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女红军,昏倒在地主门前。醒后抱出一婴儿:孩子就交给你了!
导语:20岁女红军,昏倒在地主门前。醒后抱出一婴儿:孩子就交给你了!
1937年,一个20岁女红军,昏倒在地主王学文门前。王学文见四周无人,迅速把她抬到炕上。女红军醒来后,突然流着泪解开了衣襟。王学文瞪大了双眼:只见一个婴儿正依偎在女红军怀里!
这女红军名叫吴仲廉。她此次前来,是为了托付自己的儿子!
1937年元月,吴仲廉在甘肃临泽县,生下了她和丈夫曾日三的孩子。孩子出生后,身为父母本当高兴,可曾日三吴仲廉夫妇却忧心不已。
当时,曾日三正带领红西路军,与马步芳的军 队激战,战况十分不利,生死就在一瞬间。
而且,时值隆冬腊月,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缺衣少粮的红军战士们,自己都难抵抗严寒侵袭,更何况这么一个才出生的小婴儿!
眼见着有战士的孩子,才出生不久就活活冻死,吴仲廉夫妇一咬牙,决心把孩子托付出去,让他好好活下来!
可是,把孩子托付给谁好呢?
农民们自己都缺吃少穿的,吴仲廉和丈夫,不愿给他们增加负担。而且,为红军抚养孩子,是一件冒着生命危险的事情。
两夫妻焦心之际,同志张永禄上门来:“王学文这个人可以信赖,你们可以去问问他。”
王学文是临泽县的地主,也是当地的保长 ,有些关系和门路,处事圆滑,但是为人却十分宽厚、明白大是大非。
不过,王学文会愿意冒着风险,抚养这个孩子吗?
这天,吴仲廉裹上一件打着补丁的单薄棉衣,把才出生40天的儿子紧紧裹在里面。她趁着夜深露重,冒着风雪,找到王学文家。可才到门口,又累又冷就昏倒过去。
王学文听见大门前“咚”的一声,赶紧出去查看,没想到看到一个女兵。他见四周无人,迅速把她抬到炕上。
没一会儿,吴仲廉醒了过来,突然流着泪解开了衣襟:“王大哥,都说你是好人,能不能帮我抚养这个孩子,我实在没有办法了!”
“不过,抚养这个孩子的确有风险,如果你不愿,我也不勉强的!”吴仲廉补充道。
王学文听到吴仲廉和丈夫的事迹,思考了一会儿,决心接下这个重任:“你放心,我一定把这孩子平安养大!”
吴仲廉含泪,亲了亲儿子,便趁着深夜离开了。没想到,再与儿子相见,竟然是在狱中。
1937年4月,托付儿子三个月后,曾日三被敌军包围。为了掩护同志先撤,他在炮火中,和敌人同归于尽。
吴仲廉则落入了马家军的手里。可不管敌人如何折磨她,她都死守着党的秘密,没有半点屈服。
王学文听说了曾日三壮烈牺牲的事迹,心生敬佩。
他对着还不懂事的婴儿说:“孩子,你就叫王继增吧,将来要像你父亲一样英勇,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
为了让孩子见母亲最后一面,王学文花了很多钱疏 通关系,带上老婆和孩子,去探望吴仲廉。
吴仲廉看到孩子被白白胖胖的,也会对着她笑了,心里很是宽慰。得知王学文老伴,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偷偷找村里才生孩子的妇女给奶水时,她心里又愧疚又感动。
吴仲廉没有了担忧,准备从容赴死。幸运的是,关了4个多月后被救了出来。不过此后,与王学文一家断了联系。
此时的吴仲廉还不知道,王学文因为“红军娃”,吃了不少苦头。
1939年,王学文收养王继增的事情被捅了出去,他被马家军抓到了牢里。直到解 放前夕,才被我党同志营救出来。
这期间,王学文一家没了顶梁柱,生活陷入困境,可即便如此,他的家人依然把这孩子保护得好好的。
王学文出来后,见着孩子健康长大很是开心。谁知,相聚没几个月,就面临着和养子王继增的分别。
1950年,三个军人找到王学文家,替吴仲廉接回孩子。
王学文很是不舍,但他知道孩子回到母亲身边,才会有更好的生活和前程。他含着泪,抱了抱王继增,随后让他回去找亲生母亲。
虽然王继增回到了亲妈身边,不过两家深厚的情谊却未曾斩断。
吴仲廉一直记得王学文一家的恩情,给了王学文家许多帮助。
当时王学文一家陷入困窘,吴仲廉送了600元给他们,让他们买骡子买轱辘车,能够参加合作化生产养活自己。
1957年的灾荒,许多人饿死。
吴仲廉知道王学文夫妇生活困难,便邀请他们到浙江来,给他们安排好生活,还经常带孩子探望两位老人。王学文夫妇见到孩子,心里特别高兴。
不过好景不长,吴仲廉在1966年受到冲击,王学文夫妇只好回到家乡。
夫妻俩思念孩子,经常给吴仲廉写信,可都没有回信。
后来才知道,吴仲廉在1967年意外去世,而王继增,十年后也因为意外,三十几岁就结束了生命。
王学文老伴知道后心痛不已,没过几天也跟着去了,只剩下王学文一个人,孤零零地盼望着:孩子哪天回来看我呢……
@紫衫书舍
王学文一家冒着危险、不畏艰辛,抚养红军的孩子长大,可谓大义凛然、情深义重。
因为有了群众的无偿支持和信任,在艰难年代里,红军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全心投入与敌人的战斗。
正是军民一条心,我们才能在炮火中,拼杀出这片光明的前景。
致敬战争年代里,那些英勇无畏、默默风险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