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挽救了衰败的家族,也是嘉靖皇帝的政治同盟,武定侯——郭勋
导语:他挽救了衰败的家族,也是嘉靖皇帝的政治同盟,武定侯——郭勋
郭勋,大明开国功臣郭英的六世孙,承袭武定侯。郭勋是明代中期重要的政治人物,特别在嘉靖朝前叶,郭勋参与了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在后世的史料里,郭勋一直被描述为一名政治投机者,在嘉靖朝的“大礼议”,“李福达案”中,一味地媚上取巧,不惜拨弄是非,颠倒黑白。同时,他也被当时的文官士大夫们骂为乱政者,不仅私生活混乱,用度奢靡,而且迫害忠良,贪赃枉法,近乎成为了嘉靖朝的一大毒瘤。
故宫一景
朝史暮想对于历史人物,一贯秉承着“屁股决定脑袋”的历史观,因为深信,历史上的每一个人,都不会是天生就怀着主观恶意去生活的,所有的举止行为其实都是基于人物自身的客观立场和身处的时代环境所做决定的。这不是洗白,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我们对于历史,应该保有的敬畏之心。
和大家聊聊郭勋吧,如果以其个人经历,和家族传承为视角,放到整个明代中期的政治生态里,其实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发现和感受。
勋贵世族的郭家,日子并不好过郭家在大明不简单,武定侯这个爵位,从朱元璋开国的郭英开始,一直传到了明朝灭亡。我们从朱元璋的洪武年开始算,当时有世袭爵位的功勋世家大概有三十多个,最后真正传下来的,也就三个。
郭家躲过了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清洗,躲过了朱棣“靖难”时的动荡,磕磕绊绊走到了正德朝,嘉靖朝。之所以说磕磕绊绊,是因为这一路的确走得艰难,走得惊心动魄。
明初,功勋集团几乎掌控着大明军权,这种情况在朱棣登基之后开始改变。一方面,皇帝们出于自身安全和集权的考量,从制度上开始对功勋集团加以限制;另一方面,国家承平,内部经济建设开始成为主流,文官集团开始逐步掌握了政治话语权;同时,随着第一批功勋大佬们或被清洗,或自然衰亡,大明的功勋集团开始走下坡路,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能挑大梁式的杰出人物了。
明太祖朱元璋 像
郭家同所有勋贵世族一样,也在不断地没落,甚至一度到了要被停爵的边缘。远的不说,就说郭勋的父亲郭良。从其父郭昌逝世后,郭良在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五朝,本人及其家族几次向朝廷请求能够承袭武定侯的爵位,却被皇帝以各种理由拖延和无视。其实原因也简单,郭家说到底是承的明太祖朱元璋的人情,大明走到现在,传了几代皇帝,后世朱家子孙对老祖宗给出的人情基本上没什么大的心理认同感,毕竟每位新的皇帝上台,都有一批自己身边人要给赏赐,老一辈的事情实在不想掺和。同时,大明的财政状态江河日下,哪哪都要花钱,养这么一群闲人,实在是心里不舒服。
命锦衣卫指挥佥事郭良袭武定侯......至是良母许氏为请袭爵。上再命吏部会官廷议。众以争袭爵革议,久不决。礼部侍郎焦芳独曰:“争爵之罪小,开国之勋大,岂可以争爵之小故,废开国之勋?”众服其言,议遂定,故有是命。——《明孝宗实录》
上述文字,记载的是弘治十五年,郭良最后得以袭爵的事情。这一次是郭良的母亲许氏向朝廷请求,朝臣们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最后由礼部侍郎焦芳下了定论,郭良才得以袭爵。
所以到了郭良这代,郭家日子其实过的不怎么好,甚至一度因为郭良被罢免了官职,全家陷入过财政困境。后来兜兜转转,终于承袭了武定侯的爵位,情况才开始好转,但这个时候的郭家,和皇帝们的关系已经很淡,很疏远了。
明代官员
