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导语:

老道外的北三

提起老道外,北三是绕不过去的。这条百年老街,呈现着老道外的沧桑,散发着老道外的味道。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北三是吃货的天堂,好吃的东西不胜枚举,活鸡、活鸭、江鱼、江虾、鸽子、大鹅、猪头、羊头、还有牛、羊、猪的肠子肚子心肝肺等各种下水,应有尽有。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在这里能看见各种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能尝到各种老哈尔滨的风味;能听到各种高高低低的吆喝叫卖;能感受到对生活朴实的向往。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那时候在这条街上随处可见三五个人称上几种熟食,用一张草纸垫着,席地而坐 喝着小酒、侃着大山,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这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街,解放前是哈尔滨销售杂货的大市场,解放后逐渐演变成菜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小作坊与临时摆出来的小摊位渐渐多了起来,小吃部、瓜子铺、熏酱摊……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一直到搬迁前,这里大概有近百个小店和摊位。不少老店已存在了几十年,有的甚至是祖辈传承下来的手艺,手艺不变,味道不变,经营方式也没变过,很多老店依然保持着“只此一家”。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几十年不变的店铺,几十年不变的味道,这就是北三的市井的味道,一幅生活气息浓郁的民俗画。北三是个让人怀旧的地方……

香坊区油坊街

在哈尔滨,没有不知道香坊有个油坊街的,可谁能说清楚油坊街到底是咋回事?香坊区油坊街是哈尔滨最早的工业街区之一,形成于1898年。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当时从山东、河北等地移民来的民族资本家们,利用东北盛产的大豆在此开办油坊,十几家油坊盛极一时。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最早来这里开油坊的是一个满族人。在这些油坊的北侧逐渐形成了一条泥土小道,油坊街因此得名。油坊街上有路灯,点燃路灯的是豆油渣子。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哈尔滨大豆运抵俄国及欧洲后,立即成为国际市场抢手的热门货。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从出口大豆中获利的卡巴尔金于1909年在英国伦敦同英国资本家合作成立了华英东方商业公司。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位于香坊区红旗大街的原哈尔滨轻工总厂目前已被拆迁为平地,但一处欧式风格的二层小楼被保留下来。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偏脸子的泔水车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车了,马车上拉的什么?上了年纪的老偏脸子人知道,这是“泔水车”。这种“泔水车”每天沿街收泔水,那时候,只要一听到梆子响,就准是来收泔水的了。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小孩子看见了也会马上跑回家告诉大人,各家急忙倒泔水。当时,偏脸子大多人家都没有下水管道,泔水靠的就是这种泔水车。不仅是下水道没有,自来水也没有,要靠一根扁担两只水桶到专门卖水的地方——水站去挑水,家里大一点的男孩子,是挑水的主力。

夏天还好,冬天水站附近全是斜坡的冰,拎水时滑倒弄得一身湿是常有的事。一般在水桶里会放两块小木板,防止水溅出来。

二商店

说到太平桥,大名鼎鼎的二商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原二商店是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曾是原太平区的商业中心。小到食品大到自行车手表,从吃的到穿的,从玩的到用的,应有尽有。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老太平的居民都愿意到这家商店买东西。原二商店位于东直路与南直路的交叉路口,是太平区最大的百货商店。现在这房子看起来挺破的,可是在四十年前,那可是这片儿最高、最气派的楼了。

这个商店原是1951年成立的太平区消费合作社第六分社,1957年改为太平二商店。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营商店开始越来越冷清,哈尔滨不少国营商店相继关门闭业,唯有“二商店”仍然坚挺着。好多国营商店都难以维续,二商店依旧在三棵树地区一枝独秀,一直到2015年才彻底消失,是尔滨经营时间最长的国营商店。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2015年老建筑“二商店”被拆除了,成了一片空旷的净地,每当老哈尔滨路过的时候,都会深情地望着这片空地,回忆着“二商店”的过去,回味着那段难忘的老太平生活。

