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谁才是洛阳周王城广场“天子驾六”的主人?(9)

导语: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知道,洛阳周王城广场“天子驾六”的主人应该是以下东周天子中的一位:

周平王、周桓王、周庄王、周釐王

周惠王、周废王、周襄王、周顷王、周匡王、周定王、周简王

周灵王、周景王、周悼王、周敬王

究竟是哪一位,我们将继续寻找相关的证据,先来排除上述四位与驾六无关的天子,他们分别是:周灵王、周景王、周悼王、周敬王。

谁才是洛阳周王城广场“天子驾六”的主人?(9)

天子驾六博物馆

一、东周周山王陵区

如今,在洛阳市区西南部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境内,周山起伏,连绵数十公里,那里南望洛水,人文荟萃。因为有著名的东周王陵耸立在周山之巅,成为古都洛阳重要的文物名胜。

周山本属秦岭的东端,位于东周王城西南约3.5公里处,因山上葬有周王的陵墓而得名。在今三山村西的周山之巅,现存四座王陵,依山势东西排列,雄伟高峻,气势壮观。西边的一座王陵呈覆斗形,保存较为完整,通常被认为是“周灵王陵”。在周灵王陵东约625米处,有三座大冢东西排列,名为“周三王陵”。这三座王陵的外观状似“山”字形,保存较为完整,均为覆斗形,用夯土筑成,封土转折处明显,顶部较为平坦。

2002年,为了澄清周山王陵的形制、规模和年代诸问题,洛阳考古工作队在配合周山森林公园建设时,曾对这些陵墓进行了勘探调查。结果发现,周山之巅现存的四座陵墓,均用夯土筑成。因周灵王陵的封土“内含有大量的细碎石块、礓土,不利于钻探,所以夯层的厚度不明”。而覆斗形的陵墓形状,则是西汉以前帝王山陵的基本形制。特别重要的是,在周灵王陵和周三王陵的南北两侧,还发现有斜坡式墓道。

考古调查知道,周灵王陵南侧的墓道位于封土正中,“一段叠在封土之下,一段伸在封土之外。伸出封土外的这段墓道的南端被断崖破坏,残长40米,宽5.8-6米”。墓道的底部平坦,略呈斜坡状。其中填五花土,经夯打,土质坚实。在该陵封土的东、西、北三面尚未发现墓道。在周三王陵的“南北两侧都发现了墓道,一共6条,南北两两相对,均为长斜坡式”。这些墓道连接墓室的一段都压在封土下面,伸出封土外的一端“大部分遭到农田和断崖的破坏”。墓道底部平坦,呈斜坡状,“填土均为五花土,经夯打,土质坚实”,残长16-40米,宽2.5-6米。由此可见,这四座陵墓的平面均呈“甲”或“亚”形,与王城广场和金村陵区发现的东周大型墓葬形制相同。这些重要发现,为周山王陵的年代和性质提供了有力的考古学证据,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二、周灵王与周灵王陵

按照世代传说,周山王陵西面一座单独的王陵是周灵王陵。

周灵王(?―公元前545年),姓姬,名泄心,周简王之子,东周第11代天子,在位27年。周灵王有二子:长子太子晋(姬晋),次子王子贵(姬贵)。

姬泄心在位的时候,各国诸侯都把他当成局外人,他的权威不断衰减,最重要的一次影响就是“弭兵会盟”,这次诸侯争霸的会盟,各国的诸侯都没有请姬泄心出面。而姬泄心却图了个清闲,不过他看到连年来,各个地方连续降雨,谷水、洛水都过了警戒线,严重的话能淹没整个王城。所以姬泄心准备动用一切力量将洪水堵在门外,他的长子姬晋觉得不妥,觉得父王的计划会严重的危害到百姓的财产和安全。并多次跟他父王提出建议,要求改变方案。姬晋多次提出改变方案,让姬泄心以为姬晋要谋取王位,因此他没有听太子姬晋的意见,而是一意孤行。

公元前550年夏季,连降暴雨,谷水、洛水水位暴涨,严重威胁到王城王宫的安全。此事《国语》中有记载说:“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曰:不可。”

周灵王怕洪水冲毁了王宫,并觉得应该堵塞起来。尽管如此,大水还是差一点淹了王城和王宫,如今在洛阳中州路涧河五女冢村到七里河及南到彩虹桥的涧河一段在当时只是一条不大的河,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冲刷才成为目前的样子。

王子晋内心以民生为重,觉得封堵起来治理洪水肯定会威胁到百姓的财产安全,就跟他父亲说这个方法不当。因此触怒了他的父王,他被父亲贬为平民,发配到现如今的山东省胶南一带,姬晋从此闷闷不乐,并且在第二年(前549)就去世了,姬晋死的时候只有17岁。