何来此说?从当时郭良的工作职责可以看出。明代勋贵集团,特别是那些老牌的,长时间存续的家族,通过几代人的各种政治联姻,和皇室已经走的很近了。通常这些袭爵的功勋子弟,都会参与皇室内部的管理与皇家的各种典礼祭祀活动。但到了郭良时期,郭良并未在宗人府有过任何官职,也没有承担过任何皇室礼仪职能。不止一处史料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即明代中期几任皇帝,都有把郭家停爵的倾向。如果事情继续这样发展下去,朝史暮想估计用不了两代人,郭家就会因为哪天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言官弹劾奏疏,或者因为家族内部争夺继承权的官司而惹怒皇帝,被大明的老板趁机停爵,甚至搞不好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但是所幸,这时候出了一个郭勋。
颇有手段的郭勋,挽救了郭家的颓势郭勋不是废物,相反,这是一个很有手段,很懂得借势的人。正德三年,郭勋正式承袭了武定侯爵位,郭氏一族的生死荣辱,也同时交到了郭勋手里。武定侯郭勋,开始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重振郭家。
首先,郭勋打造舆论。
开国勋贵集团逐渐没落这一历史趋势,当时所有人都看到了,包括郭家自己。所以,郭家后来对子孙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包括郭勋的父亲郭良,曾经也试图考取功名来扭转郭家的颓势,只是并未中第,但重文风的传统在郭家已经深入人心。自然地,郭勋也拥有相当好的文化修养。《明史》给郭勋的评价是:勋桀黠有智数,颇涉书史。
《英烈传》 局部
郭勋开始陆续刊印书籍。在那个时候,起码在正德,嘉靖年间,大明的刊印业并不发达,耗财费力,但郭勋仍然陆续出版了《毓庆勋懿集》,《三家世典》,《太和传》,《郭氏家传》,《书庄记》,《水浒传》,《英烈传》等众多书籍,有文学的,有戏曲的,更多的则是关于郭氏一族的历史和先祖郭英有关的传记和通俗小说,其中又以《英烈传》和《水浒传》最有名,影响最大。
郭勋的这种刊印书籍的行为,一方面在文化领域博得了众多文人的好感,另一面通过这些明显经过郭勋“改良”过的郭家历史,在广大普通市民阶层增加了影响。这些被郭勋刻意营造出来的舆论导向,为郭勋后来在朝廷发挥自身的政治影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甚至连皇帝都曾被这些书籍所打动。
作为现代人的朝史暮想,对于郭勋当时通过出版书籍打造舆论的公关方式,不得不佩服其长远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
其次,郭勋开始向文官集团靠拢。
从郭良曾经想考取功名这事来看,郭家已经意识到了文官集团在朝局上的主导性。到了郭勋这,则加快了这一进程。
比如郭勋频繁接触朝中的官员,上至内阁的阁臣,六部主官,下至御史言官,翰林编修,甚至还有那些考学落第的士子。比如郭勋在正德年间做两广总兵官,就经常和当地文人打成一片。到了嘉靖朝时,郭勋还曾经参与了皇帝的经筵(皇帝和大臣的读书研讨会),这些做法,在明代勋贵集团里是,是非常少见的。
明代官员
再次,郭勋平息家族内部矛盾。
大明第一位武定侯郭英有很多儿子,这种子嗣繁茂是所有的老人家都愿意看到的场景。但是武定侯的爵位只能由一个人来继承,那么势必造成家族内部为了争夺袭承权而产生诸多利益纠纷。事实上,这种内部斗争,几乎在每代武定侯身上都发生过,甚至经常把官司闹到皇帝那去。这也是皇帝不喜欢这些开国勋贵世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平贼功,加太保武定侯郭勋禄米岁四十石,荫子一人为锦衣卫世袭百户。勋以无子,乞移荫于其弟。敕从之。——《明武宗实录》
郭勋在正德时期,曾经立下军功,皇帝赏赐他可以荫封一个儿子做锦衣卫世袭百户。郭勋以自己还没儿子为理由,把这个赏赐让给了家族的弟弟。
其实郭勋完全可以把这个荫封留着,等着自己儿子出生。但郭勋爽快地让给了别人。真的,历来成大事者,格局一定都大,郭勋的这一做法,缓和了郭家的内部矛盾,促成了家族的和谐团结,保障了自己在前线冲锋陷阵时,后院不会起火。
最后,郭勋开始认识到依附皇权的重要性的。
龙椅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郭家的历史。比如洪熙朝(明仁宗)的郭玹,他的袭爵是因为自己妹妹是明仁宗的贵妃。之后郭家内部曾经陷入了无休止争夺继承权的斗争,每一次都是通过各种关系能够影响到皇帝的这一方取得了胜利。同时,在功勋集团日渐没落时,郭勋想要重振郭家,想要让郭家在大明王朝的董事会里继续待下去,那么就必须坚定地站到大老板身边。
