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问: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答:

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在崇祯十七年的春天终于走到了尽头。连年的水灾,旱灾,蝗虫灾,加上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更加快了大厦将倒的步伐。

三月,李自成的部队开始围攻北京城,崇祯皇帝登上煤山,望着京城之外的连天烽火,长长的叹息,这位刚刚三十四岁的皇帝实在不甘心就这样死去。

据史载,崇祯皇帝也曾下诏天下救援京师。但始终不见救兵的踪影,难道这些武将们吃着明朝的俸禄都在等着明朝灭亡吗?

下面,请听有书君浅析其中缘由:

一、“救命稻草”少的可怜还都不可靠。

当时,眼看李自成的队伍距离北京越来越近了,而发出去一个多月的来京城勤王救驾的诏书如石沉大海,没人理会。

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焦虑不堪的崇祯皇帝把驻外的武将扒拉了一个遍,发现此刻竟真的找不到几个忠诚可靠,能来救驾的将领了。

无奈之下,崇祯皇帝锁定密云总兵官唐通、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驻守武昌和庐州的左良玉,黄得功四人,再一次发出求救诏书,同时发去厚重的封赏诏书。

然而却只盼来了一个唐通。崇祯还没来得及欢喜,唐通已经打开居庸关投降了。剩下的除了一封左良玉写的出兵计划书,连人影子也不见一个。绝望的崇祯帝看都没看那计划书一眼,就上吊自杀了。

在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当时是面临覆亡命运的崇祯帝挽回国家命运的一个赌注。接到救驾命令后,吴三桂率军13天赶到了山海关,随后继续赶往北京城。三天后,率兵到达玉田一带,这时北京传来崇祯自杀的消息。吴三桂马上率兵又返回了山海关。

各位看官注意了:从宁远到山海关2100多公里,用时13天,平均每天行军160多公里。而从山海关到玉田(河北唐山西北处)全程约195公里,每天的行军速度是65公里。

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军速度,有书君真想替崇祯帝质问一下这位吴大人:你确定这是去勤王救驾而不是入关旅游观光的吗?只有一种可能,吴三桂根本不想去救驾。

就这么几个人,还阳奉阴违,各有各的小算盘~那位说了,大明朝泱泱大国,也出了不少有名的文臣武将,国难当头,用人之际,怎么就剩这么一盘散沙了呢?

二、局势恶化令将士们对朝廷失去信心。

不得不说,崇祯皇帝是个时运不济的国君。由他接手的大明朝已经是危机四伏,满目疮痍了。

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但是,如果他不那么刚愎自用,做事缺乏担当,或许明朝不至于终结在他的手里。

唐通在居庸关投降后,李自成的农民军直接对京城形成包围之势,崇祯明白大势已去,曾谋划南迁。

南迁在当前的形势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能想到这样做,可见崇祯皇帝还是不缺谋略。但办法有了,崇祯又死要面子,认为南迁就是逃跑,置祖宗宗庙,江山社稷于不顾,恐遭后世耻笑。

纠结了很久,因朝臣中有反对的声音,最终没有南迁。本来明朝是可以通过首都南迁划江而治的。结果,李自成大军压进,朝廷几近瘫痪,局势变得更加恶化。

然而崇祯并不为此事自责,反而全都怪到文官头上。临死前还留话说:文官个个该杀!

崇祯十四年年底,松山,锦州形势吃紧,崇祯接受了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建议,与后金秘密接触、私下议和,然此事不小心泄露了,一时间舆论大哗,面对各种“朝议”,视面子如生命的崇祯为了表明清白,将一切责任推到陈新甲身上,指责他秘密议和,冤杀了陈新甲。

本来已和皇太极达成的停战协议就此不了了之。之后明军一直在攘外与安内两手作战中疲于奔命,更加速了走向衰亡的步伐。

这种做事做人,如果换做普通人,恐怕也会众叛亲离了,何况是一国之君呢。危急时刻,将领们选择明哲保身也无可厚非了。而由他一手促成的的残破局面,则更令将士们斗志全无,对朝廷彻底失去了信心。

三、薄情寡义令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将士们不来救驾,是因为崇祯帝对大臣们的薄情寡义伤透了大家的心。他们认为,忠心耿耿未必有好下场。袁崇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崇祯杀袁崇焕是为后世人最迷惑不解的,也是在当朝影响最恶劣的一件事。袁崇焕曾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来救驾,还曾获得崇祯帝所赐尚方宝剑。

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就这么一个被崇祯所器重的忠心耿耿的戍边重臣,因擅杀毛文龙,崇祯怀疑其与东林党有染,后又中皇太极离间计,终致错杀。

袁崇焕无罪遭受凌迟之苦,对于明朝整个军队士气打击非常沉重。从那时开始,明朝开始有整支部队向满清投降的事。

崇祯帝多疑而刻薄,又对屠戮大臣有瘾。有人做过统计,崇祯当朝十七年,共处死过文武高级官员近50人。其中因战事杀过7名总督,加上战死的武将,到崇祯临死前,能领兵救驾的的确也没有几个人了。

可以说,崇祯皇帝对待文武官员的冷酷无情,跟他的老祖宗太祖皇帝朱元璋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雄才大略上,又跟太祖朱元璋无法相提并论。

在崇祯眼里,没有一个大臣是可以完全信任的。

剿灭高迎祥、李自成的农民军立下大功的孙传庭,因为谏阻秦军北上蓟辽,就被以“恃娇”之罪被革职下狱三年之久,正是这三年里,李自成才有了做大的机会。

无人可用的崇祯下诏将狱里的孙传庭放出来,却只给他五千残兵去抵挡李自成的50万农民军。孙传庭捐躯报国后,崇祯居然又疑其诈死,家无抚恤,人无谥号。

中国人尤其注重生前死后的名誉,这么薄情寡义的老板,哪个员工不心寒?况且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给力的将军都被整死光了,文武百官人人自危,谁还会傻到死心塌地去卖命?

通过以上分析,有书君认为,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之前,手握重兵的大佬们无人前来救驾这件事,反映的就是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人生配置最终惨败的故事。

抛开大佬们的明哲保身自私自利不谈。作为一国之君,崇祯皇帝既没有帝王应有的胸襟,又没有帝王该具备的担当,刚愎自用,多疑焦躁。严重的性格缺陷应是他最终悲惨命运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