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人是铁,饭是钢:三餐喝稀粥的抗日军队,口粮让人心酸

导语:人是铁,饭是钢:三餐喝稀粥的抗日军队,口粮让人心酸

作者:冬冬骑士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人以食为天”“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打仗就是打后勤”,这些脍炙人口的话广为流传。谁都知道,食物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能量,如果军人没有充足的粮食,连端枪的力气都没有那还打什么仗。那么,二战中的几个主要参战国军队的粮食补给情况如何?

人是铁,饭是钢:三餐喝稀粥的抗日军队,口粮让人心酸

美军的快餐口粮套装

先说国军。抗日战争前期,尚能保证士兵基本的温饱问题,但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江浙一带的粮仓先后失去,国军的后勤补给开始大面积缩水,从最开始的满足士兵基本生活要求,每日有蔬菜、猪肉,到后来只是供应稀饭和菜汤。再到艰难的1942年前后,许多非嫡系的国军士兵三餐基本上都喝稀粥了。

再说到八路军、新四军,更是艰难困苦,老蒋不予拨付粮秣,整个抗战时期很多时候都靠自给自足,我们熟知的“小米加步枪”就是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士兵吃着粗糙的小米,用着老旧的栓动式步枪,确实是真实写照。

人是铁,饭是钢:三餐喝稀粥的抗日军队,口粮让人心酸

国军士兵开饭,伙食很无奈

德军在开战初期横扫欧洲,有赖于其强大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后勤保障。有一个例子,是德军能给士兵们供应他们最喜欢的黑面包。在德军每一个师,都有一个专门负责烘焙黑面包的“野战面包连”,这支面包连队的人数大概在130人左右,他们的“作战任务”之一,就是为整个师烘焙黑面包。他们会根据作战地域的气候环境、食材供给及士兵的体质情况,在黑面包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燕麦粉、杂粮以及维生素。不仅如此,这支面包连队为了让士兵在战场条件下得到更长保质期的野战食品,会根据作战任务的时间,调节黑面包的硬度(含水量),越硬保质期越长。一个拷得好的黑面包,能够保持15天以上不变质。

人是铁,饭是钢:三餐喝稀粥的抗日军队,口粮让人心酸

德国做工精细的黑面包

再看苏军士兵的口粮情况。众所周知,德国采用闪电战突袭波兰,苏联也在战争初期失去了白俄罗斯、乌克兰等重要粮仓,一时间苏军的后勤陷入被动局面。同样习惯面包饮食的苏联人,也将黑面包作为重要的能量来源,但和德军相比,质量和口感上有着天壤之别。在卫国战争时期,面包在苏联军队中一直被视为重要且神圣的战备物资,所以在当时,苏联对负责烘焙部队面包的人有着极其严苛的条件,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必须忠诚可靠,一口面包都不会偷嘴。

人是铁,饭是钢:三餐喝稀粥的抗日军队,口粮让人心酸

苏联的黑面包,二战时救过上千万苏联军民

苏军的黑面包被苏联人称为“大列巴”,这种面包相较于德国的精细加工、选料讲究,就显得较为粗糙了,用料也简单甚至还有一些心酸。“大列巴”需要连续烘烤三天的时间,让水分全部蒸发,并且苏联军队专选内务部的人来制造黑面包,因为这种黑面里添加了稻壳、锯末等渣料,所以饱腹感极强,但口感很硬。有一个略带调侃的段子是:一次肉搏战,苏军士兵慌忙之间从背包中抽出大列巴,狠狠砸向德军,敌人倒下了,面包还直挺挺。

人是铁,饭是钢:三餐喝稀粥的抗日军队,口粮让人心酸

苏联的黑面包如同钝器,能当板砖用于战斗

最后说一说美国。美国自参战以来,除位于夏威夷的军事基地被轰炸外,国内没有遭到破坏,再加上美国实力非凡的工业基础及完备的后勤保障,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大兵几乎不存在口粮问题。但对于美国大兵来讲,吃饱不是事,他们关心是可口问题。梅林午餐肉是美军最常用的食品,大兵对这种合成食品的口感极其厌恶。有一次在英美两军驻地,一名美国士兵为了表达对午餐肉的不满,当众将其扔到地上,恰好英军士官从旁边路过,捡起这块午餐肉吹掉灰土,很享受地嚼了起来。美国大兵只是一愣,又继续开始他们的抱怨。

人是铁,饭是钢:三餐喝稀粥的抗日军队,口粮让人心酸

美军士兵食用斯帕姆午餐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