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是战国著名剑术家,与秦王一对一交手却挨八剑,到底是为什么
导语: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荆轲在临行刺杀秦王前吟咏的诗歌,语句中夹杂着悲壮的气息,与萧瑟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更显示出荆轲视死如归的豪情。
了解历史的大家都知道,荆轲刺秦王以失败告终,期间荆轲更是被秦王举剑刺成重伤倒地不起,以至于最后被侍卫所击杀。
值得疑惑的是,荆轲作为当时有名的剑术家,为什么会被秦王轻易打败呢?在这里不妨听笔者和大家娓娓道来。
荆轲刺秦之始末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惟有远居西部边陲的秦国,通过几代贤臣明君呕心沥血地发展而在列国中脱颖而出。
最终在秦王嬴政的运筹帷幄下,颇有一扫六合、席卷天下之势。
当秦王将兵锋直指赵国时,与其相邻的燕国自知唇亡齿寒的道理。
料想秦国吞并燕国只是时间问题,然而以燕国之力抵抗强秦无异于以卵击石,燕太子丹对此心急如焚。
于是太子丹想到了“出奇制胜”,正所谓“擒贼先擒王”,派人先将秦王刺杀,到时候秦国大乱,东征的步伐势必迟滞。
太子丹在燕国著名侠士田光的举荐下找来了客居燕国的荆轲,并且用很高的礼节接待他,此般诚意令荆轲愿以生命报效太子丹的知遇之恩。
在经过商量之后,荆轲打算献出督亢一地和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在接近秦王的时候伺机将其刺杀。
最终荆轲和秦舞阳二人踏上了刺秦之旅,荆轲在献上督亢地图的时候匕首显露出来,随即荆轲迅速将匕首抽出,左手揪住秦王的袖子,右手则握住匕首向其刺去。
不料秦王在危急之下挣扎扯断了衣袖,随后和荆轲绕着大殿的柱子你追我赶。
由于朝堂之上皆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而秦国律法规定武士没有秦王的命令不得已带甲上殿,于是众人只能眼巴巴看着秦王被荆轲追着跑。
后来一个医官将手中的药袋掷向荆轲,虽被荆轲轻易挡下,却为秦王争取了拔出宝剑的机会。
于是秦王挥舞着宝剑砍断了荆轲的腿,这时荆轲已无还手的余地,随后又遭秦王连砍了几剑,就被冲上大殿的武士斩杀。
荆轲失败的原因在谈到荆轲刺秦功败垂成的故事时大家难免都有惋惜之情,那么不妨来细数一下荆轲遭受失败的原因。
首先从荆轲自身寻找问题,前面也提到荆轲是以剑术见长的,那他的剑术究竟达到什么水平呢,好像是个未知数,我们也不知道荆轲曾经依靠剑术打败过什么谁。
然而在《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荆轲在路过榆次一地时,和同时期的侠士盖聂在剑术领域进行交谈。
然而在荆轲论及一些看法时,盖聂觉得不得当便怒目相视,没想到这一举动把荆轲吓走了。
虽然二者并没有在剑术上直接切磋,但单从理论层面来说荆轲便不及盖聂,甚至后面直接心虚地离开了。
在这里笔者推断荆轲自觉剑术造诣比不上盖聂,二人就连基本的理念都有云泥之别,那么更别谈比划剑术了。
由此可以看出,荆轲的剑术还达不到如盖聂般剑术宗师的水准,甚至还对自己的水平有所怀疑,那么证明荆轲的剑术家头衔是存在“水分”的。
其次是从荆轲身边之人找原因,当然进入大家视线的必然就是与荆轲一同前往秦国的燕地少年秦舞阳。
秦舞阳是燕将秦开的孙子,当时还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
司马迁是这样记载这名人物的:“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
可见秦舞阳年纪尚轻就敢杀人,人们都不敢直面其气势,可见是一名“勇士”,然而事实真就如此吗?
秦舞阳以副使的身份随荆轲到达秦国,没想到只是看见秦国大殿威武的阵势就吓得走不动道了,甚至连脸色都变得青白。
虽然荆轲解释秦舞阳生于北方蛮夷之地,没见过什么世面,因此才会表现得如此慌张。
但这一怪异的举动还是引起了嬴政的怀疑,就只让荆轲一人上殿献礼。
也正是如此,刺杀行动少了一人,成功率也就大打折扣了。
笔者在这里推测,秦舞阳这般精神状态可能和舟车劳顿有关。
毕竟燕国与秦国相距甚远,加之古时候交通并不发达,一个十余岁的孩子在路上经过这样的折腾难免状态欠佳。
当然历史已成定局,后人如何分析评价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当然,还应该从秦王嬴政的角度进行分析,虽然史籍资料中并没有交代嬴政的武力水平,但笔者从他的一些人生经历进行推测。
首先是秦国的“尚武”氛围浓厚,秦军素来被列国称作“虎狼之师”,其战斗力不言而喻。
身为一国之君的嬴政自然要发挥表率的作用,那么他的武力自然不会差到哪去;
其次是嬴政早期的生活经历比较坎坷,需要一些武艺防身。
比如说嬴政早期在赵国充当人质的时候,时常面临着动荡和迫害;
最后是在即位后有篡位的风险,比如说嫪毐与母亲赵姬私通图谋造反,诸如此类的害群之马都可能逼得嬴政习得武术傍身,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其实荆轲失败的原因,还与一些突发情况息息相关。
比如说图穷匕见的时候,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握住匕首向其胸口刺去,没想到这一关键时刻第一个突发情况出现了:秦王在挣扎的时候扯断了衣袖得以绕柱而跑。
眼看就要刺杀成功,不料第二个突发情况出现了:“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也就是说大殿上有一名叫夏无且的医官急中生智,将手上装药的袋子猛得砸向荆轲。
就在荆轲抽手抵挡的功夫,秦王得以顺利拔出宝剑,冲着荆轲的左腿劈砍过去。这一剑下来就让荆轲失去了行动能力。
这时候第三个偶然情况接踵而至:荆轲眼看追不上秦王了,便想着孤注一掷,攥紧手上的匕首冷不丁地向嬴政丢去,却只是击中了大殿的柱子。
随后便被秦王用剑连击,身上负有八处剑伤。
这三个情况可以说都是运气使然,从故事的结局来看,幸运女神并没有向着荆轲这边,最终荆轲前功尽弃,被蜂拥而上的侍卫合力剿杀。
结语以上为笔者总结的荆轲不敌秦王的原因,其实不难发现荆轲的失败是由主客观原因共同作用的。
时至今日,荆轲临危受命、视死如归的伟岸形象仍被人们传颂,并且还有无数人对荆轲刺秦的失败结局扼腕叹息。
历史随滚滚长河流逝,浪花已淘尽千古人物,后人的猜测和观点也不能左右结局;但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