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学生无聊的时候可以写什么(学生无聊的时候可以干什么)

导语:学生的无聊倾向性对于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

初中生从进入中学后,主要生活环境由家庭变为了学校,作为初中生的主要活动场所,能否适应学校生活,也成为了学生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

Pianta的观点认为,学校适应在初中生的健康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许多学校都将学校适应纳入衡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指标内,同时,它也被视为素质教育目标之一,综上,初中生能否较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已然成为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条件。

个体在小学阶段,经历了自我意识觉醒的第一时期,在进入初中后,这种自我意识觉醒也进入到了第二个时期。初中时期,对个体而言,也正是个人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期。他们通过生理上的成熟与更为重要的心智上的发展,充分把这种觉醒展现了出来。对初中生而言,学校适应问题已经成为了心理发展的重要问题,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和校园生活正常开展的前提。

但是,在现实情况中,确实存在着难以适应学校环境的初中生,产生各类情境下的学校适应不良,引发学生心理问题,产生消极情绪和无助,甚至发生学校回避。已有研究表明,有16.6%初中生被发现存在着学校适应不良的状况。

初中生一旦发生学校适应不良,会倾向于通过攻击他人、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等方式来发泄适应不良导致的叛逆情绪,更有甚者会发生校园暴力。

陈健芷等统计发现,初中生校园暴力的发生率达到30%,但是,在部分学生存在着学校适应不良的同时,依旧有许多学生的能够做到适应学校生活的各类情境。

现有众多研究均证明了学校适应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研究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对于发掘学校适应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初中生来说,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而学习任务主要完成场所就是学校,学校适应是每一位初中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同时,家长和老师也长期都在关注着学校适应。

国外学者Ladd指出,学校适应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获得相应的奖励,并有利于其学业发展。

已有研究中显示,初中生学校适应处于中等水平。曲光莉、孙紫微、高迪都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初中生的学校适应总体状况良好、整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结果。

另外,刘万伦通过调查867名安徽淮南的中小学生后得出,随着年级的逐渐上升,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能力在逐渐下降,但在具体方面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如在学校喜好性上,基本上都是高年级的学生喜好程度不如低年级,而在环境的适应性上,也体现出类似的趋势。

现有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以下角度探讨了影响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因素。一个是学生因素的角度,张光珍等、李云琪分别运用追踪设计与问卷调查,就初中学生的心理弹性以及相应的学校适应之间关系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得出的结果是两者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孙紫微则表示学生的无聊倾向性对于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自我监控在学生的无聊倾向以及学校适应水平之间,起中介作用;陈英敏指出很多学生性格中的羞怯不但可以作为负向预测高中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的因素,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核心自我评价来影响学生的学校适应。

还有站在社会支持的角度上来看,家庭、朋友等社会支持对于学生的学校适应能力而言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李文道在深入分析了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之后指出,社会支持越高,则学生的学校适应性越强,反之则越弱;丁方通过调查初中流动儿童后指出,社会支持在儿童的学校适应上起着最主要的作用;闫森指出,双亲的情感温暖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弹性、感恩心理,并最终影响学生的学校适应;陈英敏则表示,同伴依恋能帮助高中生克服羞怯,更好地适应学校。

Pianta提出,学校适应在中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也可能会对他的一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研究学校适应影响因素基础之上,一部分学者有针对性的探讨相关干预研究,以改善学生学校适应现状,提高学校适应能力。

调查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初中生中,学校适应总体情况较好。本研究中,条件设施适应和集体人际适应方面得分最高,其次是学习适应、压力挫折适应、身心表现、竞争情景适应得分相对较低。

由于本研究涉及到的学生均就读于县区学校,且农村学生占大多数,农村学生自幼家庭条件并非优渥,因此对于环境的适应性较高,即使县区学校环境相对落后,他们也不会特别挑剔,因此本研究条件设施适应的得分较高。

