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胡适的初恋情人,更是第一位女教授、白话文女作家!
导语:她是胡适的初恋情人,更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白话文女作家!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是她培养出了林徽因、冰心、张爱玲等后来被人熟知的才女,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她的名字,人们更熟悉的却是她的初恋情人胡适,她和胡适少年相识,被对方的才华吸引,互生情愫,但最终却没能白头偕老。
她就是陈衡哲,19世纪80年代出生于江苏常州,父亲是举人,祖父还做过知县,出身在这样的书香门第,陈衡哲从小就熟读中国古典名作。但和她的父辈们不同的是,她有一个留过洋的舅舅,给了她西方科技思想的启蒙。
因为时代的变化,也因为舅舅的思想启蒙,7岁那年,陈衡哲拒绝缠足,13岁那年,她一个独自前往广州读书,但去了才知道,学校只招收年满18岁的学生,无奈之下,她只能住在舅舅家里,但正是在舅舅家的这段时间,彻底改变了陈衡哲一生的命运。
受过西方思想启蒙的舅舅告诉她:“世人对命运往往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我希望你能造命,我也相信你能造命。”正是因为舅舅的支持和鼓励,陈衡哲以优异的成绩,得到了清华大学第一批留美学生名额,但这时来自家庭的反对接踵而至。
尽管舅舅支持她去留学,但是父母却是坚决阻止的,在父母的眼中,这个年纪的陈衡哲应该回家结婚,嫁给一个富家公子,好好做少奶奶,而不是漂洋过海去美国留学。但是,这时候的陈衡哲非常坚定,她拒绝了父母的要求。
陈衡哲对父母说:“我不愿意结婚,第一,已婚女子并不能享受多少自由,第二,我暂时不想承受生孩子的痛苦,最后,我也不想和一个陌生人结婚。”听完陈衡哲的话,父母非常不理解,她身边的亲戚们也开始嘲笑她,毕竟她说的那三点,古往今来哪个女子不是这样过的呢?
尽管当时有那么人不理解,但是对于已经接受先进思想洗礼的陈衡哲来说,女人要活出自己的价值所在,女人的定义不仅仅是成为一个贤妻良母,而摆脱这种生活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所以,作为中国第一批摆脱裹脚的女子,她独自一个人踏上去前往异国他乡留学之路。
在留学的时候,陈衡哲发表了一篇小说《一日》,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正是这篇小说给她带来了很多追随者,其中就有后来大名鼎鼎的胡适。有才华的人总有些惺惺相惜,两人一见钟情,互生情愫,相互欣赏爱慕,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命运早已为他们埋下伏笔。
正当陈衡哲和胡适在异国他乡情意正浓之时,胡适接到了母亲的来信,原来母亲早已在家乡为他定下一门亲事,也就是后来胡适的妻子江冬秀。这时候的胡适开始左右为难,一边是家中父母之命难违,一边是挚爱的灵魂伴侣,胡适陷入两难困局之中。
后来思考再三,胡适还是无法违背母亲的意思,于是他听从母亲的安排,离开了陈衡哲,回国和江冬秀完婚。陈衡哲知道后,悲痛不已,伤心的大哭了一场,哭完以后,把和胡适的这段情谊深深埋藏在了心里,她知道就算再深的爱意,她都不能插足别人的家庭了。
后来,她的另一位爱慕者任鸿隽,也是一位大才子,听说胡适抛下陈衡哲回国结婚去了,于是前往向陈衡哲表白,最终用他的真诚打动了陈衡哲,两人后来喜结连理。
婚后不久,陈衡哲受到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成为北大教授,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教授西方历史和戏剧。正是因为她的引导,在此期间,很多有才华的女性脱颖而出,比如冰心、林徽因、张爱玲都是她的学生,更是她的追随者。
在北大任教期间,陈衡哲和胡适成为了同事,难以避免的经常要经常见面,但是这时两人都已经有了各自的家庭,所以他们始终保持边界没有逾矩一步,他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祝福着彼此。
在抗战期间,很多学生被迫放弃了学业,但是陈衡哲一如既往的悉心教育自己的子女,她的儿子和女儿后来都考上了哈佛大学。
在60年代那个特殊的时期,陈衡哲的家被抄了2次,她的书稿和诗作被烧,但即便如此,她也依然心存希望。她说:“头脑发热的人也只能逞强一时,不可能长久的发热,这一切会结束的,因为历史总有它的规律。”
最终86岁的时候,陈衡哲因病去世,她曾经说:“人的一生只有一件事不能选择,那就是自己的出生,其他一切命运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站在新时代往回看,总是钦佩那些曾经的女性先驱者,在那个女性不曾觉醒的时代,是她们开始探索女人活着的更多可能,让后来的女性看到了希望和光,而陈衡哲,就是那道耀眼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