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家皇帝雍正:面对自杀官员绝不手软,严查三代使其子孙成为穷人
导语:抄家皇帝雍正:面对自杀官员绝不手软,严查三代使其子孙成为穷人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说起雍正,应该都不陌生。无论是清宫剧中颇受偏爱的后宫秘史,还是正史中的康乾盛世,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对于他的感情生活,我们不多加评判;对于他的处理政事的态度,可谓是津津乐道。身为塑造清朝“最后的繁荣”中的一员,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他本身的能力并不优秀,只是依靠康熙皇帝留下的财富和制度,才能勉强维持比较繁荣的局面。也有人认为,他的能力十分出众,在九子夺嫡的历史局面中,成为最后的赢家,自然不是平庸之辈。正是因为他的统治,清朝才能持续维持繁荣的局面。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虽然我们不能回到过去亲眼见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史料记载推测一二。
一、改善朝廷风气雍正刚刚即位的时候,朝廷的风气便已不佳。在康熙皇帝晚年十分宽厚的政策之下,清朝的官场互相勾结、收买的现象非常的多。国库更是亏空到了一种难以想象的地步,清朝俨然一副“虚假繁荣”的景象。
无商不奸,无官不贪。一旦财富的获得变得触手可及,很难有人可以抵抗得住诱惑。但是官员的钱财能从哪里来呢?要么是搜刮百姓,要么是私吞国库。无论哪一点,自然都不是满怀雄心壮志的雍正皇帝可以无视的。
一开始,官员并没有把他的行为当成一回事。毕竟纵观历史,没有一任皇帝不尝试解决国库亏空的问题,但是极少有人成功处理了这个矛盾。大多数只是严查一阵,抓几个风口上犯事的官员处理一番,便销声匿迹了。
他们以为这次清查行动也不例外,不过只是形式工程,做做样子便可以糊弄过去。等到风头过去,还是优哉游哉,相安无事的状态。
但是没想到,雍正皇帝动了真格。甚至严肃声称,如果你们不可以自己查清这件事,我就派大臣帮你们查清;如果大臣也查不清这件事,我就亲自去查这件事。
此情此景,此言此行,公开和官员叫板,直接触碰了贵族官员的利益。
虽然说,古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身份和地位,任何人都要听从皇帝的命令。但是实际权力的运行之中,还是会受各方势力的制约。在当时注重协调各方利益,讲究温水煮青蛙的大环境下,这次清查行为看上去更像是有勇无谋的举动。
但是,雍正皇帝是何许人也。不管是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不管是多年的老官还是刚上任的新官,不管是位高的官还是位低的官,不管是京城的官还是地方的管,通通彻查到底,没有一个遗漏的地方。
清查行动像一场无法遏制的飓风,将每一个官员都卷进其中。可能前一秒还在案台之上悠然饮茶,下一秒便在牢狱之中接受审问。
二、贪官畏罪自杀据史料记载,这次涉及范围广、清查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彻查行动,成效十分明显,足足查出了两千多名官员。光是湖南一省,被革去职位的人就占了全部官员的一半,更有严重的地区,几乎找不到连续做了三年以上的官员了。
即便如此严查,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种隐藏资产的方法也层不出穷,有的官员把钱埋在地窖,有的官员把钱藏在槽口,有的官员把钱转给子女,有的官员把钱交给远房亲戚保存,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这是财不外露的官员最后挣扎的方法,还有些官员大张旗鼓,人人都知道他有很多钱。福建有一个叫做陶范的官员,极尽奢华。家中金银珠宝数不胜数,翡翠玉器琳琅满目,光是靠近便可以闻到金钱的味道。
康熙帝在时,他毫不顾忌,逍遥渡日;到了雍正帝即位,他便无可奈何,愁眉不展。前脚福建巡抚刚向雍正皇帝参了他一本,后脚他听到风声就寻了一处,自我了断。
其实按照当时的律法,即使查出他贪了很多钱财,也罪不至死,顶多是革去官职,将赃款收归国库,再蹲个几十年监狱。
但是他视财如命,宁愿一死也不愿意交出钱财。也许他临死的时候,还想着他的子孙后代可以依靠他留下的钱财安度一生。
可惜,他不了解雍正。他的遗愿终究只是痴心妄想,堂堂雍正皇帝怎么可能允许有人因为不义之财成为“富二代”或者“富三代”。
广东道员李滨也是如此,刚听到巡抚参自己的消息就畏罪自杀,生怕赶不上投胎。
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或苦学多年终能为官,或才德过人举荐为官,明明可以选择更好的前程和未来,却贪图一时富贵,误入歧途。自己的性命姑且死不足惜,可怜一方百姓,备受剥削与压迫。
若他们知道有朝一日会遇上如此严查的雍正皇帝,是否还会选择用生命为那些金银珠宝买单?钱财乃身外之物,可是缺少钱财却是万万不可的。明明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他们还是不顾及百姓的死活只为自己的享乐敛财。
得此结局,可谓活该!