另外,个体在初中阶段,正处于第二个断乳期: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慢慢减少对父母的依赖,相应的也就将更多的交流指向了班级集体,开始重视友谊的分享性、关怀性,因而他们比较满意自身的集体人际关系,相应得分也较高。

而与毫无升学压力的小学相比,初中面临着中考,学习压力也会随着年级不断增加,特别是县区学校的学生都很渴望考入城区内的优秀高中,就读于教育资源本就不如城区的县区初中,他们不仅要和周围同学竞争,还要和已就读于城区初中的学生竞争,随着中考的临近,竞争压力势必会日益增加,因此相应得分也最低。

本研究发现,从学习适应、集体人际适应以及压力挫折适应三个维度来看,女生的得分是显著低于男生的;但是在从身心表现上,男生得分又显著低于女生。从心理发展层面来分析,女生的心理发展时间要早于男生,因而有更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能够保持身心协调发展,因此,身心表现上显著好于男生。

但也正因为初中女生比男生更加早熟,与性格外向、不拘小节的男生相比,他们有着更多的秘密和烦恼,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更为敏感、思虑较多,因此在进入青春期后,交友范围会不断缩小,也会发生集体人际关系不适应的情况。

另外,梁军林等人在经过研究后得出:男生与女生在应对人际关系时的表现是有所差别的,一般男生更积极主动,而女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却是处于被动状态。

Ladd也曾经提到,女生在被拒绝或是遭到训斥之后,其较多的会感到焦虑、退缩,这使得女生在面对压力挫折以及容易带来压力挫折的学习困难时,会产生难以消解的负面情绪,导致女生在压力、挫折等负面情境下,适应水平不如男生。

初中生学校适应在集体人际适应、压力挫折适应2个维度,初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初三;从学习适应维度来看,初二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初三。初二作为初中生涯里最轻松的一年,即没有初一时的青涩与陌生,慢慢交到了关系好的朋友,也没有初三紧张的学习氛围与陡增的中考压力,挫折情境较少,因此,初二阶段的学生人际关系较好、压力挫折较少,且学习尚能应付得过来,因而导致其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三。

但是学校适应在身心表现、以及竞争情景这两个维度上,可以看出初一学生的得分是显著高于初二、初三的;从条件设施适应维度来看,初一、初二得分显著高于初三。综合以上差异可知,初三在所有维度上均得分最低。

由此可知,年级的增长会降低学生对学校的适应度,该研究结论与曲光莉基本一致,但是与李文道、崔娜的研究并不一致。在笔者看来,学生对学校的适应能力受到了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水平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在不同的经济水平以及教育水平下,学生对于学校的适应程度也会存在区别。

参与调查的学校在本市均为县区初中,与城区初中相比,学生整体学习成绩水平并不算高,因此,随着中考的不断临近与日益剧增的学习压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可能呈下降趋势,导致逐渐无法适应繁重的学业,极易引起学校适应不良的发生。初中生学校适应在条件设施适应维度上,农村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这一点也比较好理解。

农村学生从小家庭条件一般,对于条件同样一般的县区学校也能很快适应;而与之相反,城市学生多生长于较好的家庭环境中,面对条件设施相对简陋的县区学校,必然会产生无法适应的情况,因此二者之间产生了显著差异。

初中生学校适应性别和年级在集体人际适应维度上还存在交互作用,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初一男生显著高于初一女生,初二男生显著高于初二女生,初二男生显著高于初三男生,初二女生显著高于初一女生。

在前面的研究中,已经探讨了女生在集体人际适应维度上得分低的原因。由于女生习惯于釆取被动的应对方式,特别是在初一年级,进入一个新学校、新班级,面对陌生的同学和老师,他们在集体人际适应上也很少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

这对于教师启发在于,当面对初一女生这一群体时,可以多举行一些班集体活动,创造学生之间接触的机会,让别人有更多主动的机会去了解他们,缓解他们由于不能较好适应陌生集体而产生的不良情绪。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