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强大的西南民族,与明朝互动两百年,被多次围剿后彻底消失
导语:
如果只看明朝后期的地图,很多朋友都会吐槽明朝没有经略西域,北方边境退到长城一线,东北就剩下个辽东和东北的一些女真羁縻卫所,武力值不忍直视。但其实朋友们忽略了一点,明朝在西南方向的武功和开疆拓土是诸王朝之最。
明朝西南部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土司,是继唐朝时期的南诏之后最强大的。而明朝能够多次投入大军,击败甚至扫灭这些崛起的西南部族,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
其中西南地区就曾有个强大的民族都掌蛮,和明朝互动了两百年后最终被绞杀,这是怎么回事呢?
上图_ 明朝版图
都掌蛮是个怎样的民族都掌蛮是从先秦时期开始,活动于今四川省南部的宜宾、兴文、珙县一带的一个族群,被称为僰人。它们长期处于原始的部落制状态,中国古代各王朝,习惯于将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称为“蛮”。而这一支僰人在唐代时期为戎州(今宜宾)和泸州都督府管辖,泸州都督府下设的纳州和晏州(今兴文县)是僰人的中心活动区域,其中还有一个县叫都掌县,都掌蛮的名称由此得来。
唐代的赫赫武功主要是建立在对西北、正北和东北三个方向的开拓,而在西南地区的经略却是其短板。当盛唐时期的高仙芝在西域扬威之时,十几万唐军却在西南小国南诏境内送了人头。
安史之乱爆发,西南地区被吐蕃和南诏不断攻击,都掌蛮在这时期也趁机反叛,杀掠吏民,好不容易才弹压下去。有唐一代,都掌蛮都是叛服不常的存在。到了宋代,虽然宋军消灭了后蜀政权,但是对这些都掌蛮并没有加以有效的管理。宋朝政府在川南民族地区推行“一以夷法治之”,想要继续延续唐代的羁縻州府制度,但是都掌蛮还是不太服从政府约束。
上图_ 安史之乱
到了武德充沛的元代,中央政府对都掌蛮采取招诱、安抚、讨伐、利用等手段,实行土司制度,在其活动中心地带设有“蛮夷部宣抚司”,之后又改设成“大坝都总管”、“上罗计长官司”、“下罗计长官司”和“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
在贵州西部一支少数民族反叛时,元朝政府想征调都掌蛮兵去讨伐,反而激起都掌蛮得兰纽、西南夷左雄和乌蒙蛮起兵反抗。四川地区的元军讨伐,其他部众被招降,只有都掌蛮不降。元军只得武力击败它,生擒酋长得兰纽。
由此可见,都掌蛮是西南地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给中原王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带来了动荡的风险。而都掌蛮的族群僰人一直以来就是难以驯服,很难满足中原王朝让他们老实安分纳贡的要求。
上图_ 先秦时期北方中原人对西南诸民族的统称
与明朝撕破脸皮明朝初年,明军统一川贵地区,如何对待这里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一个新课题。如果沿用元朝的土司制度倒是省事,但是这样做就等于继续承认中央政府对这些民族地区控制力弱的事实,难以对他们编户齐民,征兵征税。
而都掌蛮的位置刚好在四川、云南、贵州三地交界处,一旦发生叛乱,就会连带着当地其他少数民族一齐起事,自然是对明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十分不利的。所以明朝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派遣中央的流官到土司地区去参与管理,进而加强对这些土司地区的管辖。
1371年,明廷改马湖路为马湖府,在马湖府实行“土流参用”的政策,开启了改土归流的先声。改土归流的做法自然不符合在当地当土皇帝的土司首领们的意愿,他们不愿意被中央政府派来的官员管束,自然采取的就是不合作和对抗的态度。加之派去执行政策的官员常常对当地民族横征暴敛,勒索财物,本就不服王化的都掌蛮自然就会发起叛乱。
在明朝武力最强的洪武到宣德年间,都掌蛮起事后没有掀起什么大风浪,官军一追就躲进深山,最终往往以首领被擒获斩首,部众接受招抚结束。
上图_ 缔造麓川巅峰时代的思汗法