老道外的圈里

说起“圈里”,在老道外也是非常有名的地方。它是位于南十六道街的历史悠久的综合大市场,这个大市场以圈里为中心横跨仁里街、兴业街、孝纯街三趟街。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市场中心圈里是直径80米的圈楼,解放前布满了店铺、烟馆、赌场、妓院。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1918年开始,当局强令升平街、桃花巷、北头道街、北二道街、北三道街等处,够一定等级的妓院迁入平康里。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同时取意于“群芳荟萃”,改平康里为荟芳里,即圈里。荟芳里开业后就成为哈尔滨各娼街中的拔萃者。直到娼妓业被彻底取缔,几乎没有被超越。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建国后,取缔妓院,圈楼变成几十家商业店铺,后来这里成为日杂、副食、百货、蔬莱、水果、餐饮、娱乐等等商业服务综合大市场。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而原来的“圈楼”不复存在,圆形区域内代之以低矮的平房。有两条交错的胡同连着东西和南北,却也分隔着十七道街和兴业街。沿街不少人家是关内来的摊煎饼户。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1990年政府改造了这一地区,四座大楼平地而起,附近的居民搬进了新居。

萧红故居

说要去萧红故居,司机和我说,不就是个大院子吗,有啥好看的?我没有吱声。心里想,我就是去看看我最喜欢的女作家儿时生活的地方,看看呼兰河街道,和《呼兰河传》里结合起来。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萧红故居正门坐落在路边,门口种了好几棵大榆树和柳树,看起来有百八十年的历史,也许是她祖父种下的吧。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这三间有一铺炕,大概就是萧红父亲与继母曾住的位置了。正房三间比较大点,有一铺大点的炕,萧红儿时一直与祖父祖母住在这里,里面有一些过去的家当和老照片。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正屋走出后门,就看到了书中的大后院了,看到这大院子还是惊呆了,怪不得可以在这里扑蝴蝶抓蜻蜓。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后偏院还有一些房子,这些应该就是曾租给那些冯歪嘴子住的磨坊,开粉房的,养猪的,和赶车的老胡一大家的了。大院似乎是没有什么可看的,但我觉得这方院子,承载了萧红最快乐的童年时光 ,她善良勇敢坚强,骨子里透着的倔强。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这样一个好姑娘在情感生活上却如此跌宕。她曾经如此爱着萧军,两个人穷的在欧罗巴旅馆租不起铺盖,大列巴粘几粒盐就着开水就是一顿饭,两个人在去了床单的草褥上拥吻着取暖,这可能就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可惜萧军后来一次次的出轨把萧红的心伤的再也无法愈合。但是仍对萧军恨不起来,毕竟没有萧军的灵魂和肉体的救赎,萧红估计早被卖到了妓院。也没有我们看到的萧红作品。

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

1923年3月,意大利正式设立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第一任领事是基别洛-索科,该领事馆也被称为基别洛索科大楼,大楼的主人就是他。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基别洛索科大楼座落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63号,博物馆商圈,1919年修建。其面积虽不大,但造型极为优美典雅。系哥特式建筑风格。不过哥特式最经典的顶部在文革中被毁掉。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我们已经无法再看清它原本的原貌,现哈尔滨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图册上显示这里是黑龙江省电力局食堂。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日伪时期,这里曾作过日本宪兵司令部。后来是黑龙江省化工厅办公楼、省电业局机关楼。电力大厦拆除之前是电力局职工食堂。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这里还曾经有被誉为哈尔滨最美围栏,被哈尔滨市列为二类保护建筑(围栏类),可惜在2014被拆除,至今也没有人为此负责。

松花江大鳇鱼

我们看这样一张历史照片,是1949年5月哈尔滨渔业公司,在松花江的呼兰河口捕获了一条380斤大鳇鱼。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松花江直到五六十年代,还有大鳇鱼。鳇鱼体大数少,性情凶猛,力可翻船,平时潜伏深水急流中,伺机捕取食物,行动迟缓,一旦活跃起来,能量极大,在水中倒竖,搏击波浪。口方如袋,潜入水中吸食鱼虾,七八斤重的狗鱼和十余斤重的鲤鱼常是它腹中之物。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那时候,在道里八杂市的大院里,就有卖的,是用二人大锯,买多少锯多少,价钱也不贵,一般人家想包饺子了,都能去买一块。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曾经,松花江分支的水质清冽,融冰可以化泡茶,松花江水丰鱼肥,盛产鳇鱼、鲤鱼、鳊花、白鱼、等名贵鱼。其中鳇鱼是鱼中之极品。

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3)

那么现在松花江里还有没有大鳇鱼呢?2014年冬天,有人在哈尔滨道外区露天市场上遇到的鲟鱼,看起来颇像杂交鲟。除此以外,再没有人说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