正德年间,郭勋当时和一个叫周宁的御史不对付。其实郭勋本身和周宁没什么大的矛盾,甚至周宁刚到两广时,郭勋是很热情的。但是后来周宁弹劾了钱宁,郭勋毫不犹豫地站到了钱宁这边,教训了周宁。钱宁是谁?就是明武宗朱厚照的近人,从某种角度来说,钱宁的态度就是朱厚照的态度,显然郭勋是看得非常明白的。
从正德年间郭勋袭爵之后,到嘉靖朝前期,郭勋在朝廷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和皇帝的关系越来越好,不仅重新代表郭家参与到了皇家宗族管理,祭祀典礼中去,且对朝局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这些无不说明了郭勋,郭家在明代中期重新的崛起。
从家族延续的角度来讲,郭勋无疑是郭家“中兴”的第一功臣,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郭勋与嘉靖的组合,是一次各取所需的政治联盟熟悉那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郭勋人生的高光时刻,是在嘉靖年间。从“大礼议”到“李福达案“,郭勋同明世宗朱厚熜巧妙地配合,一次次成功压制了文官集团的攻势,不仅巩固了刚刚登基的嘉靖皇帝之地位和权力,也让郭勋自己成为了当时对皇帝和朝局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天子近臣,炙手可热,红得发紫。
明世宗朱厚熜 像
大礼议起,勋知上意,首右张璁,世宗大爱幸之。——《明史·郭勋传》
嘉靖初年,“大礼议”事件中,郭勋觉察到了嘉靖皇帝的心思,通过支持张璁站到了嘉靖一边,出了大力,深受嘉靖皇帝宠幸。
“大礼议”事件,就是以杨廷和为首的一众文官以皇家大统传承的名义,要求藩王出身的嘉靖,抛开自己的亲生父亲,认明孝宗为爹,本质上是在嘉靖新帝即位,地位不稳时,向皇权发起的一场争夺政治话语权的战争。
郭勋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快速获得新帝认可的机会,不但暗中帮助张璁,桂萼这些嘉靖皇帝的重要“战将”免受文官集团的迫害,且随后公开为嘉靖皇帝站台背书,把自己捆绑到了嘉靖的战车上。郭勋这一做法,是有政治风险的,也有投机的嫌疑,因为作为世袭的武定侯,他完全可以隔岸观火,让自己远离朝局的纷争,只需要最后向胜利者伸出橄榄枝即可。但,风险与收益,往往也是成正比的,这次,郭勋赌对了,郭家赌对了。
“大礼议”以嘉靖的胜利而告终,而郭勋也正式开启了和皇帝的蜜月期。
明代官员
朝史暮想要说的是,本质上,嘉靖和郭勋的组合,是符合双方当时利益的政治结盟,也是彼此可以找到的最佳政治盟友。
对于嘉靖皇帝来说,他已经开始明白皇权与朝臣是处在斗争状态这一基本事实,而以外藩小宗继位的嘉靖,在京城没有任何私人班底可以利用。以往来说,皇帝和大臣斗需要找外援的时候,最佳选择一般是宦官和外戚。可嘉靖登基的时候,杨廷和这群人利用“武宗遗诏”几乎铲除了当时所有能够对抗文官集团的宦官势力,外戚更是无从提起。所以嘉靖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了郭勋这样的勋贵集团。更何况这些人不但资历重,背景深,影响大,往往还担任着军职,比如郭勋在嘉靖登基的时候,就掌管着一部分京军军权。如果得到这些人的助力,嘉靖这边的砝码,将会得到关键性的增加。
郭勋呢?朝史暮想说过,功勋集团的没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文官集团的发展壮大,自然地,骨子里郭勋对这些读书科举上来的文官,并没有什么好感。就算在“大礼议”中,郭勋站到文官集团这边,也不见得对方会念自己的好。而郭勋深知自己的武定侯爵位,郭家在大明的繁衍续存,都是托了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福,也就是承了皇帝的情。那如果自己能够像老祖宗郭英那样,为皇帝立下大功,让皇帝念自己人情呢?