三、雍正彻查三代官员自杀,在当时来说肯定不是什么好事。这简直就是平白让百姓看了笑话,有损官员的权威。有些官员认为,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既然陶范已经死了,那么他的事情就算了吧。
但是雍正皇帝的眼里可容不下沙子。还没有查就自杀,如此心虚的表现简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怎么可能放过他。不仅要查,还要狠狠的查!查他和哪些人有相互勾结的往来,查他到底贪了多少钱财,查他的钱财流向了哪里。
虽然陶范死掉了,但是陶范的子女还活着,审问不了死人,便去审问活人。
那些被藏起来的财产自然也不会放过,不说是掘地三尺,也能称之为不放过一个犄角旮旯。这些财产自然也不会留给陶范的子孙后代,全部收归国库所有。
雍正在历史上的名声不是很好,一直都有“抄家皇帝”的称号。对于品行不正的官吏,他十分的严格,甚至到了无情冷血的地步。
他曾说过,对于众多官员都为之求情的官吏,更要严加审查其中利害关系,即使查到山穷水尽,也不可以放过一丝一毫的遗漏。对于他们的子孙后代,让他们一直当一个穷人,才符合我的意愿。
有人认为,雍正对于已经死掉的官员还如此严格,实在是毫无人性。但是换一种角度思考,也许是他太了解人性了,才会做出这个决定。
如果一个人的死亡,可以让子孙后代都不为生计而烦恼,那么绝大多数的人都愿意去死。如果放过了一个陶范,那么就会出现无数个陶范。
严查自杀的官员,看似冷酷无情,实际上反而减少了自杀的官员。因为他们知道,自杀并不会获得利益,百害而无一利的行为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从结果来看,反倒是保护了那些官员的性命。
除此之外,雍正皇帝还采取了各种有利于改善朝廷风气的措施,其中有下属犯罪、株连上司和打击假币现象之类的严刑酷法,也有“养廉银”和“火耗归公”之类的怀柔政策。
虽然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存在惩罚过于严厉、程序过于严苛的问题,但是这次行动真真切切地给各地官员的头上悬了一把刀,让他们谨言慎行,不敢去“贪”。
这次行动不仅改善了混乱已久的朝廷风气,还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安定,社会的秩序更加稳定,清朝繁荣的局面得到了维持。
结语
不要小瞧一个皇帝的野心,也不要忽视为政者的智慧。也许其不近人情的举动会在后世留下不好的名声,但是当时的平民百姓必定是十分喜爱这样的皇帝的。
人性本贪,这是难以避免的事情,极少有人能够抵御诱惑。对抗诱惑的最好办法,要么是没有诱惑,要么是接受诱惑需要付出的代价十分高昂。
“贪”一直是官僚系统的一大诟病,在有制度规范比较完整的时候尚且如此,更何况制度不够完备的过去。怀柔政策在某些时候能够发挥奇效,但是在不良风气盛行的年代,还是多一分严厉,多一分权威。
当然,雍正皇帝并非一昧的打压官员,毕竟光凭他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管理庞大的国家,还是需要官员的参与的。他也推行了很多相关政策提高官员清廉管理事务的积极性,增加官员的俸禄收入。
每个统治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与其过度关注方法,不如多关心关心结果。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不管是严厉的政策还是宽厚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就是好政策。
参考文献:
《名家说清史:雍正皇帝》
《雍正如何让官吏为国家做事》
《雍正传》
《中国通史》
《清世宗实录》
《清史稿·本纪九·世宗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