《列仙传》中记载:周灵王的长子太子晋天性聪明,善吹笙。《逸周书》中记载道:太子晋是一位忧国忧民和直声震天下的人,而不是只会吹笙作凤凰鸣的仙人。在孔子所删的诗书也有记载说:如果太子晋不被周灵王贬为平民,那么他将来会是一位东周的天子。可以看出来,太子晋在史书中的评价是很高的。

如今,在洛阳市东南约35公里,偃师市府店镇缑山之巅,立有升仙太子碑。碑高6.70米,宽1.55米,厚0.55米,盘龙首龟座高1.3米,作者是武则天,唐朝的女皇帝。碑文创作于公元699年,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共有34行,武则天亲书包括碑额在内的2129字,薛稷题写上下款33字,总字数2162字。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为书丹。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飞白体”书就,笔划中丝丝露白,接近章草书体。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薛稷、钟绍京之手。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升仙太子碑历经1300余年风雨沧桑,依然矗立于偃师缑山之巅,2006年3月30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位于今洛阳市高新区周山上的周灵王陵是我国有记载的年代最早的王陵,被称为“中华第一陵”。在此之前,周王的陵墓是不封不树。

谁才是洛阳周王城广场“天子驾六”的主人?(9)

周三王陵

三、周山与周三王陵

周三王陵位于周山周灵王陵之东,因山为陵,里面埋葬着周景王、周敬王和周悼王。

周灵王姬泄心因为姬晋死后,伤心过度病倒,长时间的躺在床上,一心思念他的儿子,最终伤心过度而死。姬泄心死后由他的次子姬贵继位,是为周景王。

周景王(?-前520年),姓姬,名贵,谥号景。周景王在位时,财政困难,连器皿都要向各国乞讨。史载,有一次,景王宴请晋国大臣知文子荀跞,指着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都有器物送给王室,为何晋国没有?”荀跞答不出来,让副使籍谈答复,籍谈说当初晋国受封时,未赐以礼器,现在晋国忙于对付戎狄,自然送不出礼物来。周景王列数了王室赐给晋的土地器物,讽刺其“数典而忘其祖”,此为成语“数典忘祖”的来历。

周景王太子寿早死,后又立王子猛为太子,却宠爱庶长子王子朝。公元前520年四月,周景王病重,嘱咐宾孟要扶立王子朝。王子朝未及立为嗣君,其父却突然病死,谥号为景王。

周景王死后,姬猛继位。他是周景王的嫡子,景王病重时,嘱咐大夫宾孟立他喜爱的庶子王子朝。景王死后,国人却立王子姬猛为王。

《左传》记载:(公元前520年)六月丁巳,葬景王。景王庶子王子朝联络“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与灵、景之族”,师领“郊、要、饯”等地的兵甲,把王子猛赶出了王城(今洛阳王城公园一带)。接着,单旗率众攻杀王子还、王子姑、王子发、王子弱、王子鬷、王子延、王子定、王子稠八位王子,并向晋国求助。最终,由于晋国出兵护送,王子猛才回到王城。十一月十二日,王子猛病逝,其同母弟匄即王位,是为周敬王。

周敬王元年(前519年)七月,王子朝又攻入王城,敬王避居狄泉(今孟津翟泉旁)。这时,尹文公拥立子朝为王。召伯奂、南宫极率王城民众戍守伊氏邑(在今宜阳县东北)。王子朝居王城,时称“西王”。王子匄在狄泉(在今洛阳市东北翟泉村旁),时称“东王”。

周敬王,名姬匄(公元前?~前476年)。周景王第二子,周悼王弟。悼王病死后继位,在位44年。《左传﹒哀公十九年》(前476年)记载,冬,周敬王去世。周敬王为东周狄泉王城(今汉魏故城)首位天子,但是,他死后未曾葬在金村王陵(今汉魏故城北端)。

对于周景王、周悼王、周敬王的葬处,《洛阳市志·文物志》所引的《水经注》简而有误,比较权威的中华书局版的《水经注校证》,原文如下:“又东北迳三王陵东北出,三王,或言周景王、悼王、定王也。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赋》云:定当为敬,子朝作难,西周政弱人荒,悼、敬二王,与景王俱葬于此,故世以三王名陵。《洛阳市志·文物志》载:“三山”以中间的一冢最高,直径75米,高34米,东侧的一冢直径65米,高30米,西侧的一冢直径51米,高26米。

谁才是洛阳周王城广场“天子驾六”的主人?(9)

周三王陵

三王陵当为周景王、悼王和敬王。三王陵远看是联在一起的,实际上中间之陵和两边王陵相隔均在百米以上。中间当为景王。按照昭穆制度,东侧为周悼王,西侧为周敬王。

周灵王以及景王、悼王、敬王为子孙三代,他们死后葬在周山王陵符合常理。从而,这四位天子与王城广场的“天子驾六”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