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子女关系的变质,从老人带娃开始
导语:父母和子女关系的变质,从老人带娃开始
文/越越爸育儿
小的时候,儿女都希望父母对自己多一点偏爱、包容和鼓舞。
人到晚年,父母也渴望儿女对自己多一些关注、体谅和感恩。
父母和子女,这种家庭关系既普通又特殊,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很多时候,无论是阴差阳错,还是刻意为之,许多方面都朝着不尽如人意的方向发展。
特别是从老人帮忙带娃开始,父母和儿女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饱尝了身体上的劳累和精神上的折磨后,一边沉浸在付出中自我感动,一边迷失在暗地里独自心酸。
带娃过程中,对于儿女的各种行径,许多父母都在努力说服自己,再包容一点、再隐忍一点、再看开一些,谁让他们是儿女,自己是父母呢。于是,把所有是非都看在眼里,却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确需要更多包容,但在一段良好的家庭关系里,包容不等同于纵容,偏爱更不是溺爱,一方的委曲求全大多只能换来另一方的得寸进尺。
所以,我认为老人带娃后,父母和子女关系变质的责任,应由双方共同承担。
父母的付出要有度
在许多家庭里,父母和子女,既彼此需要又彼此消耗。
从带娃开始,父母就自然而然包揽了家庭的大小家务,自己变成保姆累死累活,儿女却躺在沙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从带娃开始,父母就顺其自然承担了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白发苍苍时梅开二度成为家长,自己时常在有心无力的教育中自责,儿女却在自由自在的空气里狂欢。
从带娃开始,父母就习以为常接受儿女的脸色,在唯唯诺诺中忍受指责和埋怨,就算姿态已经极度卑微,被各种嫌弃的命运还是无所改变。
父母和子女之间,出现这样的结局,到底是谁的责任呢?
在我看来,无非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已……
父母竭尽全力的付出,把自己架在亲情的制高点,牺牲一切去成全。而儿女需要承担的代价只简单的表达需求,就可以成功索取父母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固然,父母的爱很伟大,可一旦过度,儿女的责任又应该在何处体现?一个对家庭和孩子都没有责任心的儿女,谁又能期盼他们懂得感恩?
父母的所有付出,如果只让儿女看到了不容易却不能感同身受,那必定是伺候的太全面,没有给他们留够自由发挥的舞台和深度思考的空间。
父母的爱要有底线
每一个上有父母下有孩子的儿女,偶尔回头看看都有同一种感觉,这辈子除了父母,好像自己谁也不亏欠。
其实道理很简单,大多数中国式父母的爱太沉重,她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有的比较盲目,有的比较理智而已。
在带娃过程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因为不同的育儿理念产生分歧,本身无可厚非,这在大多数家庭同样会遇到。但部分子女处置的方式已然触碰到底线,在普通人看来实在不敢恭维和不可接受,可一些父母依然选择忍受,无底线的退让。
还有部分家庭,孩子出现问题后,儿女只知道把所有责任推到父母身上,轻则埋怨指责,重则人格侮辱,甚至是粗鲁动手。可一些父母还是选择包容,放低姿态委曲求全,毫无原则。
或许,爱的越深的人,越是卑微。
但所有无原则的包容和无底线的退让,这不是爱,而是纵容。只会让儿女更加得寸进尺,反而把自己被逼上悬崖,最终退无可退。
父母也好,儿女也罢,在带娃过程中,再亲密的家庭关系也要拎清彼此交往的界限,如果一方逾越,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如果父母无底线纵容,那么儿女的贪婪就像无底洞一样,就算粉身碎骨也填不满。
平衡是最好的状态
都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那父母和子女家庭关系的变质,同样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无责。
一段良好的家庭关系,就像两个人坐跷跷板,父母付出的多了,儿女作为的少了,一方就会被抬到最高,另一方则在最低处。
无论是最高还是最低,最舒适的位置永远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彼此之间保持平衡,我无需仰视你,你不用俯看我。
在带娃过程中,父母付出的越多,甚至是包揽一切,那么重量的天平必将向自己这边转移,直到平衡被彻底打破,从而跌落谷底,这种局面,心虽有不甘,可又无可奈何。
反观被自己抬得高高的儿女,总在不停的好高骛远,眼睛看着蓝天和前方,就是从不会往下瞧瞧。如此场景,他们只会一方面心比天高,一方面嫌弃父母做的还不够好,这就是大多数没有感恩之心儿女的心态,习惯了居高临下,也就看不到父母的存在。
前面也说过,父母和子女之间比较良好的家庭关系如同坐跷跷板,彼此虽互有上下,但最终会保持平衡。父母的付出和儿女的感恩,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才不会出现道德捆绑和鸡犬不宁。
我想说的是
父母给儿女的付出,不是责任更不是义务,但感恩却是每一个儿女应有的良知,谁也不能回避。但作为父母,也要明白一点,过度的付出也可能助长儿女不感恩和不体谅的恶劣气焰,最终灼伤自己。
父母对儿女的爱,不仅要有底线,还要守护自己的尊严。如果一味的纵容和溺爱,只能让自己感动的死去活来,让儿女更加的麻木不仁,殊不知,任何爱都需要距离和底线。
老人帮忙带娃,儿女别期望太高,父母也别要求太低,一方竭力付出让儿女越来越好,一方知恩感恩让父母不再心寒,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结局。
看到这里,你都感悟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