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清朝为什么感觉没有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的现象?

问:清朝为什么感觉没有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的现象?

答:

古代宦官乱政,是由于封建君主专制集权下的政治需求所引起的,换言之,它是皇权的延伸,而作为外族统治汉天下的清朝,在中国封建王朝体系中存在了268年,在国家体制方面延续前朝体制,同时又不断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却打破了宦官乱政的局面,其原因大概有以下3个方面:

清朝为什么感觉没有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的现象?

一、清朝对宦官自始至终的高压政策

“明亡不亡于流贼,而亡于宦官”,在清初的统治阶级里面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明代废除了相权,皇帝的日常事务十分繁重,因此延伸出了内阁,后来皇帝为了制衡文官集团,便扩大了内监队伍,出现了以司礼监为首的宦官队伍得以与外廷文臣相抗衡对“明亡于宦官”说法深以为然的清廷统治者,吸取教训,在制度上就对宦官采取打压态势。

1、首先,严格控制宦官的数量。

《清史稿·职官志》载:“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见往易规,不置宦官。”顺治临终遗照中也曾指出:“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康熙则认为“太监最为下贱,虫蚁一般之人。”

因此,清朝在建国之初九改革了明朝臃肿的太监机构,并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将崇祯末年的9万多太监削减至9千人。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没有超过这个数字。顺治的时候宦官规模维持在千余人,乾隆时增加到3千人,此后陆续增添也没有再超过9千之数。在人数上对宦官的极大削减实质上是对宦官队伍进行了一次大清洗,此后,即便宦官想有所图谋,也因受制于自身力量的弱小而不敢轻易妄动,只能如履薄冰,谨慎行事。

清朝为什么感觉没有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的现象?

2、其次,对宦官实施严格管理。

入关以前,清朝时没有系统专职管理宦官的机构,当时侍奉皇室的是与满族有着密切关系的“包衣”,也就是家奴。包衣为满清贵族所占有,世代为奴,没有人身自由,处满族社会的最底层。后来清朝专职管理宫廷事务的内务府就是在包衣组织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清朝统治者最初对宦官的存在充满着极大的反感,但从割据辽东到君临天下的变化,使得清初统治者在全国范围内面临着一系列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为了夺取和巩固汉地的统治权,他们一方面采残酷镇压的高压手段,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吸取汉人封建政权的统治经验,树立清政权自身的封建正统形象。正是这种需求,为宦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契机。

清朝为什么感觉没有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的现象?

同时,清朝在统治初期也收留了没明朝灭亡后流散的大量宦官。但在当时,虽然清朝统治者允许宦官以皇家和满清贵族奴才的身份存在,但对宦官的管理极其严格。内务府下设管理太监的机构称之为“敬事房”,又称“宫殿监办事处”。

在都领侍下面,有大总管、副总管、带班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一般太监和下层打扫处太监之分。至清末,太监的等级更加复杂。在宫殿监中,有总管首领、掌案、回事和小太监之分;在各处所中,有首领、大师父、师父、带班、陈人、徒弟之别。如此层层节制,一级管一级,一级压一级,统治得非常严密。

内务府作为满清皇族包衣系统延伸的机构,一直是管理清室最重要的内部机构,内务府由朝廷流官所控制,而宦官们被内务府所控制,从而可以避免宫禁事务长期固定地被宦官把持,同时,在内务府所总管的宫廷事务中,许多杂役仍由包衣承担,这样就制约了宦官势力的发展,防止了宦官人数的过度增长。

3、最后,清朝宦官地位极低,太监因错受罚也是家常便饭。

清初规定:宦官归内务府管辖,具体由敬事房管理。康熙时总管宦官为五品,雍正时改为四品。宦官升迁降调由内务府移文吏部决定。宦官犯法内务府可先拿后奏。康雍乾三代都不断加强对宦官的管束,康熙时废顺治设立的十三衙门,将宦官重新纳入内务府管辖,同时规定了“内监有言事者斩”的铁律。

雍正在位十三年,期间也颁布许多诫斥宦官的训令,特别是对宦官的具体事务的管束达到了十分琐细的地步,不仅如此,雍正还对宦官加速也加强了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乾隆贯彻执行了康熙、雍正两代的宦官政策,依然加强限制宦官,“尔等言行传谕,嗣后凡外间闲话无故向内廷传说者,即为背法之人,终难逃朕之察觉。或查出,或犯出,定行正法。”

清朝为什么感觉没有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的现象?