当时在云南西部和缅甸地区,兴起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麓川王朝,让明廷多次发大军征讨,才最终将其按下去避免成为下一个南诏。明朝对西南各族大多数时候都奉行重拳出击的政策,被视为不稳定因素的都掌蛮自然就成了重点打击对象。
成化初年(1465年),佥都御史汪浩以授官为名,诱杀都掌蛮二百七十余人,自然招来了都掌蛮的复仇行动。事实上这是汪浩在妄开边衅获取军功的做法,其后他就被明廷安排去征讨都掌蛮了,取得“斩首一千五百九十余级,生擒三百四十余人,俘获贼属八百余口”的战绩。
两年后,明朝又“制谕襄城伯李仅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升兵部左侍郎程信为兵部尚书提督军务;太监刘恒为监督。调四川贵州官军剿捕之”。
明军先后出动了十八万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而来。都掌蛮虽然占据地利优势,用标弩垒石抵抗明军。但是明军终究是久经战阵的正规部队,人数又占绝对优势,都掌人的抵抗终究是徒劳的,只得逃遁于深山老林之中之中。明军充分发扬“穷寇要追”的精神,最终取得“凡斩首三千一十七颗,生擒九百五十三名,焚寨一千四百五十七处,禾仓九百八十一所,获铜鼓六十三面”的新纪录。
上图_ 明朝军队
经过这两次大规模征讨,明廷将泸州卫搬迁到渡船铺,增置江门、水流崖、洞扫等处关堡,改大坝为太平川,设太平川长官司,选举永宁土人黄镆为长官。又任命四川筠连县夷首阿坎培为岔口巡检司巡检,这就等于继续承认了土司制度在当地推行。
朝廷花了这么大代价打了两场仗,竟然没有能有效推进改土归流政策,也没有将都掌蛮彻底消灭,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一次不成功的行动。而且汪浩故意激化矛盾导致战争的行为也被揭发出来,被免职流放。
上图_ 明朝官员
雨夜偷袭,不讲武德随后的几十年,都掌蛮因被严重削弱,没有再激起什么事端。到了嘉靖年间,都掌蛮的势力重振,叙州、泸州、江安、纳溪等地都被他们攻击。常常是前脚安抚,后脚反叛,前脚打击,后脚重来,让朝廷十分头疼。
到了万历初年(1573年),居住在凌霄城、都都寨、鸡冠岭、九丝城计四个地点的都掌蛮掀起新的反明斗争高了,首领凌霄阿苟“衣蟒衣,拟王者出入,拥大盖策驷马,所到用鼓吹响乎,夹道而驰”,想要自立为王了,这样的举动自然就惹得明廷再次发大军征讨。
当年,明廷派四川巡抚曾省吾和总兵刘显,调集四川和云南汉、土官兵共十四万人,向都掌蛮大举进发。都掌蛮得知消息,也是举全族之力抵抗。刘显武力高强,在战争中据说击杀了数百人,让蛮人闻风丧胆。凌霄城、都都寨抵抗不住,纷纷投降,余部退往九丝城。明军又跋涉到此,昼夜不停地攻打。
上图_ 刘显(1515~1581年),本姓龚,字惟明
当年的九月九日是都掌人的“赛神节”。当时他们已经和明军打了大半天,加上雨大路滑,觉得明军暂时不会来进攻了,于是杀牛过节,开始庆祝。事实证明轻敌是要命的,这次明军的行动就是冲着彻底剿灭他们来的,怎么可能放弃这次机会。于是明军克服天气困难,在下雨的夜晚攀登上山,杀进城去。都掌人猝不及防,根本来不及组织抵抗,无数人被火烧死或坠崖而死,余众皆束手就擒,酋长阿大、阿二、方三都被斩杀。
经过此战,明军斩杀和俘获都掌人四千六百一十五人,招安二千三百八十一人,缴获诸葛铜鼓九十三面,古文铜铁锅各一口。盛极一时的都掌蛮,就在这次大战中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给明朝的武功添上了重重一笔。僰人也因此成为了历史名词。
上图_ 僰人岩画
都掌蛮之所以被明朝强力绞杀,一方面是双方实力悬殊,明廷相对于都掌蛮的力量过于强大。地盘更大的麓川王朝都被明军摧毁,都掌蛮更加不在话下。
另一方面是都掌蛮所占的地理位置以及不服约束的行为,与明朝加强西南地区管辖的方针发生了根本冲突,且双方都无意做出根本性的让步,只能让矛盾激化。而明朝方面对都掌蛮地区改土归流政策执行失败,反而成了压迫人民的暴政,自然更只能让都掌蛮人选择反抗了。
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实际上对明朝和都掌蛮来说是一个双输的局面。
作者:铁骑如风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屈川 《川南 “都掌蛮” 消亡原因探析》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