。
02 雅好人流,也难免大意《三国志》中,陈寿评价庞统:“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但《三国演义》中的庞统,除了这些品质,显然更具个性。
“凤雏落坡”,即是意外,也是必然,而这部分必然是由庞统自身的个性决定的。
从益州之战的起始,就已经能够看出庞统本身的冒险激进的做事风格。当时的益州牧是刘备的同宗兄弟刘璋,他成为了张鲁、曹操等其他军阀的眼中钉。刘璋的部下益州别驾张松劝刘璋欢迎刘备入蜀,以增强实力自保。
此时,庞统就已经提出直接杀害刘璋,大军征伐川蜀方案,但刘备不从,因为怕刚进入益州地区就和领导集团决裂会使得民心不服。但此时张松认为刘备才是明君,私下对刘备和庞统建议可以取代刘璋,而后张松的意图败露,被刘璋斩首,成了刘备和刘璋交战的导火线。
实际上,操纵张松被斩一事的,正是庞统。张松意图败露是因为其兄长张肃见到了他的好弟弟写给刘备的信,信中表达了张松催促刘备实施吞并计划的催促,写道“今大事垂可成立,如何释此去乎”,而这封信正是庞统故意安排给张肃看到的。
所以正是庞统自己,促成了这场自我毁灭的战争。
同时,庞统本身虽有大谋略,但也是个直肠子。在涪城的宴会上他戳穿了刘备的不仁,刘备虽然为自己辩解宣泄,但依然有可能心怀不满。
细读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备的“仁义之君”称号只是人设,假仁假义才是真,天下成就伟业的大人物都是究极的利己主义者,无论是残忍还是仁义,都是工具。
而且作为一军之帅,刘备有可能不清楚自己的白马如此显眼吗?所以刘备的让马很有可能是有意为之,即是报复庞统在宴会上的大不敬,也能通过自己对庞统之死反应和死后的追封,体现出自己的“仁义”。
庞统很可能是一个智商高,但是情商低的谋士。他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还能有条不紊地提出上中下三条可行之计,足见他本人的才华;但本人恃才傲物,随着在军中升官加爵变本加厉,即看不出刘备的算盘,也自大到自己骑着主公的白马走进地势逼窄,天然适合埋伏的山谷中。
03 凤雏不敌冢虎,天命也如果当年,落凤坡不是落凤坡,而是降龙谷,殒命于此的不是庞统而是是诸葛亮,庞统能带领蜀国战胜司马懿吗?
其实答案显而易见,凤雏不敌冢虎,这是庞统自身的缺陷所注定的。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几乎完人的存在。诸葛亮是名副其实的“卧龙先生”,不仅有出色的智谋,能够把握时势和人心,还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最重要的是,诸葛亮有着庞统没有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尽管诸葛亮拥有卓越的才华和高超的智谋,但从未自以为是,总是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把蜀国治理得蒸蒸日上。
即便如此,诸葛亮还是输给司马懿,病死在了北伐途中。而恃才傲物、风格激进的庞统,在司马懿面前怎么可能不会漏洞百出。
我们换一个视角,从《三国演义》中的细致描写转回到《三国志》中写到庞统之死的段落:“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三国志》作为更具分量的正史,草草几句,便写完了“凤雏落坡”,庞统的命运在史书中潦草收场。
《三国演义》无疑是对庞统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但究其在历史上的左右和地位,无法于司马懿相提并论,因此无论艺术如何丰富他,都不能改变他会死在落凤坡的结局。
时势造人,命运弄人,或许正是因为他或因意外或因人为,死在了落凤坡,命数里才不可能打败司马懿,毕竟司马懿可是笑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