朝史暮想几乎可以想象,当嘉靖皇帝听闻武定侯郭勋暗中在保护张璁,桂萼的消息时,心里一定乐开了花,甚至可能向身边的太监打听武定侯府的方位,眼睛不自觉地顺着武定侯府的方向望去。而郭勋在家里请张、桂二人吃饭,并在二人受宠若惊的眼光中亲自帮他们把酒杯满上的时候,郭勋心里想到的,一定是此刻在禁宫里冲着自己含笑点头的嘉靖。
故宫一景
还有“李福达案”。
其实就是一个叫李福达的反政府主义者,隐姓埋名潜伏到了郭勋身边,意图以新身份东山再起。后来被人认出来给举报了。文官集团就用这件事情打算把郭勋拖下水。
我们这个时候可以看出郭勋的手腕了。郭勋不慌不忙,联合了张璁,桂萼等几个老哥们,串通嘉靖,硬是把本已做成铁案的案子,给翻了过来,并借此把负责该案的一众官员全部拉下水,且不断进行发酵,牵连甚广,最后变成了对文官集团的又一次强力镇压。
真的,有时候朝史暮想读张勋,似乎能从字里行间里看到他微微泛着寒光的双眼。
巡视京营给事中魏良弼劾奏道士揸用鼓吹。廉之,乃郭勋家人郭喜所私与。勋因其疏伏罪。上宥之,令都察院逮治喜等如律。——《明世宗实录》
有一次,郭勋的家人被言官弹劾,郭勋主动上疏向皇帝请罪,并让朝廷将家人法办。
故宫一景
这件事情与“李福达案”放在一起看,你会发现,郭勋是那种非常懂得进退,善于拿捏尺度的人,还是那种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理性看待问题的主。
该发狠的时候一定出手狠辣,不给对方喘息机会,比如和皇帝一起对付文官集团;该收敛,控制脾气的时候,绝不随意暴躁,一切以大局为重。
聊到这里,不知道各位对郭勋有没有一个新的认识,朝史暮想断言,起码这个郭勋,绝对不是史书里所说的那个“勋以挟恩宠、擅朝权、恣为奸慝致败”的昏庸之徒。
兔死狗烹的结局,是封建权游的常规操作那为什么郭勋最后身死狱中?
会帝用言官言,给勋敕,与兵部尚书王廷相、遂安伯陈譓同清军役。敕具,勋不领。......勋疏辩,有“何必更劳赐敕”语。帝乃大怒,责其“强悖无人臣礼”。于是给事中高时尽发勋奸利事,且言交通张延龄。——《明史·郭勋传》
意思是,嘉靖让郭勋和王廷相等人一起勾清军役,郭勋没领敕令,还口出狂言,激怒了皇帝。然后言官适时补刀,说他与张延龄关系不错。
明武宗朱厚照 像
啧啧,这位叫高时的言官不一般,好一句“交通张延龄”。张延龄是谁?明武宗朱厚照的舅舅,武宗生母张太后的弟弟,而嘉靖和张太后的关系,那叫一个恶劣,张延龄很早就已经被嘉靖关进了监狱,本来想直接处斩,却一直被迫拖着。懂了吧。
嘉靖可以容忍郭勋的嚣张,也可以对其贪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绝不允许郭勋做出任何一丝能够威胁嘉靖皇位的事情。而与张延龄关系好,在嘉靖眼里,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这应该是郭勋最后失势下台的直接导火索。
据说郭勋入狱后,文官集团搜集了一大堆罪名,催嘉靖尽快结果了郭勋,但皇帝一直压着不肯动,甚至还命人除去了郭勋的枷锁,要求不准对他用刑,并几次要求朝臣复议这个案子。但拖着拖着,郭勋就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监狱里。
很多人以此来说明嘉靖对郭勋还是有感情的,一直拖着,且数次要求复议郭勋的案子,也是希望可以合法化地救出郭勋。朝史暮想只是呵呵一笑,明代皇帝要求大臣按规矩办事的时候,何曾自己守过规矩?一个已经坐稳位子的皇帝,要保一个人,怎么可能让他会不明不白地死掉?
说到底,还是郭勋对嘉靖而言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因为这个时候,嘉靖已经找到了制衡朝臣的一种全新办法,大明的文官将要开始真正见识这位帝王的权谋之术。而这时的郭勋,此时的勋贵集团,对嘉靖来说,开始变成了一种负担。因政治而组合结盟,也因政治而分道扬镳,再正常不过了。
故宫一景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我们不知道郭勋在死前,到底经历了什么,也不知道他脑子里最后的念头是什么。朝史暮想很想告诉郭勋,当年他的先祖郭英之所以能够被封为武定侯,除了跟随朱元璋起兵,屡立战功外,更因为郭英行事的谨慎,不轻易卷入朝局的争端,且处处表现出于权势的淡然与对现状的满足。但是转念一想,嘉靖二十年,郭勋入狱,嘉靖二十九年,郭勋之子郭守乾被嘉靖允许袭爵,成为新一代的武定侯,那么郭勋到底是害了郭家还是救了郭家?
朝史暮想再次重申,自己并不是要为郭勋洗白什么,甚至不关心郭勋在嘉靖年间参与过怎样的政务,只是每每看到有些朋友常常以史书之一言而轻易地对某件事,某个人做简单粗暴的定性结论,心中不免觉得有些不忍。历史到底应该怎么读?我们这代人依然任重而道远。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