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大姚:美丽乡村游,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昙华
导语:楚雄大姚:美丽乡村游,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昙华
来源:【云南日报】
在大姚县中部,有一个因林境而秀丽、因山花而浪漫、因民族而火热的彝家故土,那就是昙华。
昙华乡,绿树成荫、山水秀丽,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彝族风情浓郁,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宝地。曾于1993年被省民族文化研究所授予“咪依噜的故乡,彝剧的诞生地”的称号,1997年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7年被省委、省政府评定为“生态乡镇”,2016年被评定为“国家生态之乡”,2020年被评定为“云南省第三批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这里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昙华山风景名胜区,距县城45公里,面积48.13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117米。景区内自然景观较多,有千柏林跳脚台、高氏镌石、滴水岩、蒸人甑子煮人锅、鬼门关、拉乍门瀑布群、猿人石和昙华夕照等自然景观。景区景观以雄、险、奇、秀的崇山峻岭和隘谷地貌为主,伴有古树名花,飞泉奇石,叠水瀑布。2018年12月,大姚昙华山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这里有浓厚的彝族传统文化。昙华山环境优美,村风民风淳朴,在其悠久的历史里,昙华山的彝族人民创造并留存了浓厚的彝族传统文化:自成一格的彝文彝语、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彝族传统医学以及各种特色鲜明的彝族酒文化、建筑文化、婚丧文化、毕摩文化等。虽经几千年的发展,但昙华地区彝族生态文化完好地保留了“原生态”烙印。早于墨西哥玛雅历法5000年的“中国彝族十八月历”,高奣映石刻、浮雕等文化遗址的发现及研究,都是昙华彝族的立族之本,也是优秀彝族文化的标志。
这里是民族剧种彝剧的诞生地。彝剧是一个地方民族剧种,昙华是彝剧的诞生地。1957年,大姚县昙华乡麻桔坊俱乐部民办教师杨森采用端公“跳神”的某些动作和神态,以《梅葛调》《过山调》《放羊调》为唱腔,结合彝族民间歌舞,模仿汉族花灯形式编演了《半夜羊叫》《狼来拖羊》等剧目。1958年4月,在楚雄州建州庆典大会上,大姚县昙华山麻杆房俱乐部业余剧团演出了经过修改、具有戏剧特征的剧目《半夜羊叫》。同年12月,参加文化部在大理召开的“西南区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时演出《半夜羊叫》,受到与会代表和原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的赞扬和肯定,并正式定名为彝剧。2018年,大姚县投资拍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彝剧”微电影,用原生态汉语彝腔,以彝语方言故事片形式告诉全世界彝剧诞生于大姚。同年,大姚彝剧《放羊人》喜获云南省首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示范奖,大姚彝剧传承人普文学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大姚咪依噜演艺有限公司的彝族青年演员李蓉顺携彝剧经典唱段,代表中国彝剧登上国家大剧院,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其他7个剧种,代表全国348个剧种表演了开场节目《百戏贺岁》。2020年,大姚彝剧《文明新彝村》喜获云南省第二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优秀示范奖。
这里有盛大的传统节日“插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大姚昙华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插花节。这一节日,从昙华彝人的祖祖辈辈就已经成为习俗。1949年以前,插花节被称为“赶二月八”。1980年,被命名为“插花节”并延续至今。插花节上,彝族人民通过祭祀和求告马缨花神,以求得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子孙繁衍。节日期间,还将举行马缨花花仙子暨彝山百灵鸟选拔赛,跳脚、山歌对唱等群众性系列文体活动,还有彝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讨会以及观看插花节文艺演出,品尝彝家美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姚昙华彝族插花节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被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国际节庆协会评为“最具特色民族节庆”,2013年被原省旅发委评为云南省最具特色旅游节庆。
这里有彝族文化的传承者毕摩。毕摩是彝族传统宗教中的祭司。在彝语中,“毕”为举行宗教活动时祝赞诵经之意,“摩”意为长老或老师,既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也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毕摩主要从事宗教祭祀、医疗、传统礼仪、传播彝文、著书立说等活动。婚嫁、丧葬、节日、乔迁、婴儿诞生等所有涉足民间礼俗的活动,都要请毕摩来主持。
这里,文化源远流长,是彝剧的诞生地、彝族十八月历的发祥地;这里,民族风情浓郁,是梅葛故里、咪依噜的故乡;这里,森林茂密,奇峰竞秀,一年四季皆有值得欣赏的美景,可谓一时一景,时时不同、刻刻惊艳。
走进昙华,你就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投入了自然的怀抱,步入了人间的天堂,闯入了神话的世界。
本文来自【云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