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产生分享行为的背后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具体现象)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幼儿接触的环境在不断地扩大。
幼儿在对环境的适应中,分享行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行为不仅能够促使幼儿与他人和平相处,提高人际互动,而且在分享行为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能力。
分享行为是指个体自愿将其所拥有的资源与他人进行共享。其在幼儿2-3岁左右就会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多。
而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情绪理解是社会交流和社会交往的基础,对幼儿的社会适应以及对促进幼儿积极的人际交往有一定的作用。
幼儿准确地解释他人的面部表情可以使幼儿产生共情唤醒和利他反应。儿童不仅通过面部表情,还可以通过情绪原因和情绪后果来推断社会情感。
除此之外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可以调节幼儿的行为,MarkusPaulus的研究发现幼儿会对没有接受分享行为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从某种角度上将幼儿对没有分享的个体产生了情绪预测,并了解这种个体的情绪感受,即对他人产生了情绪理解。
由此可知,对他人或自身情绪的理解能力可以促使幼儿分享行为的增多。Sallquist,Eisenberg,Spinrad,Eggum和Gaertner的研究支持该观点,发现幼儿对情绪的理解促进了亲社会行为。
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需要分享行为来促进同伴之间的关系,此时幼儿需要理解自己的同伴的情绪,以及其心理的精神状态,而他人的情绪的反应进而会唤起幼儿的情感,此时幼儿可能就会抑制自己独占资源的想法进而分享。
例如当幼儿在玩秋千时,会对其身边的小伙伴的当下的情绪、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当预测到其他小伙伴玩耍到秋千时会开心,此时幼儿就会抑制自己独占秋千的想法,进而将秋千与他人进行分享。
基于此,研究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对4-6岁幼儿的情绪理解、“冷”“热”执行功能对分享行为的影响以及关系特点进行研究。
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完善幼儿的发展理论,也对幼儿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幼儿情绪理解和分享行为的一般特点
首先,在分享行为特点上,大班幼儿平均分享数量要多于中班幼儿,男幼儿与女幼儿对贴纸的分享数量几乎一致,即不存在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4-6岁在对贴纸的分享数量上很少幼儿愿意分享一半或者以上的贴纸,说明随着年龄幼儿的分享数量变多了,但是分享行为并没有达到公平分享。
LIUB,HUANGZ,和XUG,等人对3-12岁的儿童的分享行为进行研究,让儿童对8颗糖果进行分享,分享糖果的数量随着年龄而增长,但是6岁之前的幼儿分享一半以上的糖果还是很困难的。
总体上,幼儿情绪理解能力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无性别差异,发现该能力的发展与幼儿的年龄有关,而幼儿在面部识别以及情景情绪中对情感的感知,男生与女生表现没有差异。
由此可知男女拥有相同的情绪发展速度,都逐渐掌握对自我和他人情绪或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
但陆小庆的研究中发现女生在该能力的表现要好于男生。与本研究存在差异,可能存在的原因是对研究对所选取的情绪理解的成分不同,其将情绪理解划分为情绪规则的表达和情绪观点采择能力。
而女幼儿的语言能力以及对规则的遵守要好于男幼儿,因此可能形成了性别差异。
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管对待男幼儿还是女幼儿,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尊重幼儿的想法,关注其心理状态,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对情绪的理解与表达,使幼儿更好适应社会。
因此,在情绪理解能力上,男女幼儿可能拥有相同的发展速度。而涉及到情绪理解的具体成分时,大班幼儿的表现均显著好于中班幼儿,男女幼儿表现大致相同。
在情绪情景识别方面,pons等人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四岁幼儿可以通过基本情绪识别。4-5岁是愿望情绪和信念情绪发展的关键期。
在情绪原因方面,幼儿5-6岁时才能够对情绪体验进行合理的解释。对他人情绪原因的解释往往需要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因此中班儿童的情绪原因得分要显著低于大班幼儿,除此之外,四岁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相对五岁左右的儿童相比要稍逊一筹。
中班混合情绪的得分显著低于大班幼儿,中班大部分儿童对同一情景中的两种相反情绪只能感受其中一种,而此时一部分的大班幼儿基本上可以识别该情境中主人公的两种不同的情绪。
混合情绪的发展关键年龄在5-6岁左右,通过让幼儿匹配相关人物的情绪的方法发现5-6岁的幼儿可以感知到卡通人物有既开心又不开心的情绪。由此可知4-6岁幼儿情绪理解及其各成分都有较大的发展,男女幼儿的发展速度大致相同。
二、幼儿情绪理解和分享行为的关系
研究表明,当控制年级效应后,情绪理解总分与分享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情绪理解总分也显著正向预测分享行为。
个体的情绪理解能力越好,更好地理解他人在情景中的情绪和情感,推测他人的情绪状态进而从某种程度上唤起幼儿的同理心,进而表现更多的友好行为,即幼儿对他人需求的理解可以促使其做出分享行为。
信念情绪与情绪原因正向预测了幼儿的分享行为,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可知幼儿在人际交往的中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往往需要觉察到他人的情绪线索,或者通过他人的反应推测第三方的情绪或者心理状态,进而对其产生的情绪进行解释。
而对他人或第三方情绪推测往往需要幼儿信念情绪发挥作用,同时还涉及第三方的信念认知,而幼儿在4~5岁期间可以外显理解错误信念。
因此幼儿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信念情绪可以促使幼儿更好地理解他人或者第三方的情绪情感以及心理状态。
因此在人际交往互动中,促使幼儿表现出更多地体现友好和谐的行为,例如分享行为。有研究对4-5岁幼儿的独裁者博弈游戏中的利他行为分析,发现幼儿推测理解他人的负性情绪有助于分享行为的增多。
幼儿对情绪原因的解释显著正向的预测了幼儿的分享行为。有研究支持了这一结果,刘安庆的研究发现幼儿对情绪原因的解释越准确,幼儿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并且幼儿在该能力表现越好,其攻击破坏行为越少。
并且对情绪原因的解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涉及对他人情绪情感以及心理状态的认知评价,并根据以往的经验形成判断,从而可以唤起幼儿的共情以及利他行为的反应,从而促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幼儿的情绪识别能力和愿望情绪理解在幼儿四岁左右发展成熟,而幼儿的分享行为在该阶段仍处于吝啬阶段,由此可知此时的4-6岁幼儿的分享发展与情绪识别、愿望情绪的关系程度较低。
研究发现混合情绪与分享数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有研究发现混合情绪理解是属于情绪理解的高级层次,虽然大班幼儿在同一情景下识别两种情绪的能力要好于中班幼儿,但仍然没有发展成熟。
可能导致幼儿混合情绪理解与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很微弱。因此幼儿情绪情景识别、情绪原因、愿望情绪和信念情绪能力的发展对分享行为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研究发现分享行为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有研究发现女生的分享意识也分享行为好于男生。
究其原因,在21世纪中幼儿的家长更多关注孩子们的社会认知技能,让幼儿更好地融入集体,因此往往在进入幼儿园前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促使幼儿进行社会适应的行为,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母亲的语言能够引导和启发幼儿,使其在与母亲的交流中提高情绪理解能力,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综上,幼儿情绪理解与分享行为的关系密切,幼儿个体情绪理解能力越高会表现出更多的分享,当聚焦到具体成分时幼儿情绪理解的信念情绪和情绪原因的发展对分享行为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幼儿能准确地解释和理解他人情绪对于进行亲社会行为非常重要,它促进了共情唤醒和利他反应,因为幼儿使用情绪原因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反应来推断基本的情绪和社会情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优秀作者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与我们取得联系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岑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