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八十一日:大明最后的“骨气”,10万平民血战24万清军
导语: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阎应元
1645年五月,满清宗室悍将、豫亲王多铎攻陷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江南各地纷纷望风而降。自1644年四月入关(山海关),清军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攻灭了李自成大顺政权和南明弘光政权,从山海关打到了扬子江,关内的核心板块中原和江南尽皆清有,其取天下之速,超乎所有人的意料。而且清军在入关后,除了在一片石和潼关打了少数几场硬仗外,基本上都是望风而降的那种,以至于多铎从北京出发南征江南时只有10万人,等到了南京城下却拥有了60万大军,超出来的50万人,全部都是南明政府军投降而来。
突如其来的胜利,再加上大规模的投降潮,使得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对汉人有了轻视之心。于是,在1645年六月份,多尔衮重新颁布剃发令,并附加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残忍条例。剃发令一经颁布就引起了汉人的强烈抵制,使得本来稳定的局面再次陷入动荡。当时清朝委派到江阴的县令为了政绩,要求江阴百姓在20天内必须完成剃发,命令一出,引得江阴舆情汹汹,百姓们自发攻占县衙,处死了县令和前来监督剃发的八旗兵,继而占领县城,武装反抗清廷,是为江阴之变。
江阴百姓反清后,一致推举有名望的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为领袖,后世称为“江阴抗清三公”,三人带领江阴民众与清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清廷闻讯后,迅速派遣清军前来镇压,一开始也没把这些乌合之众放在眼里,只是派了些新投降的明军前来征剿,但结果不理想。后来清廷以宗室悍将、端重亲王博洛为帅,统率八旗、绿营兵24万前来征讨。随同的还有敬谨亲王尼堪、恭顺王孔有德、明军降将刘良佐等十余位将领,号称三王十八将。而江阴全城百姓也不过10万人,而且都是临时征召的、没有丝毫军事经验,妥妥的乌合之众,明显的敌众我寡。即便如此,阎应元仍然带领江阴百姓坚持战斗,殊死抵抗。
清军主力抵达江阴后,将江阴团团围困,博洛以刘良佐所部打头阵进攻江阴,刘良佐受挫。博洛以红衣大炮轰击江阴城墙,城墙塌陷多处,但旋即又被修复,就这样清军持续进攻81天,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攻陷江阴,并俘虏了阎应元。此役,清军阵亡7万余人(当然其中大多是明朝降军),多名将领阵亡,实为清军入关以来最惨烈的一战。清军入城后,博洛亲自劝降阎应元,但阎应元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博洛的招降,还说出了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大明有投降的将军,无投降的典史”,最后壮烈殉国。值得一提是,江阴城内的10万汉人也无一人投降,他们都以身殉难,可谓“不独为礼让之邑,实称忠献之邦,长江底柱,允足表峙东南也”。
假如大明那些当权者都有江阴百姓的骨气,又何至于山河颠覆、社稷倒悬乎。正如后世对江阴的评价:
“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