经康雍乾三朝对宦官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后续之君都不敢轻易违背组织,从而形成了具有清朝特色的宦官管理制度。这样一来,即便清末也出现过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这样的宠宦,但也只是充当着统治者的传话筒,根本触及不到真正的权力核心。

二、清朝皇帝的政治依赖对象并不是宦官团体

封建君主专制集权是建立在官僚体制上的,庞大的封建官僚体系也需要皇帝乾纲独断。这样一来,在处理国家事务中,处于皇帝身边的宦官往往就成了皇帝所依赖的对象,从而为宦官插手国家事务、掌控朝政提供了机会。

清朝入关前,中央的决策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这是由满族实行的八旗制度所决定的,但在努尔哈赤时代,因其卓绝的才能使得整个决策体制都是围绕他一个人在运转。

入关之后,清朝实行满汉双轨统治体系,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策形式不再适应中央集权的现实。于是清初不断集权,从皇太极设立秘书班底内三院开始,到入关后设置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失去了其决策功能,直到乾隆时这种制度正式结束其政治使命。

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康熙设立了南书房。南书房逐步取代内阁成为清朝的决策中心,内阁逐渐成为虚设的机构,内阁大学士也成为了重臣的荣誉头衔。雍正时为了适应西北用兵需要,又成立了军机处,性质跟明朝时内阁相似,但比南书房更正式。皇帝与军机大臣商议国事,宦官一律不许在旁边,而且军机处位于皇城内城的隐秘处,一般人不得靠近,太监们自然就更加没有机会。

清朝为什么感觉没有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的现象?

军机处是皇帝固定依赖的政治秘书制度化的体现,军机大臣与皇帝的关系极为密切,成为直接参与皇帝中枢决策的固定群体,这就将宦官与皇帝决策、朝政隔离开,杜绝了宦官干预朝政的可能。而清朝皇帝们一般喜欢乾纲独断,军机处虽成为专职负责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处,但不能真正影响到皇帝的鞠策,它只能按照皇帝的旨意来办事。但是它保证了皇帝权力的权威性,提高了行政效率,遂成为了清王朝的一种定制。

由此一来,宦官不再是皇帝依赖的秘书团体,自然就被远远地排斥在了权力中心之外了。

三、清朝皇帝的个人素质

无论清朝皇帝的个人能力,单从个人素质而言,清朝皇帝确实要比明朝皇帝们高一截。清朝皇帝在整个朝代延续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政策,而清朝皇帝们确实要更勤政一些,除了晚晴时没有当过家的同治有些不着调,小宣统还是个小朋友就逊位外,清代皇帝们,无论贤与不肖,对政务都还挺关心,人人都把祖宗的基业当回事。

双子夜以继日“发疯读书”,因此而“呕血”,康熙奠定了清朝统治稳定的基础,雍正更是对朝政的掌控达到了极致,其勤政在中国封建史上也能排得进前三。后面的皇帝,大多在处理政务方面都很上心,极少出现明代中后期因为各种原因(懒癌大概也是个重要原因)遥控指挥的情况。

清朝为什么感觉没有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的现象?

皇帝们个人素质较高,比较关心国事,工作极少怠工,自然使得宦官们不敢觊觎朝政,这也是清朝宦官无法乱政的直接原因。

结语

清朝作为一个外族入主中原的封建王朝,在君主专制的制度性建设上基本延续前朝制度,但不得不承认其在防止宦官乱政方面做得不较好。不过,与其说清朝确立了较为有效的制约机制,还不如说他们在对本朝制度僵硬地坚守和遵循。清朝在祖制方面的遵守,确实是历朝历代中少见的顽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